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觀看到對話|紀錄片美學賞析訓練營

本文轉自:紀錄公社 Jilu Commune
紀錄公社在2024年的冬季開啟了第一期訓練營。以“工人新村”為切入點,帶領學員用鏡頭探索上海的歷史與當下。透過調研、拍攝與剪輯,每位參與者在製作一部紀錄片的過程中,重新發現那些被邊緣化的日常故事。
訓練營吸引了不少從未接觸過紀錄片拍攝的學員,他們第一次將自己的觀察與思考轉化為影像語言。這也正是我們一直以來的願景:讓影像成為更多人表達與思考的工具,而不僅僅是一種專業領域的創作形式。2025年春季,我們將繼續這一探索。這一次,我們的視角將從實踐轉向美學探索。
01
活動介紹
紀錄片,是刺破現實的稜鏡,更是編織社會觀察的藝術之網。在“真實”的核心命題下,它以人為鏡,以事為軸,以物為媒,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討論空間。這些由不同主體交織而成的影像敘事,經過數十年的沉澱與探索,在現實與藝術的碰撞中不斷演變,呈現出多樣的表達與深刻的迴響。
本期紀錄公社訓練營邀請影評人肥內「從觀看到對話-紀錄片美學訓練營」為題,共同探索紀錄片中呈現不同主體時的多元表現形式:當人、事、物成為鏡頭下的主角時,不同創作者是如何透過影像語言去呈現其作品的獨特性?而作為觀眾,我們如何更好地理解這些資訊?如何透過提問與討論,深入挖掘影片背後的主題與意圖?又如何論證自己從中解讀出的觀點,與他人展開有意義的對話?訓練營將為參與者提供解讀影片的工具與討論的場域:透過解構經典範式與當代實驗性創作,培養獨立的審美體系與批評視角,實現從賞析到獨立評論的思維跨越。不斷磨練提問的技巧,加強對話的藝術與質量,並最終完成一場由學員主導的、與創作者的映後對談。
02
課程安排
  • 此次訓練營為線下活動,共招募25位學員,報名滿18名學員即可開班,如有特殊情況會另行通知。
  • 本期訓練營是一個收費專案,課程費僅包含:導師費用、場地費用。
  • 訓練營共計12節課,橫跨6個雙休日3/22&23、3/29&30、4/5&6每節課時為3小時
   – 8堂課將聚焦於具體的賞析與分析案例 
   – 3堂課將學習討論與對話的技巧,在導師引導下,學員將參與深度討論,分享對紀錄片的理解與感悟,提升表達與交流能力
   – 1堂課將實踐為主,學員將在最後一天看完影片後,主導一場與影人的映後對談
3/22
認識電影媒介、視聽語言的基礎
紀錄片的歷史演進
3/23
作為人與人中介的鏡頭——圍繞“⼈”的紀錄⽚及形態
案例分析與分析的步驟
3/29
拍攝者處在事件的何方——圍繞“事”的紀錄⽚及形態
案例分析與佈局策略
3/30
藉由拍攝者視見的世界——圍繞“物”的紀錄⽚及形態
案例分析與媒介的衝撞與融合
4/5
圓桌的樂趣-假如我是評委:如何展開一場討論
對話的藝術與技術-假如我與主創對談
4/6
迷你影展與評選會議
放映與影人面對面座談
報名方式:
請長按以下二維碼或點選閱讀原文
(報名於2025年3月20日17:00分截止
誰可以報名?
  • 此次課程沒有門檻,我們歡迎任何對紀錄影像感興趣的朋友踴躍報名
  • 能夠投入12節課程中,並按時完成導師佈置的功課
報名流程
  • 報名時間從即日起到3月20日17:00分截止,如滿額將提前關閉報名通道 
  • 請您仔細閱讀並填寫報名表,填寫成功後我們會透過郵箱傳送付款資訊,參與者需按照提供的付款方式支付課程費並備註您的個人資訊。轉賬成功後請截圖儲存支付資訊,傳送到紀錄公社的郵箱[email protected],報名成功後,您會收到確認郵件。
  • 報名者確認參與並完成支付課程費用後,在任何情況下均不予退還
  • 有任何與訓練營相關問題可新增「紀錄公社office」微訊號:cinemugwort或是傳送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03‍‍
導師介紹
肥內
臺灣影評人學者、作家、編劇
中國美院客座講師。曾任First青年電影展評委、上海電視節選片人、短片金荷獎評委、深焦影評大賽評委、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評委、優良短片金穗獎(臺灣)評委、高雄電影節(臺灣)短片競賽評委、金馬獎(臺灣)亞洲電影觀察團、中國國際新媒體短片節臺灣展區策展人;《電影藝術》特約編輯、《電影欣賞》(臺灣)主編、《看電影》專欄影評人、“幕味兒”專欄影評;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講師、臺北富邦文教基金會“巡迴電影學校”課程設計、教材撰寫與專任講師,撰有《愛的麵包魂》與《只要我長大》之教學手冊。影評、論文發表八百餘篇,散見《電影藝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電影欣賞》、《看電影》……等。著有《在巴洛克與禪之間尋找電影的空缺:馬克斯歐弗斯與小津安二郎電影中美學的呈現》、《尋常》,並撰有《作品101》、《冬夜方舟》等劇本,以及執導《壽司的味道》、《謀殺卡夫卡》等短片數部。
04
導師·導語
雖然所有喜愛紀錄片的人都不免為那種不可控、無法控的情境著迷;然而紀錄片終究是一種電影型態,也就具有可控或說非控不可的程式。若能把握這個機制,觀看紀錄片又可能開啟全新的視野,從而能從道德前提與價值判斷上更進一步,也更深一層展開思考與交流。而此次活動正是以這種理想,邀請諸位一起感受另一種紀錄片。
這個跨三個週末,為期六天的訓練營,旨在引導學員們從對電影的基本媒介之認識(包括視聽語言的特殊性以及發展的輪廓),再有系統地把握紀錄片諸多型態,約莫能作為賞影、評影、論影的前提。為此,我們規劃了有第一天聚焦在電影影像的媒材特性與其發展概況的課程;接著花三天時間,試著按主題傾向,分別從人、事、物三個大項來認識紀錄片的種種型態與可能性,並從這三類中個別推敲出相應的主體性與有效的處理方案。比如以親近的人作為拍攝物件,往往有可能使得影片的拍攝策略更偏向私密性,拍攝者甚至可以把自己當作被攝物件——雖說這樣的取材大多走向一種更靠近“物”的屬性;當然,要是以公眾人物為物件,呈現的方式往往就會更為公開化。諸如此類,再配合所需向學員分享一些實用的分析方法。希望在這些基礎上,能進一步引導學員更深入思考關於紀錄片的方方面面,或是觀者間的探討(小組討論或圓桌討論),或是與創作者直接對話,都該怎麼開始與進行這些討論和交流。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