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不覺已經離開灣區在歐洲工作生活了四年了,明年春天我就搬來柏林滿33個月了,可以申請永居了。來地裡更新下生活步上正軌後,方方面面的感悟。
工作
剛搬來柏林入職的時候是第一次當manager,經過了兩年的磨練,算是艱難渡過並適應了IC轉manager的過程,工作上也更得心應手了起來。
因為組員分佈在倫敦、柏林和都柏林,stakeholders也分佈在歐洲各個國家, 所以我基本上是100%在家辦公,偶爾辦公室裡有summer party或者holiday party才會去露個臉湊個熱鬧。
最近轉了組,全部的stakeholders都在美國東岸,我的direct report也分佈在東岸和南美,所以現在一般早上10點11點多才開電腦,晚上開會最晚會開到8點。
歐洲的同事處事方式大不相同,總體來說挺符合各個國家給人的“刻板印象”:
德國同事非常直接,一旦建立了一套工作流程就會非常嚴格的執行;
北歐同事非常務實,人狠話不多,一個跨組專案需要他們什麼時候deliver一般都提前給你做完了;
英國的同事愛面子也愛抱怨,總要和德國比個高下爭歐洲第一;
南歐的同事總體比較散漫,但是蜜汁樂觀,夏天七八月基本整個辦公室都空了去放長假,找不著人。
隊友也一年半前裸辭,搬來了柏林和我團聚,柏林本地的網際網路startup得益於疫情以及低利率,一年前的市場非常火熱。
隊友找工作非常順利,一兩個月內就拿到了offer,入職一年不到就順利升了職。至於升職空間方面,我在美企網際網路,隊友在德國本土網際網路公司,我們的感覺是外國人做到director或者vp應該就到頭了,再往上走要麼需要搬家去美國總部,要麼需要本地語言流利,且非常熟悉本地市場。
在工作保障方面,德國的網際網路行業裁起人來和美國並沒有太大區別,因為notice period是3個月的緣故,所以3個月的severance package是標配。
我能想到唯一的兩個優勢是
1) 孕婦、休產假的父母以及有長期疾病的僱員很難被裁,前兩種情況是受法律保護,公司必須和本地政府打申請報告說明公司資不抵債或者員工犯了重大過錯,且政府審批透過以後才能裁員。
最後一種情況我自己當manager就處理過,最後公司HR也是把人保了下來,讓他在公司內部找一個自己喜歡乾的職位苟著。更滑稽的是因為今年公司hiring freeze,對方team沒有funding,headcount還掛在我們組裡由我們出錢。我總想如果這個員工人在美國的話,可能今年就是另一番光景了。
2)如果同樣是拿的工作簽證,在德國社保交滿一年後失業是可以領失業補助的,在美國的話據我所知H1B失業的大多都領不了,雖然領工資的時候每個月都在給FICA做貢獻。
住房
柏林的住房短缺問題非常嚴重,外國人剛來並不容易找到房子。
我剛來柏林的時候,花了1500歐/月短租了一間50平帶傢俱的serviced studio,位置在柏林市中心,方便我初來乍到觀光並熟悉周圍環境。
後來又花了幾個月才找到了西柏林的一套公寓,1400歐/月能租下120平兩室一廳的公寓,包傢俱和水電網費。
去年年初的時候因為擔心通脹問題,所以快速做了決策準備下手買房。再看了2-3個月的房源以後,我們以1.3%的利息零首付貸款十年,買下了一套兩室兩衛的新建公寓,今年起再也不用擔心租房難的問題了。
雖然我和隊友都不說德語,但是整個買房、貸款和裝修的過程都可以找到說英語的來接洽。除了買房合同和公證等法律步驟按照法律規定必須以德語才作數,我們有額外花錢請律師和有資質的翻譯陪同。
我們買房也算是趕上了末班車,今年德國的利息漲到4%了,如果我們拖到今年再買,可能就很難做到零首付了。
生活
柏林是個包容性很強的城市,這點和舊金山很像。面積很大,差不多是舊金山的八倍,東、西柏林的每個區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標籤,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商業中心,所以我平時住在西柏林可能一年也去不了幾次東柏林。
因為是東德的緣故,城市初看上去並不高大上,但是很接地氣。一年有四季,春天可以看櫻花,夏天日照時間很長,晚上九點多才天黑,秋天有紅葉,冬天會下雪且日照時間短,但是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並沒有緯度更低的波士頓寒冷。
我和隊友都有30天年假,我們一般4月底復活節、夏天以及聖誕會各休2周的長假出去旅遊。之前兩年的12-1月都在西班牙靠近北非的迦納利群島度假加上遠端辦公,所以柏林的冬天也沒有之前想象的難熬。
柏林的物價很低,我們平時買菜花費在600歐/月,平時下館子差不多人均20-25歐,不用額外給小費。亞超還湊活,和灣區大華的規模肯定是沒得比了。中餐館、麵包房等也沒有灣區的選擇多,總體水準在歐洲應該算是中等偏上也不強求了。
不過歐洲總體食品安全標準比美國要高,如果住久了適應且喜歡上了歐洲美食比如葡萄酒、芝士和香腸的話,那這些在歐洲真的是價廉物美,我們一個搬去灣區多年的德國高管每年回德國都要屯上一堆帶回灣區,然後再和我們吐槽說napa valley的葡萄酒是"undrinkable" lol.
至於語言方面,我和隊友在柏林住了兩年,卻依然不會說德語。在柏林生活的話問題並不大,柏林外國人比重很高,德國人有時候都和我吐槽去個餐館碰到服務員居然不會說德語只會說英語。不過生活中也偶爾會遇到一些需要用德語溝通的場景,總體在語言方面肯定是沒有在灣區更自在。
醫療
全民醫保,繳費和收入掛鉤。我和隊友因為收入高每個月都要支付封頂380歐左右的保險。在灣區的時候因為公司有給力的醫保福利,所以我記得當時每個月只要出250刀左右。
我因為身體原因每隔幾個月就要去醫院複診,整體體驗還算不錯,每次去只要出示一下醫保卡就可以了,不用折騰報銷也不用付copay。疫情期間也出現了像doctolib這樣的網際網路公司,預約也比以前方便了不少。
總體上來說
我們還算比較慶幸疫情發生的這幾年人在歐洲。一個是很多國家還沒開放入境的時候,至少我們還能在申根區內出國旅行,這兩年下來歐洲境內也跑了不少地方。
第二是在目前裁員大潮下,歐洲社會保障safety net的優勢就顯現了出來。在經濟一片欣欣向榮的時候,大家不需要擔心裁員或者看病,那麼美國確實是適合年輕人或者想組建家庭的小兩口打拼的地方。一旦經濟開始衰退,公司的各項醫保、產假福利等都隨著工作的丟失而喪失的時候,那麼處在歐洲至少還有政府幫忙兜個底。
當年決定不回灣區的時候也是從盧森堡、米蘭、倫敦、巴黎和柏林這幾個城市裡一拍腦袋選的柏林,住了幾年以後愈發的喜歡上了這座城市,我們搬運過來的朋友們也都很喜歡這座包容且接地氣的城市。
接下去幾年我們就打算在柏林長期駐紮了,不過十年以後的事兒誰也說不準,我當年去美國留學的時候也絕對無法想象,十幾年後的自己居然會住在柏林。只要自己對未來不設限,想折騰就去折騰,但是給自己留足退路,做了決定就不去想當初,給自己時間多嘗試多適應,那麼就能把把生活過成想要的樣子。
大家如果還有相關的問題和看法,歡迎點選“閱讀原文”到一畝三分地討論
今日推薦
資訊來源一畝三分地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請與一畝三分地聯絡
關鍵詞
柏林
德國
德國
在柏林
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