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周,全球市場愈發複雜,市場難度顯著上升,科技股的疲軟、消費者情緒的劇烈起伏以及政策不確定性的陰影正深刻影響著投資者的決策。
在此背景下,高盛交易員兼合夥人Michael Wilson撰文並配上了8張圖表,嘗試幫助投資者對當下市場進行梳理。
值得一提的是,Wilson不僅將科技板塊ETF的關鍵支撐位稱為自己關注的“頭號圖表”,還關注到歐洲市場的復甦動能和中國創新企業的潛力。

以下為Michael Wilson原文編譯,enjoy~
在某些時期,價格走勢比基本面透露的資訊更多。本週三,英偉達釋出了意義重大的財報,儘管其報告堪稱完美,增長勢頭強勁且基數日益龐大,但當日股價仍下跌8%。市場最熱門的領域持續承壓:過去兩週,我們的“零售寵兒”股票籃子下跌10%,“迷因股”下跌13%,“比特幣相關股”下跌13%。

無需贅言,近幾周市場的難度係數顯著上升。沒有什麼比“Magnificent 7”(七大科技巨頭)今年迄今下跌8%,而標普493(標普500中其餘493家公司)上漲4%的表現更能清晰地體現這一點。
如果僅此而已,問題尚可簡單劃分,但當前局勢遠不止於此:增長預期迅速重置、對消費者信心的擔憂、通脹預期的突然上升、對AI支出短期可持續性的懷疑(微軟削減資料中心支出的傳聞加劇了這一情緒),加上市場對於中國、歐洲這兩個此前不受投資者青睞領域的興趣和活躍度回升,情況變得更加複雜。
為具體說明這一“難度上升”,以下是幾個關鍵點:
-
根據高盛Prime Brokerage資料,基本面對沖基金(L/S HF)剛剛經歷了近兩年內第二差的5日表現。
-
我們注意到,“動量”因子近期對對沖基金回報的貢獻極強。透過我們的“高貝塔動量”因子可以看出,2024年動量因子的持續性(類似於2021年中至2022年中)非常顯著。然而,自美國大選以來,“動量”因子明顯波動且失去趨勢,新區域和新行業開始引領市場。

-
鑑於前兩點,若對沖基金的總敞口降低會令人安心,但事實相反:宏觀產品對沖激增推動了基金的總市場敞口上升。過去兩週,對沖基金總槓桿(圖表1)和基本面長短倉基金總槓桿(圖表2)分別升至五年高點286.5%和2017%,而淨多頭頭寸仍處於五年回顧期的60%分位左右。
以下是8張簡明圖表,綜合起來(並非刻意為之)證實市場動能的持續轉變可能仍有進一步空間:
-
根據我們的估計,美國GDP同比增長率在過去一個月從略高於3%降至不足2%。未來一週對關稅至關重要,針對加拿大、墨西哥等國的關稅計劃將於下週生效。從特朗普內閣會議的言論判斷,針對歐洲和汽車行業的關稅訊息似乎還遙遙無期。這種高度不確定性可能導致“軟資料”疲軟;今天亞特蘭大聯儲GDPNow模型的急劇下降再次提醒人們,政策不確定性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可能迅速顯現。
-
美國個人投資者協會(AAII)的情緒資料接近歷史高點,投資者情緒的快速轉向令人驚訝。
-
資金流入歐洲的情況明顯改善(左圖顯示過去兩週流入資料),但起點是前所未有的極端低點(右圖詳述)。
-
市場為投資者提供了多種低成本獲取非美市場上升空間的機會。例如,我們的研究團隊指出,Stoxx600(SXXP)風險反轉期權的價格接近歷史低點,3個月85%/105%風險反轉期權幾乎無溢價。
-
本週我回顧了1999-2001年的市場表現,分析指數大幅下跌但科技股偏重、行業間極端輪動的背景下,多頭可獲得的收益空間。當時,大宗商品類股票表現引人注目,但如今的敘事與當時截然不同。今天的一個相似點可能是AI和電氣化投資的長期需求故事,這將需要大量銅資源。然而,銅相關股票(以下圖表以Freeport為例)相對於銅價的顯著低迷仍未見止步。
-
作為整體市場和指數健康狀況及可能走向的晴雨表,我最關注的“頭號圖表”是科技板塊ETF(XLK):目前已跌破200日均線,但仍位於2022年第四季度以來的上升趨勢線上方。
-
回到我開篇提到的價格走勢有時比基本面更具啟發性,以下三大指數成分股(英偉達、蘋果和亞馬遜)的“頭部檢查”圖表為其價格可能性提供了合理參考框架。這些股票的企業價值與過去12個月銷售收入的倍數顯示,情況並非完全一致(例如亞馬遜未顯著重估),但部分大市值股票在經歷了價格和估值倍數的大幅上漲後,可能進入盤整期,這並非不合理。
-
中國手機制造商小米剛剛推出最新電動車,首批次產1萬輛在10分鐘內售罄(YouTube評測值得一看)。認為中國股市對此視而不見是錯誤的——小米股價在過去兩年上漲6倍,交易價格已達2021年熱潮頂峰的2倍。這再次證明了中國民營企業創新能力的迴歸。
⭐星標華爾街見聞,好內容不錯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不代表平臺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