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號》週末首映|如何用音樂劇形式演繹那場巨大的海難

1985年,史上最著名的沉船之一——泰坦尼克號的殘骸在紐芬蘭海岸東南約370英里、海平面下約12,500英尺深處被發現,這一發現再次將世界的目光聚焦在這場20世紀初最大的海難上,也引起了音樂劇創作者莫里·耶斯頓(Maury Yeston)的興趣,那個時候他已經因為1982年的百老匯音樂劇《九》而聞名。對於《泰坦尼克號》的創作初衷,耶斯頓說:

剛從大學畢業時的Maury Yeston

“吸引我創作這部音樂劇的是泰坦尼克號所代表的積極方面,包括1)人類在追求偉大的藝術作品和類似的科學探索時,儘管有可能遭遇悲劇性的失敗但仍然去做了;2)船上的乘客懷揣著各自的夢想:三等艙的乘客夢想移民到美國過上更好的生活;二等艙的乘客夢想過上上層階級一樣的悠閒生活;頭等艙的乘客則希望永遠享受他們的特權和地位。冰山撞碎了所有夢想,在那之後每個人(包括船員)產生的轉變,是具有在舞臺上進行偉大情感表達的潛力的。”

1997年百老匯首演留存

儘管作為一位美國作家,耶斯頓卻強調舞臺呈現中的英國特質:“它反映了20世紀初英國文化的特點,特別是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和對技術進步的浪漫化。“為此他在作曲時加入近代英國作曲家愛德華·埃爾加和沃恩·威廉姆斯的音樂色彩,將交響樂傳統元素帶入了音樂劇,比如預告片中背景樂使用的《一帆風順,泰坦尼克號!》(Godspeed, Titanic),就很有那種對輝煌夢想的追逐和悲壯之感。
當然,音樂劇《泰坦尼克號》最為人稱道的還是對音樂劇表達界限的探索突破。從早期發軔到百老匯黃金時代,音樂劇的主流都是輕鬆、歡快的娛樂性表達,耶斯頓和劇作者皮特·斯通(Peter Stone)對準了20世紀人類史上最大的海難之一,本身就是極其大膽的嘗試。在製作之初,團隊詳細查閱了泰坦尼克號卷帙浩繁的檔案,以準確描繪劇中人物;並用這些人物在劇中編織出兩條線索:
一條意圖揭示造成泰坦尼克號悲劇的諸多因素,包括在船舶出海後,泰坦尼克號所屬的白星航運董事長布魯斯·伊斯邁一直在催促船長加速行駛,愛德華·史密斯船長一直在信心滿滿地發出提速指令,輕視了冰山警告,泰坦尼克號總設計師托馬斯·安德魯斯則對他的傑作無比自豪……這一部分隨著劇情的推進,如草蛇灰線般逐漸導向悲劇發生的一刻。
另一條故事線則勾勒了船上不同艙位等級的乘客和船員對於航程及其目的地美國的期待。登船之際,巧妙透過二等艙乘客愛麗絲充滿豔羨的口吻,介紹了一等艙的頂級富豪們,隨後一場晚宴及舞會顯示出他們在“船上酒店”所享受到的奢華生活;對於三等艙的乘客們——許多來自英國、愛爾蘭和歐洲其他地區的移民,則有一個唱段來展示他們對未來美國新生活的期許。在一艘容載量為2200名乘客和船員的航船上,眾生百態在巨輪沉沒的時候變得只剩下同一種恐懼和絕望……
音樂劇《泰坦尼克號》於1997年4月23日在百老匯首演,贏得了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5項託尼獎,持續上演804場。同年另一部並無關聯的《泰坦尼克號》電影上映,再次引起轟動。音樂劇《泰坦尼克號》對於人類創造精神的肯定,對崇高的人性、勇氣的讚頌,終曲哀而不傷的基調,使它至今仍是備受世界各地觀眾青睞的音樂劇作品。
《泰坦尼克號》本週末首映

1月11日 14:30北京中間劇場

1月11日 14:30小莎翁戲劇藝術空間

1月12日 14:30北京天橋藝術中心
近期排期包括
1月17日 19:30廣州大劇院
1月19日 14:30小莎翁戲劇藝術空間
2月14日 19:00哈爾濱大劇院
2月14日19:30廣州蓓蕾劇院
2月23日 14:30廣州蓓蕾劇院
“新現場”高畫質放映系列,由北京奧哲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打造,致力於透過放映的形式向觀眾呈現當今世界舞臺上最優秀的作品。透過與包括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特拉法加發行公司、環球映畫、影院現場、松竹株式會社、百老匯高畫質、法國百代現場、西班牙數字影像在內的多個品牌合作,“新現場”高畫質放映系列目前發行推廣來自英國國家劇院、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皇家歌劇院、莎士比亞環球劇院、莫斯科大劇院、法蘭西喜劇院等多個機構的世界頂級戲劇、歌劇、舞蹈、展覽影像。截至2024年8月,“新現場”放映劇目已達300部,覆蓋北京、上海、廣州、臺北、香港等69地,放映超過11400場,觀影人次超過85萬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