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年輕人感覺越來越“喪”了?在不知不覺中,中國式教育正吞噬孩子的熱情。前牛津大學教授項飆一針見血:西方學生能在垃圾堆裡找研究靈感,我們的孩子卻被“有用無用”困住手腳。
轉載自公眾號:單讀;本文摘自項飆、吳琦著《把自己作為方法:與項飆談話》(有刪節)。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點選預約,不錯過精彩分享

年輕人之喪:
中國式教育的困境
我是很典型的中國式教育出來的,要去聽課,沒有興趣也要堅持,從來沒有想象過學習的樂趣,我們的老師也沒有想象把教育變成一種樂趣。

我舉個例子,我是學文科的,我的興趣很廣泛,但我對歷史不感興趣,能把我這樣的學生教到毫無興趣,這個歷史課是教絕了。
老師來講歷史課,完全沒有概念,為什麼要講這一段跟現在看起來完全無關的事情,這段歷史對今天的學生究竟有什麼意義、有什麼意思?這樣就不能把歷史的事實啟用。
啟用有兩種辦法。
一種是進入歷史的內部,講三國就講三國內部的故事,這是一種比較粗淺的把它講得有趣的辦法。更重要的是能夠建立一些聯絡,比如三國之間權力的爭鬥、領土之間的變遷以及人們的領土意識,和我們現在完全不一樣,可以把這一層講出來。
說實話,西方教育還是比較強。我們這種咬牙堅持的能力比他們強,學了西方學生沒學的東西.但平均來看,他們的工作熱情、紀律性比國內教育的學生要強。我自己帶博士、碩士感覺就比較明顯,本科生的那種fun的意識也非常強。

我一般不教本科生,但有一次一個本科同學要做一個論文叫作“印度和德國的垃圾處理的比較”,主要是研究人們怎麼理解乾淨和不乾淨之間的關係。
他去印度那些撿垃圾的人家裡,發現他們的家就是在垃圾處理廠旁邊臨時租的房子,但特別乾淨,他就要去理解他們的生活觀念。
在德國,垃圾已經跟髒沒有關係了,大量都是乾淨的塑膠包裝,要不斷地扔掉,形成迴圈經濟,那就要關心什麼東西扔掉、什麼東西不扔掉的問題。
這就是一個例子,很有想象力,你可以看出他的fun,他不是根據大家說了什麼而去設計這個專案,而是到垃圾場看見人家的房子這麼幹淨,問這些具體的問題。
另外一個學生去柬埔寨孤兒院研究收養政策,調查為什麼這些孤兒院不願意讓兒童被其他的家庭收養。她發現是因為孤兒院要透過保留孤兒的數量以爭取國際資源和資助。
這等於是人道組織的商業化,在全球人道援助產業化的背景下的策略。這裡就可以看出差別,我們當年的本科生十九歲、二十歲時在關心什麼問題?
年輕人怎麼變得這麼“喪”?
整體的經濟在增長,靠它的回報大家能夠持續下來,70後和一部分80後按這個情況能持續十年、二十年,但這條道路肯定是要走完的。
Fun的意思就是能夠對事情本身發生很大的興趣和熱情,不需要外在的回報來刺激熱情。藝術、數學這些東西都是很好的例子,可能是人的本性。我們的家庭和學校教育,活生生地逼著你去想回報,就算有個人興趣,也叫你千萬不能把這個當作職業。取向就非常不一樣。
藝術上的熱情還是比較自然的,愛畫畫的人總是愛畫畫,但其他工作,比如研究性的、公益性的,會牽扯到很多很繁瑣的細節,確實要有一種持續的熱情。不能完全靠自發,而是需要透過教育。

比如大家對戶口這些東西的執著慢慢在減弱,全球性或者全國性的流動在加強,選擇範圍已經不侷限在北上廣,而是更多的二三線城市,或者回家鄉,這些具體的方面其實比之前是有進展的。
我們需要替代性地提供生活意義的來源。日本給我們一個警示,出現了很多封閉的宅男宅女,生活非常穩定和固化。日本的教育也不太行,很強調工匠精神,強調執著、專注,也不太強調fun。
功利化的教育很難讓學生感到樂趣
另外一個例子,我外甥女學畫畫,我陪她去一個老師家裡聊畫畫,那個老師就說你畫畫要畫得美,畫一個人的人像,那個人的手要是長得不好看的話,就把手放在背後,讓大家看不見。
這樣對小孩子講好像很有趣。但如果把藝術理解成這樣一種視覺的美,孩子很快就會覺得沒意思,因為美是形式化的,很難追求下去。

藝術真正的魅力是產生一種視覺效果,讓對方去思考、反思,有思考的引帶力,從這個角度去理解藝術,有趣的空間就大了,孩子也會想很多問題。如果把長得不好看的手精確地畫出來,把那種動感畫出來,可以是很感人的。
這又回到原來的問題,我們讀書,理解人類社會的規律,都一定要和自己這個人發生關係,否則搞藝術就是為了美,好像是一個服務工作,去取悅人。
大家要倒過來看,不要想著去取悅,想著自己怎麼可以fun,即使很簡單的服務行業,比如在飯店,如果認真去觀察,也能很fun,像個小作家一樣去看各色人等,每個人經過前臺時有什麼不一樣,怎樣跟他互動……
如果給員工很大的自主性和空間,讓他覺得自己不是機械的一部分,而是作為一個社會人在跟人打交道,也會有很多創新。
人工智慧時代,
生活意義和社會關係的更新
現在大家都注意到,人工智慧好像會造成“多餘的人”。我在東北的課題是“社會上的人”,這是比較有中國特色的概念。他們沒有正式單位,沒有穩定工作,跟體制的關係非常不緊密,今後這批人會越來越多,他們究竟是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這是全球性的挑戰。
確實,今後的經濟政治關係可能會發生很重大的變化,人們不太需要花很多時間做物質工作去賺錢,我們能夠用比較少的投入獲得足夠的生存資源,在這個情況下,經濟活動在一個社會人的活動裡的位置會變得越來越不重要。那個時候要有全新的想象。

比如基本收入(basic income),意思是公民每個月都拿那麼多錢,不管工作不工作。極端的情況下出現大量人工智慧,很多工作自動化,剩下的就是分配問題。
中國當然不太可能很快這樣,但也需要新的想象。如果賺錢餬口不是主要的目的了,你的生活意義是什麼,你怎麼和社會形成關係?
重要的是一定要回到人本身。80年代我們討論人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起點,現在這個問題就更重要了。
我們這些年改革,在老百姓的生活裡,其實是一個生命意義、生活意義轉移的過程。讀好書、考好學、找個好工作、家裡給買房子,一直是將意義外化轉移,到最後沒有必要轉移了,就是要回到人本身。
國家也是這樣,過去任何問題都首先是經濟問題,經濟發展了,好像其他都能解決。但你看現在的民族政策、內地和香港的關係、青年的問題,靠經濟發展都解決不了。而且經濟也不可能無限發展,不可能給每個人一架私人飛機隨便開,所以越來越回到意義本身。
意義不是虛無縹緲的人文精神,而是來自人和人的關係怎麼構造。這跟經濟有很大關係,回到物質資源如何分配、社會關係如何協調這些問題,但不一定建立在生產勞動的基礎上了。
大學應該尋找例外
每個時代大學的功能都不一樣。
我們進入了一個物質相對充裕、城市教育水平相對高的時期,所以“人的生產”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前面提到過,很多問題不是透過經濟再分配來解決,這裡面有人的各種各樣的訴求,所謂人民群眾對物質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多樣性,這是很真實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大學培養什麼樣的人,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再重複前面說過的話:大學就是給你一個環境,讓你在人生比較特殊的四五年當中去探索自己,探索這個世界,允許你犯錯誤,允許你做瘋狂的探索,讓你對事情產生理解,當然也學到了基本的知識和技術。這是我對大學的理解。
我認為大學的教學功能肯定高於研究功能,今後的研究應該還會發散出去,跟產業結合。大學不是去樹立範例,而是要去尋找例外。



-
出國留學導師微訊號:guanjia333 -
學齡前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2 -
小學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3 -
初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