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大戰真的快踩紅線了

文 | 嶢嶢
上個週末,新一輪的外賣大戰打響,美團、淘寶閃購、京東等外賣平臺重啟了“0元奶茶”補貼活動,全國範圍從南到北,從20℃到40℃都在搶免費小甜水,各平臺薅羊毛攻略井噴式產出。
補貼收效顯著,即時零售訂單量再創新高:美團7月12日單日訂單突破1.5億,平均配送時長34分鐘;淘寶閃購日活使用者已超2億。
線上“免費奶茶”直接登上微博熱搜第一,線下各店鋪瘋狂爆單,許多門店直接取消了輪班和調休,全員待崗,很多人從得知“0元購”繼續的一刻起就開始焦慮失眠。
許多門店因訂單暴增被迫閉店,有的店還開著但糖已經用光了,讓顧客回家“自己加點”,有的店員手還在搖奶茶,但人已經“微死”了。
店員被小票堆淹沒,店員崩潰痛哭,店員坐地罷工,店員起身搖奶茶。
從外賣大戰18-18,38-18,18-15優惠券常態化以來,外賣平臺終於一步到位,徹底價格歸零,暨一個瘋狂星期六後又加碼了一次瘋狂星期六,儼然有分高下前常態化的趨勢。
平臺之間的互掐,最終傳導到線下就是店員累個半死,外賣員反覆迷路,顧客四處奔走唯恐薅少了羊毛,戲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領雞蛋”。
由於外賣有起送價和運費,再怎麼最後也有幾塊錢,而線下取不需要這些,就可以真正做到0零元。
於是乎就是,東市拿絕味,西市拿奶茶,南市拿咖啡,北市拿果茶…
然而比起漫長的排隊、16小時超長待機、單日多次關店更加令人崩潰的,是店員把頭髮熬掉,把庫存清零,做到崩潰痛哭的千杯奶茶果飲,其中許多都逃不掉被倒掉的命運。
沒錯,當飲品價格無限趨近於零,宣發資源大到近乎無限時,便自然有許多人是純衝著薅羊毛而來。
而當這些本沒有需求的人跑到線下店裡,看到前面還有數百單,棄單就成了順理成章的選項,畢竟浪費的成本是零。
於是乎店員們是白天做奶茶,晚上倒奶茶。
被膨脹的不只有神券,還有不存在的需求。
蜜雪盤點時被廢棄的產品👇🏻
滿桌“瑞幸棄咖”👇🏻
甚至有些人一開始就沒想要來拿,只是看到免費券躺在賬戶裡不爽,隨便下單一個店鋪,單純滿足“薅到羊毛”的心理之後,“倒了就等於喝了”。
被浪費的一桌滬上阿姨👇🏻
打烊結束桌上仍然一堆👇🏻
做好-廢棄-做好-廢棄…
檸季,半夜十一點還有四排沒人拿👇🏻
店員加班加點趕工,店裡的一片狼藉,瘋狂自我安慰,餵飽的竟然是一群人的“不要白不要”。
還有一些自我安慰式的節約——
東西取了,但並沒有喝,而是佔滿了冰箱全部空間。
眾所周知,一切帶檸檬的飲品賞味期只有兩小時左右,檸檬內皮苦素會在短時間內溶解至水中,隨著時間流逝苦味愈甚。
即便是奶茶,在冷藏中也活不過一天。
最終這一冰箱滿滿登登的零元購,要麼成為冰箱的新菌種,要麼成為下水道的開塞露,要麼成為糖尿病的領路人(考慮到第二天還要囤新的貨,後者不太可能),但最重要的,還是成為了“幻想自己不浪費星人”的自我安慰。
說到底,奶茶咖啡的實際需求量就在那裡,去底線白送的結果就是——
平臺的業績是好看了,可訂單擴大十倍,也不會換來十倍的需求,十倍的奶茶下肚,換來的只是不甘居人後的危機感,“自己沒排到,但別人同樣沒排到”的“心安感”,和一人一天十杯,家裡堆滿了無法限期內消化的“沉默浪費”。
▲忽略右下角謝謝
可再來一次呢?
他們還是會點。
反正也不要錢,萬一會喝呢?萬一一會兒會出門呢?提前點就不用排隊了。
反正也不要錢。
0元和0.5元的區別不是五毛,而是“感覺歸零”帶來的無節制浪費。
美國氣候乾旱,富人卻家家大草坪,是因為富人對同等價值量的消耗“沒有感覺”;二十年前鋪張浪費吃喝嚴重,也是因為當事人對消費數額“沒有感覺”。
浪費在於對價格或損失的麻木,無法感受到同等價值的概念,但當14億人都獲得了對部分食物同樣的“鈍感力”,不要低估其潛在的哪怕是在一天內的巨大浪費。
不需提醒各大平臺,糧食浪費是在中國絕對的紅線。
尤其是“倒奶”行為本身,因為美國大蕭條期間密西西比河倒奶事件的意向高度重合,更是禁區中的禁區。
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期間,農產品滯銷,奶農面臨牛奶價格暴跌、運輸成本高於售價的困境‌‌,美國密西西比河一度因被資本家倒入大量牛奶而成為“銀河”。
因其觸目驚心,以及為了維持農產品價格,大公司寧願倒掉也不給窮人才能繼續維持資本主義運轉的畸形現實,讓其成為了描繪資本主義核心悖論的代表性事件。
2021年,綜藝節目愛奇藝《青春有你3》因將打投入口印在瓶蓋上,間接促成了一些粉絲只要瓶蓋不要奶,將大量乳製品倒入下水道的行為,也使得節目直接停播,終止了錄製,取消了決賽。
如今的外賣大戰儼然有了疏通同歸的架勢——
外賣平臺為了提高市場佔有率,而大範圍高頻次宣傳售價為零的食品,間接促成了消費者不拿白不拿,大量飲品倒入下水道的結果。
無論如何,外賣平臺都掌握著此輪“大浪費按鈕”的開關。
目前已經有飲品店店長看到了實際需求與訂單數嚴重不符的情況,將製作流程改為到店取顧客到店後,再撕下已列印的飲品標籤開始製作,保證每一杯都不浪費,但顯然大多數飲品店的系統都難以做到如此“靈活”。
也有人將0元購機會集中奉獻給了某位博主,再由其兌換並送給環衛工人,成為了混亂背後的暖心時刻。
但,這些能做到的也實屬有限。
今年已經是2025年,咖啡市場的大戰從未降溫,拎著一杯奶茶逛街更是當代中國年輕人的日常。
當平臺的補貼後價格從15降到6元,省的是消費者的錢,但當6元歸了0,帶來的就是難以想象的浪費。
畢竟人性如此。
美團即時零售對它平臺的全面宣戰,決定了各大電商必然下場搞外賣,這場仗一定會打,已經在打,但怎麼打,留下怎樣的名聲,其實是平臺可以微調的。
一味地想要“佔領使用者心智”,培養使用者習慣,最後只會培養浪費的習慣,佔領“道德的風口浪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