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3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muye
命運有起點,但奮鬥沒有終點。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林靜朗讀音訊

我特別相信一句話:看一個人日常說什麼做什麼,就大概能判定出這個人未來的人生走向。
這句話一點都不誇張。
這些年,我觀察了周圍很多同齡人,發現決定人與人差距的因素有很多。
我總結了最重要的10點,分享給大家,希望未來的你也能成為生活的強者。

哈佛商學院做過一個調查,發現了一個反差極大的現象:
越是精英階層,他們的閒暇娛樂,越喜歡採用補充型方式,比如閱讀、學習。
越是底層的人,他們的閒暇娛樂,越喜歡採用消耗型方式,比如打牌、打遊戲。
人民大學教授彭劍鋒在談到海爾老總張瑞敏時說:張瑞敏幾乎不去任何娛樂場所,他的娛樂生活完全被書填滿了。
李笑來說過,他並不聰明,之所以比別人看問題更透徹,是因為他比別人讀的書多了很多、很多、很多倍。
任正非也說,無論去哪兒出差,他都會帶上一本書,別人飛機上睡一覺的功夫,他能翻完一本書…
對於普通人來說,改變命運最有效的捷徑就是讀書,讀大量的書。
少一點娛樂,多一點閱讀。
娛樂只會浪費時間,頹廢人生,而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會在未來鋪就你腳下的路。

蔡康永說:別人罵你一句,你回罵他一句,這叫吵架。別人讚美你一句,你回一句讚美,這叫社交。
讚許別人,是對別人的尊重和評價,也是在成就自己。
梁啟超是徐志摩的老師,他經常當著外人的面讚揚徐志摩的才華,並且把徐志摩介紹給文學界的朋友。
徐志摩對待老師的好意,也回饋了自己的真心。
梁啟超病重的時候,徐志摩在外多次寫信慰問,上門探望老師的病情。
梁啟超去世後,徐志摩更是積極幫忙為老師出版遺稿,照顧其家人。
塞巴特勒說過:懂得欣賞別人的人,一定會被別人欣賞。讚美是美德的影子。
喜歡聽好話、受讚美是人的天性之一。
懂得讚美的人,人緣都不錯,而人緣好的人,過得都不會太差。
為人處世,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不要只有一張挑剔的嘴巴。

英特爾創始人安迪·格魯夫曾提出過“十倍速變化理論”:外界變化永遠要比我們預料到的快10倍。
其實,時代的呼聲一直都很響亮。
有人聽到了呼聲,選擇主動擁抱變化;有人裝聾作啞,固守一畝三分地。
隨著短影片的興起,傳統媒體日漸衰落,主持人周洲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一番深思後,她辭去鐵飯碗,加入直播行業開始創業。
她抓住了直播帶貨的風口,打造直播秀,事業達到了新的高度。
而很多同事捨不得體制內穩定的工作,如今收入銳減,面臨著失業的風險。
很贊成一個觀點:看到世界的變化,聽到時代的呼聲,才能時刻走在前列。
擁抱不確定性和熱愛變化的人,選擇主動走在了前頭;冥頑恪守、止步不前的人,註定就會落後於時代的潮頭。
當今社會,沒有一份工作是絕對穩定的。
時代的潮水奔湧向前,唯有主動擁抱變化,才能在不確定中擁有確定性。

著名媒體人衛斯理講過一個小故事。
一家大型企業同時招了兩個名校畢業生,剛開始都是從最基礎的小事開始做起。
其中一個畢業生為人比較踏實,把領導交代的每一件事都能落到實處。
很快,他就不再做基礎性的工作,開始參與到公司一些重大專案中。
另一位實習生,好高騖遠,目空一切,看不起那些小事,總想幹有挑戰的大事。
有一次,集團領導來視察,領導安排他準備材料,結果他做事敷衍,把材料裝訂反了。
這件事以後,他被辭退了。
很喜歡一句話:生活沒有突如其來的好運,在小事上積累自己的善因,才能在決定人生的大事上結得善果。
認知越高的人,越敬畏做事的因果。
他們從不高估自己,而是相信眼下成功的喜悅,不過是過去的堅持有了迴響。
只有認知低的人,才會妄自尊大,覺得自己比誰都了不起。
真正活得通透的人,一定是一邊敬畏因果,一邊改變自己。

泰山管理學院院長馬方說:小人物是非多,小人物毛病多。
因為小人物他沒事幹,又喜歡扎堆,整天就喜歡八卦,在背後議論別人。
而真正優秀的人,根本沒有功夫,也沒有心思去議論別人。
有一次,作家李月亮受邀去參觀淘寶總部。
她發現員工們吃晚飯時,更熱衷討論的是行業的現狀和變化。
他們更在意誰的想法更高明更有趣,而不是誰穿了露背吊帶衫,誰和領導的微妙關係。
有人每天充實自我、加速前進,有人熱衷八卦、議論他人,久而久之,兩者之間就有了明顯的差距。
從今天開始,少研究別人,多琢磨自己。
把精力往回收,專注自身的成長,才是一個人走向強大的開始。

古人云:常存空杯心,不為所知障。
一知半解的人,多以為自己無所不知;真正的高手,卻認為自己一無所知。
京劇大師梅蘭芳堪稱戲曲的一代宗師,他不僅在京劇藝術上造詣很深,而且常懷謙卑之心,從不因自己是知名演員而自傲。
他曾經拜畫家齊白石為師,按照弟子之禮為齊白石鋪紙磨墨,也能虛心接受普通人的建議。
生活,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越是博學的人,心態越開放,不斷學習知識,接受新鮮的事物。
因為一個人的知識越豐富,他接觸的未知領域就越廣闊,疑問也就越多,需要學習的東西也就越多。
一個人知識面越狹窄,接觸到未知領域就越少,這種人往往越自負,自認為無所不能。
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我之所以比別人聰明,是因為我知道自己的無知。

一家企業招商一名部門經理,在經過多輪考驗之後,最終剩下三個人。
總經理讓他們參觀辦公室,並指著一個位置,讓三位面試者把茶几挪到哪裡。
三人挪動茶几時,突然茶几斷了一條腿,價值好幾萬的花盆也滑落在地上摔碎了。
第一個面試者,把責任推給總經理,因為是總經理讓他們搬的。
第二個面試者,把責任推給茶几生產商,因為茶几質量差。
只有第三個面試者,把責任自己攬下來,承認是自己不小心弄壞的。
總經理對第三個面試者說:“一個能為自己過失負責的人,一定是有出息的人,歡迎你來我們公司。”
作家毛姆說過,想要一個人顯示他的本質,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他承擔責任。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但能夠剋制這種本能,主動承擔責任的人,才能收穫他人的信任,領導的重用。

美國管理家教授亞當·格蘭特提出這樣一個觀點:
同樣是提供幫助,其中得到感恩的人比沒有獲得感謝的人,更願意提供二次幫助。
孫儷曾資助一個貧苦生向海清,對方非但不懂感激,反而變本加厲向孫儷要錢。
遭到拒絕後,向海清給電視臺寫控訴信,想讓孫儷名譽盡毀。
事情真相被曝光後,向海清結局悽慘,考編沒有考上,很多公司也不要他。
倪萍同樣資助過一個貧困大學生——崔勇。
每到節日,崔勇會打電話給倪萍向她祝福,還從老家帶特產和農產品送給倪萍。
有人說人家幫你又不是圖回報,但崔勇卻說人家不圖回報,但我不能不知感恩。
聽到這番話後,倪萍感到很是欣慰,崔勇畢業時,還四處幫他聯絡工作。
生起感恩之心,我們要跨過理所當然。
這個世界,沒有什麼事情是理所當然的,也沒有什麼事情是應該的。
知恩,就是在給自己攢好運。

哈佛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
被調查物件是一群智力因素、學歷水平、家庭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大學畢業生。
調查物件被分成四類:
第一類人:27%的人,沒有目標;
第二類人:60%的人,目標模糊;
第三類人:10%的人,有清晰但短期的目標;
第四類人: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25年後,第四類人都成了社會各界頂尖的成功人士,第三類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
而第一類人和第二類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沒有什麼特別顯著的成就。
西方有句諺語:一艘沒有目標的船,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
如果你現階段感到迷茫,找不到前進的方向,不妨想想10年之後你想成為怎樣的人。
想清楚了終點,從現在開始,給自己制定一份計劃表。
人生有目標,才有前進的方向和動力。

著名學者陳春花分享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年,她和一個朋友聊了一些中國企業在管理上存在的問題,並準備把這些想法彙集成書。
她非常認同朋友所做出的一些結論和研究思路,也很期待他的新書。
兩年過去了,市場上已經開始推出一些看法相同的新書,朋友的書卻還沒開始寫。
陳春花打電話給朋友,朋友告訴她,認為觀點還不夠成熟,想等考慮的周全一些再開始寫。
陳春花聽了感到十分惋惜,朋友已經錯過了一次成功的機會。
生活中,有太多人和陳春花的朋友一樣,有很多想法,但等到開始行動的時候卻很難邁出第一步。
那些能夠成事的人,往往都擁有超強的行動力。
行動起來,一切皆有可能,否則一切都是零。
行動力,是對平庸生活最好的回擊。
▽
很喜歡一句話:命運有起點,但奮鬥沒有終點。
如果你不想在同齡人中掉隊,就去踐行上面這10件事,剩下的交給時間。
記住,成長的路上從不孤單,因為你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未來的你,一定會感謝今天努力的自己。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關鍵詞
向海清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