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用餐未注意選單這三個字,美國女子收到天價帳單

近日,三名女子在北卡羅來納州一家餐廳用餐時,因未注意選單上的“MKT”標示,結賬時發現賬單金額遠超預期。她們將當時的反應拍成短片上傳到社交網站,影片迅速走紅,獲得超過2000萬次觀看,引發網友熱烈討論。
根據《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道,網紅梅諾德(Menold)在Instagram上傳了她與親戚一同用餐的短片。在該餐廳,賬單上包括兩份牛排(每份52元)、一份兒童烤起司三明治(10元)、28元的嫩甘藍凱薩沙拉,以及3%的信用卡附加費和消費稅,總金額為159.14元。梅諾德回憶,當時她看選單時以為每份牛排的價格約為20元,直到結賬時才意識到自己看錯了。她坦言,自己和親戚是一個大家庭,通常不會光顧高檔餐廳,因此對選單上的標價並不十分留意。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食物經濟學家大衛·奧特加(David Ortega)解釋,選單上標示的“MKT”代表的是“市價”,即根據當前市場供需情況而定的價格。與“MP”(市場價格)類似,這種標示方式通常適用於價格會隨時波動的商品,如新鮮海鮮、優質肉類或季節性食材。市價能夠幫助餐廳根據原材料的市場波動及時調整價格,避免因固定價格而造成成本和利潤的不平衡。
奧特加指出,使用市價標示的餐點,顧客在每次就餐時所支付的價格可能不同,取決於當天食材的市場價格。例如,海鮮的價格可能因為溫度變化或海洋資源的豐富度而波動,牛肉價格也可能因乾旱、牛群減少等因素而上升。
根據科爾尼消費者機構(Kearney Consumer Institute)領導人凱蒂·湯瑪斯(Katie Thomas)的說法,食品價格波動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供需關係、季節性變化、關稅、氣候變化等因素。近年來,由於全球經濟的不穩定,關稅、供應鏈中斷和勞動成本上升等問題使得食品價格變得更加不可預測。例如,新的關稅政策或氣候變化可能使某些食材的供應減少,從而導致其價格上漲。
專家建議,顧客在點餐前,尤其是看到“MKT”標註的餐點時,最好提前向服務員詢問價格。儘管“MKT”標註允許餐廳根據市場變化靈活定價,以確保食品的新鮮和高質量,但顧客不應假設這些餐點會很便宜。有時,由於市場因素,市價餐點的實際價格可能比預期的要高得多。
奧特加還指出,如果選單上標示了“MKT”或“MP”,顧客可以放心地詢問服務員當前的市價,並提前瞭解可能出現的價格變化。透過這種方式,顧客可以避免因價格波動而感到困惑或不滿。
此次事件提醒了用餐者,在享受餐廳美食的同時,應該更加留意選單上的價格標示,尤其是當遇到“市價”餐點時,詢問清楚價格細節,可以有效避免支付超出預期的賬單。
可直接點選以下公號名稱進行關注: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