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超:以前中國人有個傳統的觀念說好好培養孩子,為什麼好好培養孩子?養兒防老,百善孝為先。
現在像您這樣在西方從教、生活了那麼多年的學者再回到中國,您這個思想可能中西貫通了,您怎麼看待養兒防老這樣的觀念?
金李:您說特別有意思,我在西方呆了超過20年,也非常瞭解西方現在的狀況,基本上說養兒是不防老的,對孩子你有充分的付出,但是你不要預期有太多的回報,最多孩子逢年過節來看看你,這在西方社會已經是一個常態了。
我們以前不理解,我們說西方社會人情比紙薄,但實際上這是社會發展進化到一定程度之後,我認為一個很難避免的現象。
我們傳統的社會是一個鄉土型的社會,人的流動性非常低的,基本上說你在哪個地方出生,你就會在那個地方一直是從一而終,生老病死都在那一個地方,因此它是一個社群型的文化,你這孩子對父母不好,你在社會上都抬不起頭來,因為周圍的所有的親戚朋友鄰居全都知道這孩子不孝。所以你的口碑(要是變壞),唾沫星子都能把你淹死。
但現在的社會是一個流動性非常強的社會,我們的大部分在深圳的居民,大部分不是在深圳出生的,所以他是在他的傳統的老家那邊,家在那邊,他到這邊來,因此那邊他對他的老人好或者不好,已經沒有社會力量可以約束他了。
那麼再一個,在一個流動性這麼強的社會里面,就算是說孩子很有孝心,父母身體不好了,在老家又年齡大了,也不能方便跟你隨遷的時候,你就算是非常心疼他,你也沒有辦法長期地陪在他身邊,因為你還有工作。
所以在這樣一個社會高度流動性的這樣的時代裡面,靠傳統的鄉土文化,這種血緣和地緣關係所建立的這種強繫結,在現代社會已經不現實了,這不光是歐美社會,中國社會已經開始慢慢進入到這樣一個狀態了,所以養兒是很難防老的,我們開玩笑地說不啃老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