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齣預先張揚的悲劇,落幕時還是會讓人慟哭

一艘一百年前就擁有健身房、游泳池、圖書館、餐廳的270米豪華巨輪
首航即沉沒,遺蹟永沉4000米深海
船上共有約2200名乘客和船員,僅有700人倖存……
泰坦尼克號事件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大、最廣為人知的海難之一。這樣一齣預先張揚的悲劇,仍能為觀眾帶來超乎想象的情感體驗,很大程度有賴於劇作和詞曲演繹,很好地兼顧了敘事性和抒情性。
在我們之前的推文中提到過詞曲作者莫里·耶斯頓(Maury Yeston)所追求的要義
“吸引我創作這部音樂劇的是泰坦尼克號所代表的積極方面,包括1)人類在追求偉大的藝術作品和類似的科學探索時,儘管有可能遭遇悲劇性的失敗但仍然去做了;2)船上的乘客懷揣著各自的夢想:三等艙的乘客夢想移民到美國過上更好的生活;二等艙的乘客夢想過上上層階級一樣的悠閒生活;頭等艙的乘客則希望永遠享受他們的特權和地位。冰山撞碎了所有夢想,在那之後每個人(包括船員)產生的轉變,是具有在舞臺上進行偉大情感表達的潛力的。”
想要如此龐大的覆蓋面,創作者們選擇了將角色分組,人物刻畫以群像為主,在上半場的啟航時刻的幾首歌,就迅速勾勒出不同的圖景——設計師、船長、船運公司老闆,泰坦尼克號的締造者們在謳歌著自己的傑作(“The Largest Floating Object in The World”),一等艙的乘客們在享受著它的豪華魅力(“What A Remarkable Age This Is”),三等艙的乘客在暢想著彼岸的生活、不一樣的未來(“Lady's Maid”),三個恰巧同名的凱特的歌裡再沒有一個像“世界”“時代”這樣宏大的字眼,而只是關於個體的、具體的想象:

“——我要當貼身女僕!

在美國當貼身女僕

在美國街道鋪滿黃金。

——我要當家庭教師

在美國當家庭教師

聽說在美國會更好

——我要當縫衣女工

在美國我會縫補到老。”

你也許記不住旋律,但是記得每個人歌唱時的樣子,驕傲、興奮,也許還有一點忐忑,對旅途充滿想象和期待。幾首合唱間夾雜進來自司爐工對於速度的擔憂(“Barrett's Song”)也是點睛之筆,使得懷著上帝之眼的觀眾開始以另一種心態看待登船時分不同階層的激動心情,因為劇中人對他們共同的結局還一無所知。
Solo的歌曲不算多,但也都起到了刻畫人物的良好作用,並且是力求變化的、立體的人物。上半場中史密斯船長、設計師安德魯斯、船運公司老闆伊斯邁聚在一起時說“祝賀我們仨,對二十世紀的偉大貢獻”,顯示出他們各自的驕傲、意氣風發;下半場則已經是撞擊發生後的爭吵("The Blame"),梳理出悲劇根源在於為了在商業競爭中獲勝,白星航運包括伊斯邁在內的高層在水密艙設計、救生艇配備上更改了方案;為了節省航行時間,由選擇了過於向北的航線等等。但作為角色,劇作者又沒有刻意評判他們的行為,特別是對於史密斯船長和安德魯斯設計師在意識到悲劇發生後迅速冷靜下來堅守崗位展開救援,終與輪船共存亡的刻畫,也讓人再度感受到生死麵前所激發出的人性力量。

劇中傳唱度最廣的當屬開頭和結尾處都出現過的“In Every Age”,顯示出作曲家耶斯頓將交響樂傳統元素帶入了音樂劇中的創新效果,除了舞臺上43名演員組成的合唱陣容,通常還有26名樂手在樂池中進行現場演奏(錄製原聲專輯時更是將編制擴充到了38名樂手!),一份樂器配置顯示為:

絃樂:6把小提琴、2把中提琴、2把大提琴、1把低音提琴

銅管樂:2把小號、2把圓號、2把長號

鍵盤:2臺合成器鍵盤

木管樂:

第1組:長笛、降B調單簧管、短笛、中音長笛

第2組:雙簧管、英國管

第3組:單簧管

第4組:長笛、單簧管

第5組:大管、降E調低音單簧管(或大管)

打擊樂:

1名演奏鍵盤打擊樂器(定音鼓、管鍾、木琴、大鼓等)

1套爵士鼓(小軍鼓、鈸)

設計師安德魯斯在開場時引以為豪的"In Every Age",在落幕時是所有人共同回望的“漂浮的城市”“人類大都會”“完整的文明”,和"Godspeed, Titanic"一起反覆,就很有那種對輝煌夢想的追逐和悲壯之感。
回想登船時刻他們不盡相同的期待和想象,最終都葬身冰冷的黑暗的深海,這種對比讓人悲慟。但旋律的再現與攀升,卻並不都是否定:
人們先唱“永別了,願上天守護你,願在上天保佑下你安然入眠”
真正結束於“遠航,遠航 巨輪泰坦尼克號!穿越遼闊海洋,願你航程無憂,直至抵達海港,幸運之神佑你一帆風順。”
彷彿是說,這一次沒有到達的彼岸,下一次有機會還是會嘗試,還是要嘗試。
這大概也是音樂劇《泰坦尼克號》最動人的地方:面對災害時生命是脆弱的,堅固的大船也可能煙消雲散,但崇高的精神可以永存,那些關乎勇氣、智慧和善良的人性永存。
《泰坦尼克號》近期排期

2月7日 19:30 小莎翁戲劇藝術空間

2月8日 18:00 新疆人民劇場

2月12日 19:30 小莎翁戲劇藝術空間

2月14日 19:00 哈爾濱大劇院

2月14日 19:30 廣州蓓蕾劇院

2月23日 14:30 廣州蓓蕾劇院

2月23日 14:30 江蘇大劇院

2月26日 19:30 小莎翁戲劇藝術空間

3月8日 18:30 北京中間劇場

3月9日 14:30 江蘇大劇院

成都、西安場次敬請期待
“新現場”高畫質放映系列,由北京奧哲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打造,致力於透過放映的形式向觀眾呈現當今世界舞臺上最優秀的作品。透過與包括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特拉法加發行公司、環球映畫、影院現場、松竹株式會社、百老匯高畫質、法國百代現場、西班牙數字影像在內的多個品牌合作,“新現場”高畫質放映系列目前發行推廣來自英國國家劇院、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皇家歌劇院、莎士比亞環球劇院、莫斯科大劇院、法蘭西喜劇院等多個機構的世界頂級戲劇、歌劇、舞蹈、展覽影像。截至2024年8月,“新現場”放映劇目已達300部,覆蓋北京、上海、廣州、臺北、香港等69地,放映超過11400場,觀影人次超過85萬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