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決定一切!

文丨古原

這又是一個關於奧派理論的通俗化解讀長文。一萬多字。

不喜勿入。

觀念是否決定一切,這個問題,卻是網路上絕大部分爭論的來源。可以說,理解了這篇文章,網路上大部分各種爭論,你一眼就能看透問題出在哪。

   意識形態衝突要如何解決,這也是人類最大的難題。

因此,非常重要。

思考是個人的

要談到人的觀念,先要說到理智這個概念。

你可能會說這人的理智不就是個抽象概念嗎?是個哲學命題嗎?到處都是思辨,現在誰還會琢磨這種東西呢?
但這是理解世界最重要的理論,它是一個關於人如何認知世界、進而行為的根本問題呀。
人的理智最有名的特點是啥呀?
自由意志!
這就奇怪了,一個看似高深莫測的概念,居然是理解人類行為、社會互動和世界觀的基礎。
但關於人的理智,誤區非常多。
第一個,很多人覺得理智就是冷冰冰的邏輯。錯了,它在人的行動規律中裡指的是人能夠行為的根本能力。
你想想啊,我們能把感覺、知覺整合成觀察與經驗,再把經驗組織成思想體系,這能力可不是簡單的邏輯推理,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關鍵特徵。
第2個誤區呢,就是認為思考和行為是兩回事。
大錯特錯!.
思考的方式是:
在事前權衡將來的行為,在事後反省過去的行為。
每一個行為,總是基於某一確定的因果關係想法。
沒有思考的行為,和沒有理論的實踐,都是不可想象的。
第3個誤區是很多人認為思考是社會的產物。
其實恰恰相反,社會是人的思考的產物。思考的主體,永遠是個人。社會不會思考,一如它不會吃飯、也不會喝水。
這上面是清理了3個誤區,下面我們就可以說說人的理智到底是怎麼來的。
我們作為一個現代人,或許覺得理智理所當然。
但這個理智居然是人獨有的特徵,大家想過嗎?
那些作為人的感覺、知覺和觀察基礎的物件,也都在其它動物的感官前面透過,我們看到的世界和動物看到的差不多,我們聽到的聲音和它們聽到的也差不多。
但是,只有人,能把感官受到的刺激轉變成為觀察與經驗,而且也只有人,能把各式各樣的觀察與經驗安排成連貫的思想體系。
你看到一隻貓,它也看到了你,但它不會把你歸類為"人類"這個概念,也不會將這次見面與過去的經歷聯絡起來,形成對"人類行為模式"的理解。
理智作為人獨有的特徵,它不是僅僅用於認識宇宙奧秘的工具,它首先是讓我們能夠行為的基礎。
行動之前,先有思考。
沒有任何一個人行為時是完全"本能"的——即使是看似本能的反應,也是建立在某種因果認知的基礎上。
你被蛇咬過一次,見到蛇會躲,這不是單純的"本能",而是你認識到"蛇可能會咬人,被咬會痛"這一因果關係。
你想想看,這是多麼神奇的一個能力啊!我們能夠不斷從經驗中學習,然後調整自己的行為,這背後全是理智的力量。
思考的主體,永遠是個人。社會不會思考,就像它不會吃飯、不會喝水一樣。
人的思考從原始人那種幼稚的思考演化到現代科學,這過程發生在社會框架內。
但思考本身永遠是人們個別的成就;有聯合的行為,但絕不會有聯合的思考。
這可不是在說集體決策沒用,而是說每一個集體決策都是由個體思考匯聚而成的。
你有沒有去開過那種集體討論會?表面上看大家好像在"集體思考",但實際上呢?每個人都在各自思考,然後把想法說出來,最後形成一個所謂的"集體決定"。
所以啊,思考這事兒,從來都是個人的活動。
思想傳統最主要的承載工具是語言文字。思考是和語言掛鉤的,反之亦然。各種概念都載在語言文字裡。語言是思考的工具,就像語言也是社會行為的工具那樣。
這不僅是說沒有語言我們就難以表達想法,更是說語言本身塑造了我們思考的方式。
比如英語中有"privacy"這個詞,但在他流傳出去之前,在很多其他語言中並沒有對應的單詞,這就會影響不同文化中人們對隱私概念的思考。
想想看,一個沒有"隱私"這個詞的文化,他們怎麼可能有像我們這樣的隱私保護意識呢?

在當人民主權這一概念被思想家創造出來,並流行於全球后,其他地區的人才能認知到這種政治體制是什麼。

如若沒有這個概念的創造 ,皇權時代到現在也不會終結。

人不可能在不建立人民主權概念思維之前,就創造出現代共和制。

因為語言承載著思想,思想決定行動!
語言就把我們的思維給框住了。甚至我們當下很多人的思維都被語言概念所框住 ,比如,在一些人眼裡,威權與民主相對應,除此之外,世界上沒有第三種東西了。

於是,幾方在這兩個概念之中爭論了數十年。

但自治,他既不是威權,也不是民主,

都不能叫共和制。在沒有出現這個概念及詳細的解釋之前,人們就永遠困在這兩個概念的爭論之中。

思想是怎麼一代代傳下來的?
思想和觀念的歷史,是一個持續的跨代對話過程。想想看,我們讀柏拉圖的《對話錄》,跨越了2400多年的時空,仍能夠與他的思想對話,這是不是很神奇的一件事?
後代的思想產生自前代的思想。
沒有前代思想刺激的幫助,智識是不可能進步的。
但是,思考永遠是個人的表現。即使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的也是你自己的眼睛。
意識形態
中國人喜歡說一個詞,三觀不同。
但世界觀和意識形態,這兩個概念其實經常被混淆。
世界觀是個更大的概念,你把一個人所有關於宇宙、生命、社會的看法統統放一起,那就是他的世界觀。
而意識形態呢,它的範圍更窄,只涉及人的行為和社會合作,不管玄學的和宗教信仰的問題,也不管各種自然科學,都叫作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是關於對社會的理解。
很多看似激進對立的意識形態,比如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在一些根本點上其實是有共識的。
為什麼?因為它們都承認社會生活的必要性。
意識形態之間的對立往往被誇大了。

甚至有人經常在評論區裡說,有一些人是永遠也無法改變的,這話的意思就是,在意識形態上永久對立的。

例如中國粉紅與公知的對決。

但實際上,二者並沒有這麼大的分歧。如果我們說,都希望未來的中國民眾更加富裕,他們之間會否認這一目的嗎?
不會。我也不會。這不是三方就在目的上達成一致了嗎?哪是什麼勢不兩立的勢力呢?
兩個廚師爭論煮麵條該用冷水下鍋還是熱水下鍋,爭得面紅耳赤,其實兩人的目標都是煮出好吃的麵條啊!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但在不同意識形態人群的政治綱領中,那些技術性議題,當然至關重要。
一個意識形態主張,是和一定的手段綁在一起的;它推薦某些政治行為的辦法,而拒絕其他它認為不適當的辦法。
因此,區分意識形態的原則是什麼?
是手段的選擇。
不可能存在一種意識形態,它宣稱要將所有的人帶向更貧困的未來。
所有的意識形態的衝突,本質上是手段方面的分歧。
比如有關政治組織問題,有人支援民主制,有人支援君主制,有人支援精英統治、有人支援自治制度。
他們都說自己的制度更能帶來繁榮,但實際上爭的是哪種制度能更好地實現民眾幸福這個共同目標。
在經濟問題上也是如此。
自由主義主張私有制,社會主義主張公有制,干預主義主張混合制度。
但大家辯論的核心都是哪種制度能讓更多人過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什麼終極原則的分歧。
你想想看,哪個政黨敢說"我們的政策會讓大家變窮"啊?沒有這樣的傻子吧!大家都在說自己的政策讓民眾更富裕,只是路徑不同。
民族主義者認為不同國家間有不可調和的衝突,而自由主義者認為國家間的利益是和諧的。
爭論點不在於目標不同,而在於如何達成同一目標——增進本國民眾的福祉。
自由貿易主義者之所以主張和平與自由貿易,不是要"賣國",而是認為這是讓本國經濟繁榮、民眾富裕的最佳手段。
當然,宗教是不一樣的。
宗教信仰方面的糾紛確實難以用理性解決。
但是,一個宗教團體一旦涉入政治領域,就必須考慮世俗的利害關係。從來沒有哪個宗教在世俗活動中告訴人們:"實現我們的計劃將使你們貧窮,將損害你們的塵世幸福。"
你看那些中東的宗教領袖,一上電視就說"我們的信仰能讓社會更和諧,讓人民更幸福",沒有一個敢說"跟我信教你就得受苦"的,那誰跟你信啊!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人是社會動物,所有意識形態不得不承認社會合作至為重要,不得不贊同人們對改善物質幸福的關心。
因此,所有意識形態都植基在一個共同基礎上;使它們彼此有所差別的,不是什麼超越經驗範圍的問題,而是手段、方法層面的問題。

當然,流行於這個世界,特別是中國的,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折中觀點。

他們說,市場要搞一點,計劃要搞一點,沒有哪一種方法是完美的,不要極端化。
經濟學的主要目標是什麼?
要以邏輯一貫正確的意識形態取代流行的折衷主義產生的矛盾教條。
人們必須在心力所能達到的極限內,努力把所有相關問題想個透徹明白;絕不可默許前人留傳下來的解決辦法;相反地,必須永遠重新質疑每一個理論、每一個定理;絕不可在努力掃除謬論、尋找最佳可能的認知時,有任何鬆懈;必須揭露似是而非的學說,詳細講解真理,去誤存真、永不懈怠。
因為涉及到哪一個手段能達成目標的科學問題,這是不可能妥協的。

政府管制價格,限定價格,必然導致生產的萎靡,從長遠損害所有消費者的利益。某一行業被政府壟斷,必然導致價高質低,或用稅款補貼,導致競爭不充分 ,這一行業的創新衰退,最終不利於所有的消費者。

上述這些關於手段的爭論,是無法折衷的,否則,經濟學就沒有必要當作一門科學存在了。

當然中國的確有大量這樣的民間聲音,就是認為經濟學不是科學。
他們認為人的行動,沒有規律可循。公有制、或私有制會產生什麼後果,一切因情勢而定,是不存在確定的因果關係的。

當然如果按他們的觀點,社會都要停止運作。假設供給量變小了,需求量不變,但價格卻不上升,這就能說明經濟規律無效,但所有的企業就不知道怎麼生產了。

意識形態的爭論,是知識的爭論。

把這個轉移到道德領域,把支援相反意識形態的人叫做惡棍,這種做法是一個災難。宗教團體和馬克思主義特有的那種教條主義只導致不可調和的衝突。在這種態度橫行的地方,沒有社會合作的可能。你看那些罵對方是"走資派"、"叛徒"、"異教徒"的,有多少是真正在討論問題啊?他們只是在抹黑對方人格,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啊!

不過,僅僅是手段認知的理解不同,可以歸結於知識的爭論。但漠視他人的權利,比如要殺猶太人來獲得財富的納粹,這就不僅是知識的爭論了,而完全可以當作惡棍處理。

我們有時會批評他人無知。

這個無知是在說,你不熟悉這一領域,卻喜歡在這一領域發言,這就容易被人批評為無知。

批評另一些人蠢。

這是知識爭議中的語言攻擊,與對方搞不懂1+1=2,這個數學問題一樣,認為這些知識應該是簡單的,但對方卻就是不理解。

還有罵對方壞的。

壞,就是漠視具體個人的權利,甚至對殺死無辜的人叫好,那麼,這就是失去了對社會合作的基本認同。

但當社會合作消失時,比如不同的部落是隔絕時,那麼外部落的人不屬於本部落社會的一部分,將對方殺死,並將戰俘視為奴隸,則是人類幾萬年早期歷史的常態。

進一步深究。

納粹殺猶,甚至整個歐洲排猶,在納粹佔領歐洲各國後,歐洲大量平民積極舉報,甚至捉拿猶太人,這種壞依然來源於對手段的認識錯誤。

猶太人被當作了社會的侵害者,而不是合作者,其從事的金融領域的生意,被古老的歐洲反商意識形態認定為是吸血鬼。

所以,依然是對金融產業這一手段是否是社會合作一部分的知識問題。

二戰後,一些精神科醫生認定納粹分子得了精神病,當然不是,依然是科學問題,是對手段認知錯誤的問題。

這些語言攻擊很常見。但是,如果要推動社會進步,必然要去說服不同的意識形態者,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知識辯論。

如同辯論地球有沒有引力,是一回事。

在自然科學領域,科學家之間的辯論,很少涉及到這種言論攻擊、人身攻擊,但是在社會科學領域,這類的攻擊很常見。

主要原因就是,社會科學看起來門檻非常低,人人都對社會合作有一定的理解,同時關於具體政策的辯論,往往由不同人的利益在後面驅動。
比如,一些利益團體就會推動貿易保護主義主張,以推動政策保護自己不受外國企業競爭;
比如,一些人基於自己的利益,渴望社會福利,因為可以透過這一手段,將別人的財產轉移到自己手裡,從而提高自己的福祉。

這些藏在主張後面的利益企圖,也需要經濟學家揭示,讓人們看清,他們嘴裡主張的要保護本國利益,要保護窮人,不過是保護了本國少數人的利益。

他們也絕不敢公開宣稱,我就是要特權地位。而是一定包裝成為了大多數人的福祉,這樣的理論才能大行期道。

如何防止納粹這種災難性的組織與國家再次出現?

如果誰若把民族主義和經濟干預主義視為真理,就無法合理反對納粹基於這些意識形態得出的結論。
只要世界輿論認為這些主義是真理,未來必然會有新的侵略者出現。
要根除侵略心態,必須徹底摧毀產生這種心態的錯誤意識形態。
這不是精神病醫生的任務,而是經濟學家的任務。
德國人的侵略性根源在於拋棄了自由主義,用民族主義和經濟干預主義取代了主張自由貿易與和平的原則。
如果人類不能重新相信自由主義理念,那唯一防止新侵略戰爭的辦法,就只有使侵略者失去戰爭能力。

而這個代價,需要無數的人命。

意識形態的作用
通常說某人有影響力,指的是他能影響他人的行為。
而有影響力的人,他的力量從哪來?
從某種意識形態。
只有意識形態能讓人擁有影響他人選擇與行為的力量。
領袖之所以能成為領袖,完全是因為某種意識形態支援,促使別人服從、配合。
統治國家的人,運用影響力管理國家,即管理用來強制和逼迫人民的社會機構。
但統治總是以影響力為基礎,即影響他人行為的權力為基礎。
說白了,就是你能不能讓人聽你的,這才是統治的核心。
有的國家元首表面上權力很大,但實際上大家都不搭理他,那他其實沒啥實權;有的人沒有正式職位,但一開口大家都照做,這人才是真有影響力。
當然,把政府建立在暴力鎮壓頑抗民眾之上,是可能的。
但這種暴力鎮壓也同樣建立在意識形態的影響力之上。
想要使用暴力的人,需要某些人的自願合作。
一個人憑一己之力,絕不可能以暴力維持統治。他需要一群自願聽從命令的黨羽隨從,有了這些人的自發服從,他才擁有徵服他人的工具。
你看皇帝也需要手下啊!一個光桿司令怎麼統治國家?他得有人幫他執行命令才行。而這些幫手為什麼要幫他?還不是因為他們認同某種意識形態,覺得跟著這個皇帝是對的。

皇帝叫孤家,因為他真的很孤獨啊,他一家子在建立政權的就是幾十口子人,不要說下面的百姓了,他面對無數直接掌控暴力的軍官們,他怎麼實施統治?或者說,如何做到不被殺掉?

既然皇權如此有誘惑力,那些王朝是如何實現統治幾百年的?

一個皇權統治者能否持續統治,取決於自願支援他的人和被他征服的人哪一方人數更多。
皇帝可能憑少數人暫時維持統治,如果這一方有武器而多數人沒有。
但長期而言,少數派不可能使多數派保持服從。被壓迫者終將起義反抗,擺脫皇權。
因紫,一個持久的統治體制,必定奠基於多數人認可的意識形態上。
那些"現實力量",也就是讓統治者能對少數頑抗者使用暴力的基礎,本質上是意識形態的、道德的和精神的,而不是暴力的。
歷史上,那些鄙視精神力量和觀念,自恃軍隊無敵的統治者,最後都被打倒了。
思想才是根本力量啊!
有些人只站在管轄軍警力量的次級官員角度看問題,所以錯誤地認為暴力是這個世界上國家統治的真正基礎。
其實在統治意識形態框架內,有確定的任務分派給這些官員。他們的長官把軍警部隊託付給他們,這些部隊不僅有武器和組織,還被灌輸服從上級命令的精神。
次級指揮官把這個精神因素視為理所當然,因為他們也被灌輸了這個精神,甚至不能想象還有別的意識形態。
但這種服從本身就是一種意識形態啊!

一個皇帝的侍衛,殺掉皇帝易如反掌,但他殺掉以後,自己能當上皇帝嗎?不能。

因為主流的意識形態認定,君權天命,君權神授,你一個侍衛,殺掉皇帝的唯一結果就是被殺。

哪怕是古代的起義軍,也明白這個道理。

他們知道,不符合主流意識形態,他們連招兵都搞不到,因此,要設計各種故事,甚至人為地搞一個天命所至,來為自己當皇帝,製造輿論。
對皇帝來說,他必須維持軍警部隊計程車氣和其餘人民的忠誠。
這些精神因素是攸關他統治是否持續的唯一"現實"因素。
如果支援其權力的意識形態消失,他的權力就會萎縮。
你看那些被推翻的獨裁者,他們失敗的根本原因不是突然沒了槍炮,而是人心已散,沒人再信任他們了。

共和制觀念一來,全世界絕大部分的君王,要麼消失,要麼退位,要麼當上虛君。幾千年的皇權社會,僅因為一百年的全球共和觀念的傳播,就基本消失。

少數人有時能憑優越軍事技巧征服多數人,建立少數統治。但這種統治不可能持久,除非他們能將初始的暴力統治轉變為得到被統治者認可的意識形態統治。
所有建立持久統治的少數族群,都是靠後來的意識形態優勢維持統治地位的。他們要麼順從被征服族群的意識形態,要麼改變這些意識形態。
比如大清王朝的建立,為什麼要去拜明陵,宣佈天命已傳到他手上了,為什麼要開科取士?甚至皇帝自己當起了中國文化的詩人。

因為他們是明顯的少數族群,要

順從被征服族群的意識形態。

如果兩個條件都不滿足,被壓迫的多數族群最終會趕走壓迫他們的少數族群。
這就好比外來的征服者,他可以一時靠武力佔領一個國家,但要想長期統治,就得讓當地人認為你的統治是合理的。要不然怎麼辦?他們表面上服從你,背地裡天天盼著你完蛋。你這統治能長久嗎?絕對不可能!
歷史上許多征服之所以持久,是因為入侵者和被征服民族中某些階級形成同盟關係,這些階級享有族人認為合法的統治地位。
你看歐洲中古時代韃靼人在俄羅斯,土耳其人在多瑙河流域,英國人在西印度群島,荷蘭人在東印度群島,採取的就是這種統治模式。
他們可精明瞭!不是單靠武力統治,而是跟當地的某些精英集團搞好關係,讓他們替自己管理當地人,這樣統治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為什麼極少數英國人能統治數億印度人?原因是什麼呢?
因為印度的公侯和貴族地主把英國統治視為維持自己特權的手段,所以將印度人認可的、支援貴族統治的意識形態影響力,提供給外來的英國統治者。
只要印度輿論繼續贊同傳統社會秩序,英國的印度帝國就穩固。
英國統治保障了印度公侯和地主的特權,也保護一般印度民眾免於無數戰爭的痛苦。
你想啊,這相當於英國人對印度貴族說:"你們繼續當老爺,我們保證底層人民不會造反",而對普通印度人說:"有我們在,至少各諸侯國不會互相打仗了"。
長期而言,要阻擋多數族群成為暴力上的優勢人群是不可能的。
真正保護在印度的英國人的不是軍隊裝備,而是意識形態因素。
一旦這種思想動搖了,再多的軍隊也沒用。
一國輿論也許在意識形態上如此分歧,以致沒有哪一群人能獲得足夠支援建立持久政府。這時就會出現無壟斷政府狀態,革命和內戰將成為常態。
這情況不就跟我們看到的東南亞這些國家一樣嗎?一會兒這派上臺,一會兒那派政變,永遠動盪不安。為啥?因為沒有一種被廣泛接受的意識形態來支撐一個穩定的政府啊!

緬甸軍政府之所以統治不穩,就是因為其採用了一種多數民族的民族主義作為國家的意識形態,由此就製造了地區的衝突和分裂。

理性主義的未來

對於意識形態的衝突,解決的方法就是理性主義。

因為,他們的爭論不是目的的不同,而是手段的不同。分析哪一種手段能達成目的,這就是理性主義。

反對理性主義的是傳統主義、保守主義。

傳統主義是什麼?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傳統主義認為,忠於祖輩留傳下來的價值標準、習慣和方法,不僅是正當的,而且也是有利於社會的。
保守主義並不反對社會改良論和進步的觀念,但是,什麼叫改良、什麼叫進步?在一個目的性思想體系中才有意義。在這種框架裡,把朝向目標的接近稱作進步,把相反方向的移動稱作退步,是合理的。
如果沒參照某一動因的行為和某一已確定的目標,進步和退步的觀念就沒有意義。你想一下,如果我說"社會在進步",那得有個標準吧?是人均實際購買商品總量提高了?還是平均壽命延長了?還是人們都不打網路遊戲了?直播沒有人看了?墮胎不被允許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沒有共識的情況下,"進步"這個詞就沒有意義啊!
因此保守主義之所以錯誤,因為他沒有一個具體的可被大眾普遍接受的理性主義目標。

而理性主義,有著清晰的標準。

米塞斯說自由主義以最大多數人的最大物質福祉為目標。為什麼不能說是幸福呢?幸福是主觀價值,難以成為一種標準。而豐裕的物質,將提供給任何人追求個人幸福更多的手段。
只要找對了目標,理性主義有可能暫時挫折難免。但好的目標終將勝出,因為好的目標就是理智的目標。

但另一些人將民主這種手段視為目標。

民主目標建立在一個堅定信念上:人民群眾不僅道德良善,而且理智。
在這種目標的敘事中,上層階級——錦衣玉食的貴族特權階級,被認為是腐敗墮落的。而平民,尤其是小農和工人,在浪漫氣氛下被稱頌為品行高貴且判斷力準確。
歷史上有無數的思想家就這樣確信民主政治——人民統治——將導致社會完美。
你看這思路多浪漫啊:"上等人壞,下等人好,只要把權力交給下等人,社會就會完美。"多麼美好的幻想啊!
但事實是,人們會犯錯;他們經常犯錯。人民群眾並非總是正確,並非總是知道什麼手段可達到他們想要的目的。
"相信普通人"並沒有比相信國王、僧侶和貴族、精英更好的依據。
民主政治只能保證符合多數人願望的統治體制。但民主政治不能防止多數人誤信錯誤觀念,不能防止他們採納錯誤政策,導致災難而不是走向繁榮。
多數人民也可能犯下大錯,摧毀我們的文明。
為什麼?因為人都會犯錯,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都沒有天生的正確判斷力。
好的目標不會僅因合理有利就必定獲勝。
只有當人們決心擁護有效能達到目的的手段時,文明才會進步,而社會才能使人更滿意。
對於手段的討論,正是理性主義的核心學科——經濟學要解決的問題。
因此,意識形態爭論只是一個技術性問題:哪種制度、哪種政策實際上能更好地實現繁榮這個目標目標?
比如在經濟危機時,刺激就業的方式應該是增加政府支出還是減稅?這不是道德問題或終極世界觀問題,而是技術性問題。
這時,你知道為什麼政客們喜歡用模糊的語言嗎?因為模糊語言可以讓矛盾的意識形態共存,不必面對這些矛盾。
但當需要具體行動時,這種模糊就無法維持。政黨可以在綱領中宣稱同時支援"市場效率"和"社會公平",但在具體政策上——比如是否提高最低工資——他們必須做出選擇。
意識形態衝突能否調和呢?這可能是我們時代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如果不同意識形態的支持者只能透過暴力解決分歧,那社會就陷入永無休止的衝突。
但如果,如我們前面所說,很多意識形態爭論實際上是關於達成共同目標的手段之爭,那麼透過理性討論就有可能在很多問題上達成共識。
奧派行動學和經濟學的貢獻就在於此:它們提供了評估不同政策和制度效果的方法和標準。它們不能告訴我們應該追求什麼目標,但可以告訴我們哪些手段更可能有效地達成特定目標。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意識形態爭論中有技術性成分和價值觀成分。
技術性問題(如哪種政策更能促進經濟增長)可以透過邏輯分析來討論;而價值觀問題(如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哪個更重要)則需要承認存在合理分歧的可能。
這時,社會應該給予不同價值觀問題的人不同的選擇,價值觀不同根本不是問題,我喜歡吃辣椒,你不喜歡,這也是偏好的區別,由不同的進行選擇就好了。

我更喜歡環境好的地方,那麼,人們自由遷徙就好了,而更偏愛多賺錢的人,就去工業區打工。

然而,在現實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意識形態之間的深刻分裂,理性討論難以進行。 
為什麼?部分原因是許多人把自己的意識形態當作身份認同的一部分。當你把"自由主義者"或"保守主義者"當作自己身份的一部分時,任何對這種意識形態的質疑都變成了對你個人的攻擊。
你有沒有見過那種動不動就說"我是XX派的"的人?一旦他這麼定義自己,你要是批評他的觀點,他馬上就會覺得你是在人身攻擊。這就沒法理性討論了啊!
另一個原因是,理性討論需要共同的事實基礎和評判標準。
在當今資訊碎片化的環境下,人們生活在不同的資訊繭房中,甚至對基本事實都無法達成共識。 
不同意識形態的支持者不僅有不同的觀念,還有不同的"事實"。
還有一個根本問題:很多人不是基於理性分析選擇意識形態,而是基於情感、個人經歷或社會認同。 
一個出身工人家庭的人可能天然傾向於左翼意識形態;一個企業家可能自然支援自由市場。 
這些傾向並非基於對不同意識形態後果的冷靜分析,而是基於身份認同和個人利益。 
然而,這些都是可以改變的,透過理性思考分析和學習,人們可以認知到工人與企業家是合作關係,是利益共同體,甚至所有市場中的人,其長期利益是一致的,根本不存在衝突。
要解決意識形態衝突,只能向科學靠攏。
科學是理智的產物。
理智的一個關鍵特徵是能夠超越當下,考慮長遠後果。
動物只能對當前刺激作出反應,而人類可以想象未來,評估不同行動路徑的長期影響。
這種能力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長期規劃和制度建設的基礎。 
理智的另一個特徵是能夠理解抽象概念。"自由"、"正義"、"公平"這些概念不是直接感知的物件,而是抽象理念。 
人類不僅能理解這些抽象概念,還能基於它們建構複雜的理論體系。這就是為什麼意識形態能如此強大——它們將抽象概念轉化為指導具體行動的原則。 
你看看啊,為了"自由"這個抽象概念,人們願意上戰場,甚至犧牲生命;為了"公平"這個抽象理念,人們願意支援再分配政策。這是多麼神奇的能力啊!
理智還允許人類進行反思性思考——思考自己的思考。我們不僅能思考外部世界,還能檢視自己的思維過程。 
這種能力使我們能夠識別和糾正自己的錯誤,不斷改進自己的思維方式。 
理性的自我批評是知識進步的關鍵。這種"想想自己是怎麼想的"的能力,是人類獨有的啊!
把這些都聯絡起來,我們可以看到理智如何塑造人類行為和社會組織。理智使我們能夠超越本能反應,基於長遠考慮和抽象原則行動。它使我們能夠建立複雜的社會制度,並透過反思不斷改進這些制度。
但理智本身並不保證正確決策——它只是一種能力,可以被正確或錯誤地運用。 
在這個充滿意識形態紛爭的時代,理智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面對複雜問題,我們需要避免簡單化的意識形態答案,而是透過仔細分析和證據評估,你想想看,那些最棘手的問題,它們哪一個是靠情緒化的口號能解決的?沒有!都需要冷靜、理性的分析和權衡啊!
理智的力量不僅體現在個人決策中,也體現在社會制度設計中。一個好的制度需要考慮人類的理智慧力及其侷限性。
比如,市場經濟之所以有效,部分原因是它不要求任何人擁有完美的知識或理性——它只需要每個人在自己熟悉的小範圍內做出相對理性的決策。
你看市場多聰明啊!它不要求每個人都是經濟學家,都瞭解整個經濟執行機制,它只需要你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願意花多少錢,這樣市場就能夠有效運作了。
人的理智才讓人們有經濟行為。經濟學研究如何在稀缺條件下做出選擇,而這些選擇都是由人的理智引導的。
理解人類如何思考、如何形成信念、如何做出決策,對於理解經濟現象至關重要。你要理解經濟怎麼執行,最根本還是要理解人是怎麼思考的,人的理智是怎麼工作的。
總之,人的理智下產生的各種觀念,是理解人類行為和社會現象的關鍵。它不僅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工具,也是塑造世界的力量。
能看到這裡,就要推薦書了,關於人的行動的規律,人的理智的作用,不看《人的行動》這本書,那幾乎是不能認知到有史以來最為重要的觀點,我不能說他就絕對正確,任何人都可以挑戰這本書的觀點。
但這本書絕對是人類至今以來對人的行動思考最為深刻的一本。

下面是口碑最好的,謝宗林翻譯的《人的行為》,限量超值附贈四大獨家資源:
資源一:《人的行為》《經濟科學的最終基礎》《自由秩序原理》三本書的思維導圖,原來售價99;
資源二:《人的行為》精讀講解的音訊課程,原來售價199;
資源三:英文原版《人的行為》的書籍朗讀,對應英文版裡邊每一章的小節,並把中英文對照文字放在了音訊下方,可以邊聽英文邊看文字。前兩年做的,工作量巨大,但這次同樣買書免費附贈。
資源四:英文、謝譯、夏譯三個版本混排《人的行為》電子版,下單任意一本書籍或打賞文章,都可以獲贈此電子版。 
買一贈四,收穫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