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不能呈現冰山也無法復刻沉沒,音樂劇如何“打撈”泰坦尼克號?
作者:曹雪盟
從“永不沉沒”的美譽到首航海難的悲劇,一個多世紀以來,與泰坦尼克號有關的一切吸引著人們的目光。這場造成1500多人死亡的巨大災難,引發了航海安全領域的全球性變革,也留下諸多謎題供人探尋。人們鉤沉歷史,打撈細節,嘗試用種種方式回到那個驚心動魄的夜晚,讓這艘沉沒的大船“浮出水面”。

電影《泰坦尼克號》
1997年,圍繞泰坦尼克號的兩部作品相繼面世,引發轟動。其中之一便是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電影《泰坦尼克號》。這部影片保持全球影史票房冠軍紀錄長達12年之久,並於2012年和2023年兩次重映,堪稱經典。另一部則是在該片上映前數月問世的音樂劇《泰坦尼克號》。該劇首演於紐約百老匯,之後奪得第51屆託尼獎最佳音樂劇、最佳音樂劇劇本、最佳配樂、最佳編曲及最佳舞美設計等五項大獎。2019年和2023年,這部劇曾兩次來華演出。最近,該劇以高畫質影像的形式在北京等國內多個城市的劇場和影院放映,音樂劇《泰坦尼克號》再次“揚帆”。

音樂劇《泰坦尼克號》
沉沒之船:讓塵封的故事浮出水面
泰坦尼克號沉沒了,但一百多年間,它的故事總被不斷書寫。
1958年,羅伊·沃德·貝克執導的電影《冰海沉船》上映。影片改編自美國著名歷史研究專家沃爾特·勞德的同名小說,按照時間順序敘事,從泰坦尼克號啟航前講起,延續到事故的善後工作,力圖完整還原沉船事件的始末。由於技術手段的制約,這部大多采用固定鏡頭拍攝的黑白影片,在視覺衝擊力上自然不能與後來者相比,但它透過情節的層層推進、敘事的多角度展開抽絲剝繭,最終指向一個道理:風起於青苹之末,災難往往源自很多個被忽略的瞬間的疊加。同時,影片透過對不同階層群體生存狀態的刻畫,展現幽微人性與彼時的社會心態。

電影《冰海沉船》
近四十年後,好萊塢翻拍《冰海沉船》,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泰坦尼克號》問世,與這段歷史一道成為焦點。影片用恢宏的影像奇觀和浪漫的古典愛情,搭建起觀眾與遙遠災難間的情感橋樑,激情、意外和衝突迭起,沉重的歷史轉化為戲劇性十足的BE美學,令人慾罷不能。

電影《泰坦尼克號》
儘管圍繞泰坦尼克號的創作眾多,但歷史褶皺處仍有被忽略的故事值得挖掘與講述。在影片《泰坦尼克號》中,卡梅隆出於避免與主角重複的考慮,刪掉了一箇中國人趴在木板上獲救的鏡頭。2021年,講述中國乘客在泰坦尼克號傾覆後遭遇的紀錄片《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國倖存者》公映。由於悲劇發生時美國的《排華法案》和對華人的汙名化,這六個中國人當年被迫隱姓埋名,甚至從未向人提起過自己在泰坦尼克號上的經歷。終其一生,他們在時代的潮水中沉浮漂泊,最終被歷史的塵埃掩蓋。紀錄片在浩瀚如煙的資料中尋找線索,儘可能還原那些被略寫的面孔,從另一個側面描摹百年前海外華工忍辱負重、頑強求生的艱辛之路。

紀錄片《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國倖存者》
夢想之船:承載人類榮耀和個體願景
相比電影《泰坦尼克號》,同名音樂劇的敘事路徑與《冰海沉船》更為相似。它並不刻意提煉一條鮮明的矛盾主線,也沒有傑克與露絲這樣的愛情故事,取而代之的是船上的一幅眾生相。25名演員飾演的126個角色濃縮了海難中逾千名親歷者的故事,成為這個宏大複雜故事各不相同的切面。
歷史上,白星航運公司最大的競爭對手英國卡納德航運公司建造了兩艘當時速度最快的超級郵輪,還陸續開啟了數條新航線,意欲同白星航運公司一爭高下。為了趕超競爭對手,重新稱霸遠洋航運業,白星航運公司的泰坦尼克號誕生了。

音樂劇《泰坦尼克號》(下同)
泰坦尼克號(Titanic)這個名字取自“Titan(泰坦)”——希臘神話中曾統治世界的古老神族,用以形容它的巨大。從命名便不難看出時人對這艘巨輪引以為傲的心態和寄予的期望。在當時的西方世界,人們已經享受到科技進步對生活品質的提升,對工業文明的前景充滿信心。就如《冰海沉船》中火車上的乘客對泰坦尼克號的評價:它是“英國之光”。
“人類在每個時代都試圖去創造偉大的作品。”音樂劇開場唱起的《在每個年代》(In Every Age)就精準展現了這種心理。在船主、航運公司董事長伊斯邁心中,他要建造一座水上城池,將泰坦尼克號與萬里長城、巨石陣、帕特農神廟、金字塔等人類文明的奇蹟比肩;就像這些千年不朽的遺蹟,泰坦尼克號也可以“永存”。

“我們的任務是夢想。”從伊斯邁唱出的心願開始,全劇在“夢想”的主題中拉開序幕。登上泰坦尼克號,彷彿有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就此開啟,人們讚美“這個時代多麼卓越”,等在前方的是財富、成功、幸福等所有美好的集合。二等艙裡的愛麗絲·比恩渴望結交一等艙中的貴賓;查爾斯·克拉克與勳爵小姐卡洛琳·耐維爾墜入愛河,要到美國開啟新生活。三等艙裡的乘客夢想著在美國有更多機會,可以成為貼身女僕、當工程師、開一家自己的店鋪、做警察,甚至變成百萬富翁。
導演託姆·薩瑟蘭曾表示,泰坦尼克號在歷史上雖是悲劇收場,但音樂劇的主題卻是希望。這些在春天登船的人們,撕碎船票撒向天空權作禮花,他們與親友告別,也是與過往的生活作別,同明媚的未來招手。他們渴望著奔向新天地,期待著金燦燦的秋日,憧憬滿懷,夢想閃光。

人性之船:歌頌至暗時刻的真善美
音樂劇從早期發軔到百老匯黃金時代,其主流都是輕鬆、歡快的娛樂性表達,音樂劇《泰坦尼克號》的詞曲作者莫里·耶斯頓和劇作者皮特·斯通卻聚焦20世紀人類史上最大的海難之一,堪稱一次對音樂劇題材界限的大膽突破。
舞臺上難以呈現一座巨大的冰山,也無法如電影般復刻一艘巨輪的沉沒,但這並不妨礙悲劇感的傳遞。音樂劇中,一景到底的簡約舞美透過道具變換成為不同表演空間,一個個根據真實歷史人物改編的角色在其間來來往往。他們的人生就這樣在不經意間與歷史的脈搏緊密交纏,而處於全知視角的觀眾則在那滿懷喜悅與希望的開場曲奏響時,便盈滿一腔哀傷。

詞曲作者莫里·耶斯頓強調舞臺呈現中的英國特質,他認為這場災難“反映了20世紀初英國文化的特點,特別是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和對技術進步的浪漫化”。為此他在作曲時加入近代英國作曲家愛德華·埃爾加和沃恩·威廉姆斯的音樂色彩,將交響樂傳統元素注入音樂劇,形成大氣抒情、氣勢磅礴的音樂風格。例如泰坦尼克號啟程時眾人的大合唱《一帆風順,泰坦尼克號》(Godspeed,Titanic),就飽含對輝煌夢想的追逐和史詩般的悲壯感。

莫里·耶斯頓曾表示,期待觀眾能夠透過音樂劇見證和參與這一歷史事件,從中瞭解什麼是人類的精神本質,那就是去尋求生存,去相互協作,彼此幫助。在音樂劇《泰坦尼克號》中,對愛與勇氣等美好品格的讚頌,確實是貫穿始終的基調。
第一幕結尾,瞭望員在無風無月的夜晚,望著像玻璃一般光潔的海面,乘客們正歡唱舞蹈。樂聲越發低沉、緊張、凝重,平靜之下的不祥越發臨近,直到冰山近在眼前,在一聲轟鳴和一道白光中,船艙裡的歡樂與喧囂戛然而止,“夢想”的篇章就此終結。個體的夢想成為泡影,人類試圖塑造不朽的宣言瞬間崩塌。

在電影《冰海沉船》和《泰坦尼克號》裡,危機時刻來臨後,對人性複雜的刻畫著墨甚多。例如有人為了一己之私偷搶救生衣、搶奪救生船;頭等艙的乘客在生死關頭依然想保持自己的階層優越性,不願讓更多人和自己共乘救生船等等。而在音樂劇中,儘管也有晦暗與陰影,比如三等艙艙門被鎖住,比如撞船剛剛發生之時船長、船主和輪船設計師互相推卸責任等,但大量的筆墨依然留給了光輝之處。如此處理與兩部電影相比深刻性當然不及,但這些生命至暗時刻的真善美無疑令人動容,值得反覆高聲稱頌——

面對生死選擇,身處不同艙位的人並無太大不同。婦女和兒童優先登上救生船,留在泰坦尼克號上的男士們依依不捨又許諾明天。救生船安全著於水面,不同艙位的男人們站在一起,流露脆弱、吐露心聲,地位與財富的隔閡在那一刻通通消弭。

許多人以尊嚴迎接死亡。司爐工巴雷特拒絕了登上救生船的機會,理由是“他們是付了款的乘客,而我應該為他們服務”;設計師在海水溢進船艙時仍在思考如何修改圖紙,痛心自責;西服革履的樂師們,堅持演奏直到最後一刻。最令人動容的,是梅西百貨創始人施特勞斯夫婦的一支舞。年事已高的施特勞斯先生本可以優先乘坐救生船,但他堅決要和所有男性一樣,把機會讓給婦孺;施特勞斯夫人也放棄逃生機會,與丈夫共赴死亡。相伴四十年的兩人深情對望,彼此眼中的對方仍是當年靚麗的少年。先生為夫人帶好項鍊,穿上大衣,兩人緩緩起舞,生死不離。

大船最終沉沒,一幅寫滿遇難者姓名的幕布垂下,幾分鐘前鮮活的生命,就這樣變成了一個個冰冷的鉛字。這一刻,歷史真實與沉重撲面而來。

當燈光再次亮起,人們重新回到船上,唱起啟程時的歌:
“起航/起航/偉大的泰坦尼克/橫渡遼闊海域/盼旅途順利抵達大洋之彼/好運之風吹拂你平安旅程……”
原來登船時的告別,竟是無法回頭的永別。
《泰坦尼克號》近期排期
3月30日 14:30 閩南大戲院
5月11日 9:30 北京國圖藝術中心(即將開票)
6月2日 19:30 重慶施光南大劇院
6月29日 9:30 北京國圖藝術中心(即將開票)
文|曹雪盟
音樂劇《泰坦尼克號》劇照供圖|新現場
編輯|於靜
本文刊載於北京青年報2025年3月6日10版《青劇場》



大部分場館可在大麥app或小程式購票(搜尋劇目或場館名稱),其他場館可在場館公眾號或小程式購買
“新現場”
高畫質放映系列,由北京奧哲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打造,致力於透過放映的形式向觀眾呈現當今世界舞臺上最優秀的作品。透過與包括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特拉法加發行公司、環球映畫、影院現場、松竹株式會社、百老匯高畫質、法國百代現場、西班牙數字影像
在內的多個品牌合作,“新現場”高畫質放映系列目前發行推廣來自
英國國家劇院、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皇家歌劇院、莎士比亞環球劇院、莫斯科大劇院、法蘭西喜劇院
等多個機構的世界頂級戲劇、歌劇、舞蹈、展覽影像。
截至2023年8月,“新現場”放映劇目已超過250部,覆蓋北京、上海、廣州、臺北、香港等69地,放映超過10000場,觀影人次超過80萬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