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奶茶也集採

本文是圓方的第1074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在某平行時空的,某東方神秘大國,因為該國“牛”被某宗教推崇為聖物,當地自古就有喝“牛奶”的習慣,又因為後來此地茶葉種植業發達,所以當地居民無論貧富,都養成了每天喝一杯奶茶的習慣。
而讓每一位國民能夠每天喝上一杯奶茶,就在該國成為了“民心工程”,“暖心工程”。不過這似乎並不難,因為當地,奶茶業的發展也比較蓬勃。有傳統草本工藝的奶茶,有新興水果的奶茶,有國外進口含有保健功能的奶茶,也有主打新鮮的奶茶。零零種種,奶茶品牌有上萬家之多。價錢也從幾毛錢一杯到幾百塊一杯,滿足各個層次消費者的需要。
但是,時間長了,總會有國民因為經濟陷入困窘,喝不上一口奶茶,於是政府就想了個辦法。就是成立一個“奶茶保障基金”,俗稱“奶保基金”,每個國民每天掏出幾毛錢,當大家去買奶茶的時候呢,一部分錢就從“奶保基金”裡出,一部分就個人出。避免了一部分人喝不起奶茶的情況。
但是時間久了就出現一個問題,很多人使用“奶保基金”去買的不是最基礎款的奶茶,而是高階的進口的,一杯就要幾十幾百的奶茶。時間長了,“奶保基金”的錢,就不夠了。
這個時候,“奶保基金”就想了一個辦法,“集採”。“集採”的初衷肯定是好的,畢竟採購量大嘛,和奶茶廠商的議價能力也就強,這樣就可以把原來的“高階”奶茶價錢打下來,讓更多國民受益。

也讓原本覺得不可能實現的

“高品質,隨時能買到,以及價格特別便宜”

的奶茶保障,成為可能。

02
不過,“奶保集採”走著走著,似乎出現了一些小問題。
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奶茶的品質好像有點參差不齊了。原本大家想著集採能讓高階奶茶價格親民,還能保證品質。可實際情況是,一些主打高階品質的奶茶品牌,為了能在集採中獲得優勢,拼命壓低成本來報價。
而原本低端的一些品牌,甚至報到幾分錢一杯。當有消費詢問“奶保”的負責人這個問題時,得到的回答是,奶茶的成分就是“甜味劑+茶葉末”,這東西成本低得很,幾分錢足夠覆蓋成本了。
不過做出來的奶茶,味道和以前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以前那些用進口茶葉和優質奶源製作的奶茶,茶香四溢、奶香濃郁,口感醇厚絲滑。現在集採後的奶茶,茶葉的香氣淡了,奶味也不純正了,就像兌了好多水一樣,完全沒有了以前的那種享受。可以說是“奶味不奶,茶味不茶”。
然後是種類也變得單一了。以前市場上各種各樣的特色奶茶琳琅滿目,有添加了珍貴草本材料、據說有養生功效的奶茶,也有搭配了進口新鮮水果的創意奶茶,還有各種造型獨特、充滿儀式感的高階奶茶。但集採之後,為了便於管理和控制成本,奶茶的種類大幅減少。商家只提供幾種最常見的口味和款式,那些小眾的、個性化的奶茶几乎都消失了。
還有供應方面的問題。有些地方本來說好了集採的奶茶會按時足量供應,可實際上卻經常出現斷貨的情況。國民們有時候興沖沖地去買奶茶,卻被告知今天沒有集採的奶茶了,要等好幾天才有貨。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奶茶廠商因為利潤變薄,生產積極性不高,或者在原材料採購上出了問題,導致產量跟不上。

更讓人頭疼的是,在集採的奶茶分配上也出現了不合理的現象。一些地區的奶茶分配數量遠遠超出了當地的實際需求,而有些地方卻嚴重不足。更搞笑的是,有些奶茶店為了完成集採奶茶的銷售任務,開始強制消費者購買。本來只想買一杯原味奶茶,結果店員說:“不好意思,現在集採的奶茶有任務指標,您得多買幾杯才行。”
此外,對於那些沒有參與集採的奶茶品牌,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它們覺得自己在市場上的空間被大大壓縮了,因為大部分消費者都被集採的低價奶茶吸引走了。於是,這些品牌為了生存,要麼只能降低價格,導致品質也跟著下降;要麼就只能走更加高階、小眾的路線,但這樣又面臨著市場份額更小的困境。
03
隨著這些問題被“吐槽”的越來越多,有些“奶保基金”的負責人也被指出在集採的時候存在一些違規問題,被監督機構去問責調查的。而其他“奶保基金”的負責人也一輪輪的做調研,一輪輪的想辦法,想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解法。

實際上,這個問題的底層邏輯其實一直都很清晰。

米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很早就提出過一個“花錢公式”,可以有效幫助理解經濟活動中的資源配置和效率問題。該理論將花錢的行為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A: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既關心花錢的效果,也關心花錢的節約,因為他們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種方式通常效率最高。
B:花自己的錢辦別人的事:
當人們花自己的錢為他人辦事時,他們會努力節約成本,但可能不會太關心效果,因為結果對他們的直接影響較小
C:花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更關注事情的效果,而不太在意節約,因為花的是別人的錢。這種方式往往導致浪費,因為缺乏成本意識。
D:花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
這種情況下,人們既不關心效果,也不關心節約,容易導致最大程度的浪費和低效。
所以大家感覺,“奶保基金”所做的,大概是哪一種呢?
04
那就沒有什麼辦法能夠讓全社會喝上一杯,“放心的,美味的,價效比高的”奶茶了麼?
其實也有,那需要:
更加開放的市場,更加確定的政策,更加穩定的預期。
只要奶茶這個生意能賺錢,一定會有大把的投資湧入這個行業,即便不是那些“原創”的“高階”的奶茶,做一些“低端的”“仿製的”奶茶,問題還是不大的,競爭到了一定程度,價錢自然而然就被打下來了。
而任何產品,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下,在“無形的手”調節下,如果還出現“價效比”不高的問題,那麼一定是在某個環節,“有形的手”在悄悄發揮作用。
不管是“奶茶”,還是“其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