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張生
來源:鳴金網(ID:mingjin-wang)
(本文首發:鳴金網,圖片來源:網路)
有了鐵飯碗就能躺平的時代,一夜到頭。
從來都沒有救世主,能救你的只有自己!
一
鐵飯碗,終於也不鐵了。
自2020年山西6縣打響全國精簡公務員第一槍後,越來越多地方看到了奔頭,紛紛開始效仿。
這一次,就連北京、上海、廣東都開始來真的。
公開統計資料顯示,自2023年12月以來,全國至少18個省市相繼出手,明確要對黨政機關等機構動刀。
最關鍵的是,拿來開刀的不僅是數量龐大卻真正幹實事的編外人員,而是一些機構部門都面臨整體裁撤,包括領導在內的“鐵飯碗”統統都可能砸爛。

比如北京,重點對金融、科技等領域的機構職能最佳化調整,著力精簡人員編制、規範部門領導職數。
也就是說,一些部門領導的飯碗鐵定保不住了。
比如上海,從基層的街鎮和城中村先下手,精簡機構設定和管理體制。
還有江蘇,明確要從嚴落實編制配置要求,也就是最低精簡5%的編制。
不只是經濟發達地區,連青海這些沒錢的地方,下手更狠。
青海瑪多縣,一個人口僅有1.5萬的小縣城,1年時間將25個黨政機關縮減了5個,20%的鐵飯碗被砸碎。

這場幾十年來罕見的精兵簡政改革,正式席捲全國。
二
中央帶頭縮編,該來的終於來了。
2023年3月,中央專門下達了鐵命令,從中央到地方,都要統一執行精簡5%編制的目標。

當不少人以為不過是走個過場的時候,半年後中央第一次動刀,就幹掉了多個“金飯碗”,讓所有人都看到了中央的決心。
中國機構編織網資訊顯示,2023年10月12日,中央一連發布5則通知,涉及工信部、生態環境部、央行、社科院和衛健委五大部門,其中央行有30個行政編制和6名局級領導職位被核減。

多少人幹了幾十年的鐵飯碗,一夜之間說沒就沒了,背後遭遇的阻力難以想象。
之所以從中央到地方不顧一切要砸碎鐵飯碗,都得感謝山西作出了一個好的表率。
從2020年4月開始,人口持續流出、財政捉襟見肘的山西痛下決心,將槍口對準自己人的鐵飯碗。
當時山西在全省選取了太原市婁煩縣、呂梁市石樓縣、晉中市榆社縣等6個人口不足20萬的小縣大搞精簡編制,不是對編外人員撓癢癢,而是大規模砸碎公務員的鐵飯碗。

山西的努力很快收到了奇效,不光省下了大把銀子,以往出工不出力的公務員們終於老實了。
太原婁煩縣一年節約人員經費3410餘萬,執行經費990萬。呂梁市石樓縣更是省出了5000多萬的年度開支,人員經費減少2200多萬。對於一年財政收入僅有10億上下的小縣城來說,省下來的錢都抵得上當地大型企業一年的稅收了。忻州市河曲縣更狠,兩年內78%的事業單位被整合,66%的事業編制被核減,36個單位減為22個,135名領導留下114個,原來1964個編制就剩659個,一年節省開支1.33億,相當於當地財政收入的1/10,辦事效率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提升了,足見當初白白養了多少閒人。
正因如此,中央才終於拍板下達指標,全國所有省市,至少要幹掉5%的鐵飯碗。
5%不是結束,而是才剛開始!
三
歸根結底還是錢的問題,地主家也沒餘糧了。
更直接的原因,主要在於以下三個方面:
1、人口持續下滑,不再需要這麼龐大的機構和公務員來服務群眾。
1月17日剛公佈的權威資料顯示,2023年出生人口902萬,比上年減少了208萬人。

儘管比預期最好的還多,但人口大勢不可逆,除了一二線發達地區外,多數中西部省市的鐵飯碗數量,照此趨勢也該只減不增。
更不用說,在偏遠地區,人口減少的速度遠超想象。
有研究資料表明,從2010-2020年間,全國共有1507個區縣的人口發生持續收縮,佔比近一半,覆蓋全國46%的國土。

同時,有約100萬個自然村消失,有些是人口遷移的原因,其餘多是被吸收合併。
2、經濟不景氣,地方財政收入壓力巨大,再不節衣縮食更多人都得餓肚子。
別的不說,作為絕大多數城市最大收入來源的賣地,近兩年來都在大跳水。錢袋子憋下去了,如果開支不減,虧空和赤字只會越來越大。

一二線大城市尚可維持平衡,三四線就沒多少騰挪餘地了,有的城市連公交車的運營費用都拿不出來,還有的城市不得已將國營資產或經營權兜售。
更離譜的,還有地方甚至靠增加罰沒收入來充實財政,光是2022年就有至少15個城市的罰沒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00%。

3、難以言說的地方債,更令本就不富裕的地方,更加雪上加霜。
統計資料表明,國內14個省市的債務率已經超過100%的警戒線,其中僅明面上的債務規模,就高達70萬億。
若非去年國家出手,鬆綁地方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不知道還有多少城市的鐵飯碗,連工資都拖欠數月發不出來。
僅去年10月短短半個月內,13個省市已發行超5300億債券,地方缺錢程度可見一斑。
不狠心對自己動刀,還能對誰動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