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金錯刀頻道

不論什麼高科技,是騾子是馬都得拿出來遛遛才知道。
昨天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在北京亦莊鳴槍開跑,吸引了來自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20家機器人團隊參賽。
但機器人在比賽現場的表現,卻出乎不少人意料。

網友看完表示很懵:“你是說這些東西能替代我?”

比起上賽道露臉的機器人,騰訊更狠,主動接受全國人民的檢驗。
4月16日,微信上線了AI助手“元寶”。使用者透過搜尋“元寶”,就能直接新增其為微信好友,然後在聊天介面和它互動。

次日,騰訊宣佈啟動史上最大就業計劃,AI也是關鍵詞,並推出“青雲計劃”招聘專項,職級薪酬上不封頂。
之前還有不少人發圖:騰訊下鄉刷牆宣傳,讓下沉市場也接受AI的洗禮。

這一切動作背後,是騰訊沒法再淡定了。

曾經淡定的騰訊,今年開始“百米衝刺”
面對AI這個大風口,很長一段時間騰訊表現得不是太積極。
馬化騰曾表示,“我們最開始以為大模型是網際網路十年不遇的機會,但是越想越覺得這是幾百年不遇的、類似發明電的工業革命一樣的機遇”。
但他又說了,“對於工業革命來講,‘早一個月把電燈泡拿出來’沒有那麼重要,核心還是要把底層的演算法、算力和資料紮紮實實做好,更關鍵的是場景落地。”
所以大模型時代,騰訊總是不著急,往往晚了同行一步。
當阿里通義千問誕生了五個月、百度文心一言問世近半年之後,2023年9月,騰訊混元大模型才姍姍來遲。

那時其他大廠已經對自家大模型進行了各種宣傳,騰訊則很有自知之明地表示自己的只是個“半成品”。在釋出會上,騰訊集團副總裁蔣傑表示,這個混元大模型版本只開放了“一半”:只能透過騰訊雲向產業開放,還沒有對外開放ToC的業務。
直到2024年5月,騰訊才推出元寶這個面向C端的App,而當時文心一言App的月活已超千萬。
最初,元寶的表現只能用不溫不火來形容。據QuestMobile資料,截至去年12月,而騰訊元寶只有211萬,排名第八,同期位元組的豆包月活量達到7523萬。

這也是騰訊的一貫風格,很少在一款產品早期進行大規模的流量推廣。馬化騰此前還在騰訊內部大會上說,自己已經不相信買量的故事,騰訊以後任何業務都不要再跟他提買量的事情,沒有意義。
誰也沒想到,到了2025年,騰訊的畫風驟變。
一夜之間,騰訊把元寶的廣告打到了各大平臺,包括小紅書、虎撲、B站、知乎、百度等等,連微信都被拿來當導流工具。

先是在微信“搜一搜”中灰度接入了AI搜尋功能,同時對於沒有接入AI搜尋功能的使用者,微信在搜尋頁面上提示下載。元寶甚至進入了重量級的微信“九宮格”。對此,有位騰訊人士對媒體形容這是“史無前例的推廣”,表示:“騰訊系產品幾乎沒有為了導流,能直接進入九宮格的。”

單單今年2月,騰訊就為元寶花了近3億的投流費用。3月3日,元寶在蘋果中國區應用商店免費App下載排行榜終於升至第一。
然後就是最近,在已經推出元寶App、電腦版、網頁、微信小程式4個版本之後,騰訊又以聯絡人身份將元寶嵌入使用者微信通訊錄裡。
為了AI夢,不惜多次動用微信的能量。

遊戲和廣告賺的錢,砸向AI
過去中國網際網路,常年有“百度的技術,阿里的運營,騰訊的產品”一說。
騰訊的產品實力太強,以至於就算入局晚、出手溫和,也常能後來居上,比如微信、微信支付、騰訊影片、騰訊音樂……還有2020年才上線的影片號,也成功幫騰訊留在短影片的牌桌上,一度被看作是“全村的希望 ”。

然而面對AI,騰訊現在卻沒法再淡定從容了。
騰訊在2023年財報中只提了3次AI,而在2024年財報,騰訊提到了十幾次AI。
一邊不厭其煩地強調AI,另一邊騰訊還化身氪金玩家,把靠遊戲和廣告賺來的錢,充值給AI。財報顯示,由於AI戰略進入重投期,去年騰訊的全年資本開支突破767億,同比增長221%,創歷史新高。
從溫和到激進,騰訊畫風突變主要是受到了兩大刺激。
第一,對手開始“全面出擊”。
過去一年,阿里巴巴定下了“使用者為先、AI驅動”的戰略方向。這還沒完,阿里巴巴前不久宣佈,未來三年,將投入超過3800億元用於建設雲和AI硬體基礎設施,總額超過過去十年總和。
字節跳動也開始在AI領域全面出擊。據晚點報道,從2023年四季度開始,張一鳴再次回到創業初期,開始頻繁約見AI研究者,親自負責招攬AI人才。字節跳動迅速推出各類AI應用,豆包、即夢、釦子、貓箱、星繪……

甚至為了更好地推廣,從2024年11月開始,豆包把70%的投流預算花給了騰訊廣告系統,而不是自家的巨量千川系統上。
雖然AI競賽是一場長跑,但當對手都開始加速了,騰訊也不能落後太多,畢竟未來還得指望著用AI保住PC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打下的江山。
所以今年騰訊總裁劉熾平透露,“我們計劃在2025年進一步增加資本支出。”為了AI花,未來可能還會花費更多。

第二,DeepSeek“一針捅破天”。
此前的AI應用基本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一個擁有全民級的關注和使用。即便如此,不少AI公司還當成寶似的選擇了閉源,並且對外收費。
然而DeepSeek在沒有任何廣告投放的情況下,創紀錄地實現了7天1億使用者的增長,驚醒了所有同行,一時間紛紛轉頭宣佈開源和免費。
對於騰訊,DeepSeek更大的刺激在於讓它看到了殺手級應用的雛形。
騰訊靠微信吃了不少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紅利,沒有人比它更懂得殺手級應用的威力。這也是為什麼,DeepSeek爆火之後,騰訊反倒成了反應最快的巨頭:不光是元寶打出了“滿血版DeepSeek”的廣告,騰訊文件、QQ瀏覽器、QQ音樂等產品也都接入了DeepSeek。
與此同時,騰訊還進行了兩次組織架構的調整,方便元寶實現使用者增長,搶佔市場。
只要能搶到下個時代的入場券,再累也值得。

想後來居上,不能只有“鈔能力”
讓更多人使用AI不難,但讓人們一直習慣用AI卻很難。
推廣永遠只是第一步,提高留存率和粘性才是最大考驗。
這方面,騰訊不是沒有吃過虧。2023年末,看到網易的遊戲《蛋仔派對》爆火,騰訊展開了鋪天蓋地的廣告攻勢,同時官宣高達14億元的“生態激勵專項投入”,長線投入上不封頂,結果只實現了暫時性的超越,進入2024年差距越來越大。

現在火遍全網的AI應用,也面臨同樣的坑。QuestMobile資料顯示,截至去年12月,全網整體月人均時長達到171.7小時,而AI應用月人均使用時長只有132.8分鐘,差了60倍。
並且當下大部分AI助手類App,解除安裝率都超過了20%。
所以在元寶加大推廣力度的時候,比它成名更早的一些同類應用,卻已經冷靜下來了。比如Kimi和星野,去年第四季度各花了5.3億和4億用於投流,今年一季度壓縮到了1.5億和5400萬。
推出星野的公司MiniMax的創始人表示,“更好的模型可以導向更好的應用,但更好的應用和更多使用者並不會導向更好的模型。”
意思是在現階段,使用者數量的多少不是最關鍵的,技術能力強才是王道。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是使用者規模為王,AI時代是技術和體驗為王。就像梁文鋒曾說的:“在顛覆性的技術面前,閉源形成的護城河是短暫的。”

因此模型能力更強的DeepSeek問世,直接讓許多企業的AI應用競爭力大減,不得不重新開始。曾經也爆火過的Kimi,被DeepSeek搶光風頭之後,只能調整方向,開始少花點錢打廣告,把更多精力重新放在訓練基礎模型上。
和騰訊一樣是投流大戶的字節跳動,今年其CEO梁汝波也要求:2025年位元組的AI業務應該追求“智慧”上限。把智慧本身作為最重要的目標,可以激發更多嘗試、不忽略關鍵技術節點。
追求使用者規模,使用者還是會投奔體驗更驚豔的競品。
追求技術天花板,使用者增長自然水到渠成。
所以,不是騰訊不再淡定了,是所有人都不能再保守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The End
今日好書推薦:
搞懂規則,才能順勢而為
“像水一樣”的方法,永遠藏在細節裡
讀《論美國》,能幫我們看清美國看清未來
大國競爭,關係到每個人
讀懂對手,才能超越對手!
原價100元,今日金錯刀特價89.6元!
一頓飯錢,給自己頭腦充電!
點選下方瞭解更多



點個在看 不錯過刀哥辣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