嚴控“財政供養人員規模”!什麼訊號?

作者:凱風 
來源:國民經略(ID:guominjinglve)
文章已獲授權
鐵飯碗,不能擴張了。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除了提出“穩住樓市股市”、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外,首次提及“嚴控財政供養人員規模”
這是繼“過緊日子”之後又一重磅舉措,與人口小縣機構改革、經濟大省事業編制改革、多地清理編外人員形成共振。
嚴控“鐵飯碗”,釋放了什麼訊號?

01

為何要“嚴控財政供養人員規模”?
財政供養人員,有狹義與廣義之分,前者主要指公務員、事業編制人員,後者則涵蓋所有吃“財政飯”的人員。
目前究竟有多少財政供養人員不得而知,但“鐵飯碗”吸引力與日俱增則是不爭的事實,“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都是為此而來。
嚴控財政供養人員,不等於開始“砍”鐵飯碗,但也足以說明,傳統的擴張模式行不通了,大手大腳花錢淪為過去式。
財政供養人員規模取決於政府職能,且要與人口數量、財政承受力相匹配
一旦人口數量減少,或者財政增速放緩,財政供養人員自然要隨之而調整,“過緊日子”的要求正是由此而來。
財政是短期影響。
據第一財經梳理,2024年全國廣義財政收入約28.2萬億元,同比下降1.9%,廣義財政支出約38.6萬億元,同比增長2.7%,兩者差額約10萬億,主要靠發債彌補。
越是關鍵時刻,錢越要花在刀刃上。
刺激消費需要錢,鼓勵生育需要錢,發展新興產業需要錢,應對外界衝擊也需要錢,財政自然要量入為出。
人口則是長期變數。
人口總量已經連續3年負增長,多數省份告別增長模式,部分收縮型市縣更是面臨人口長期萎縮的困局。
人工智慧則帶來新的變數。
如果說10年前的“網際網路+”,開啟數字政府的新時代,那麼如今的“人工智慧+”,正在開啟AI政務的新紀元。
就在不久前,深圳首批“AI公務員”上崗,可實現公文格式修正準確率超95%、稽核時間縮短90%、錯誤率控制在5%以內。
AI還處於技術躍升的前期,對傳統崗位的衝擊還沒到來。
一旦技術成熟且大規模應用,取代部分事務性工作並非沒有可能,部分“鐵飯碗”可能首當其衝。
無論如何,“鐵飯碗”不“鐵”,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即將到來的現實。

02

有些地方,已經開始“砍”鐵飯碗了。
與國家層面相對穩妥的“嚴控”相比,一些省市開始主動精簡機構、清理編外人員,甚至直接對鐵飯碗“動手”。
就在一週前,我國香港地區宣佈全體公務員“凍薪”,同時未來3年每年削減2%職位,預計將有1萬個“鐵飯碗”被裁減。

香港公務員向來以薪酬高企而著稱。正常情下,無論升職與否,香每年都有不同幅度的加薪。
如今,不漲薪還不夠,還要直接削減編制。高峰時期香港共有19.6萬個公職崗位,未來將減少到18.6萬個。
這背後,財政是主要癥結。過去5年,香港有4年出現赤字,每年的赤字額度數百億元乃至上千億元不等,導致財政儲備從1.1萬億跌到不足6000億港元。
在內地,河南、山東、黑龍江等省份,將改革重點放在了事業單位,部分“小散弱”的事業單位被裁撤,大量編外人員遭到清理
前不久,山東省10部門印發意見,啟動省屬事業單位向企業轉變的全面改革,收回相應事業編制,相關人員並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
同一時期,河南啟動事業單位改革,省直事業機構按不低於50%精簡,事業編制按不低於30%精簡,財政撥款事業編制精簡比例不低於10%,原則上不再保留科級和事業編制16名以下的事業單位。

經過這輪改革,河南省直單位撤銷科級和事業編制16名以下事業單位以及“空殼單位”137個,事業編制精簡46.9%,廳級領導職數精簡9.3%、處級領導職數精簡25.5%。
不過,這些被精簡的編制並非全部消失,而是“減上補下、減縣補鄉”,一部分下沉到基層部門,一部分用於科技、教育、民生等重點領域。
事業編制短期還能整體保持穩定,編外人員則成了首先被“動刀子”的物件。
去年初,哈爾濱出臺規定,要求市直機關編外用人原則上5年內精簡完畢,每年精簡不少於本單位編外用人員額的20%。
湖南多地披露編外人員清退工作,一縣衛健教育系統各清退500人,還有縣表示全縣1038名被清退編外人員實現了再就業。
準鐵飯碗,畢竟不是鐵飯碗。一旦財政吃緊,或者政策壓力席捲而來,編外人員自然成了首當其衝的清退物件。

03

人口小縣,首當其衝。
去年釋出的重要改革“決定”提出,穩妥推進人口小縣機構最佳化。
在此背景下,近年來,山西、湖北、湖南、西藏、安徽、青海等地紛紛推進人口小縣機構改革,多個行政部門被撤併精簡,部分事業單位編制被縮減,部分縣域縮編人數超過千人。
作為先行者的山西河曲縣,黨政機構由36個精簡為22個,領導職數由135名降為114名,涉改事業單位由186個整合為40個,事業編制數由1964名核減為659名
湖南古丈同樣如此。經過改革,全縣機構限額由改革前33個調整為23個、核減科級領導職數55名,產業園區編制、科級領導職數分別精簡69.2%、83.3%,縣級議事協調機構由271個減至21個,精簡率達92%。
當然,機構改革不意味著一刀切裁員,而是透過退休或下沉基層來消化,相對來說更為溫和。
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事業單位招聘採取的就是“退三進一”,即退休3名事業編人員才能新招1名,以此逐步縮減編制。
人口小縣,為何成了機構改革的先行者?
作為一級政府,無論是幾萬人的小縣,還是百萬人口大縣,行政部門、事業單位總量不會相差多少,事業機構動輒一兩百個。
在全國,1800多個縣域中,人口低於20萬的400多個,5萬以下的袖珍縣接近90個,而百萬人口大縣不到100個。

正如瞭望東方週刊調研所發現的,人口小縣普遍存在財政供養入不敷出、財政支出主要依靠轉移支付財政供養人員比例欠合理、事業單位“小、散、弱”等問題。
因此,整合冗餘單位,機構和職位瘦身,乃至精簡鐵飯碗,就成了必然。
這還只是第一步,隨著人口不斷收縮,一些縣城、地級市會否面臨被撤銷或合併的命運,備受關注。
“鐵飯碗”變革才剛剛開始,更大的變局還在後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