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海局勢升溫,菲方賊喊捉賊
“這裡是中國,回到菲律賓去!”
這是在2024年6月12日,菲律賓非法“坐灘”軍艦人員對中國海警喊話騷擾時,中國海警執法員對其的嚴正回覆。類似的對峙場面在近年來的南海並不鮮見,甚至上演過更緊張的衝突情況。
1999年,菲律賓故意擱置馬德雷山號登陸艦在仁愛礁非法“坐灘”。菲方不僅15天到30天左右運補一次生活物資,甚至還會夾帶建築材料,企圖加固馬德雷山號登陸艦,為“坐灘”進一步做好準備,並以此為藉口非法佔據仁愛礁。儘管菲歷屆政府都曾承諾將其移除,但這一承諾始終未能兌現。

“從專業性的角度,我們也是按逐步升級的態度。我們先是對他進行喊話警告,或者喊話提醒。”作為緊張局勢的親歷者,中國海警執法員廖政彪表示。“再不聽勸阻,我們再進一步升級舉措,避免突然的矛盾升級。”

中國海警處理侵權挑釁的方式專業剋制,但菲方變本加厲,一次又一次以不專業甚至不講規則的行為製造危險情況。在一旁,早有一批西方媒體的“長槍短炮”對準了這裡,隨時準備著添油加醋炒作出一場黑白顛倒的“大戲”。
“你可以看到菲海警船的甲板面站有大量的媒體人員,他就是故意帶媒體人員來拍到……比如說,中國海警攔截他們的畫面。這就想宣傳說我們以大欺小。”廖政彪給起底工作室展示了2023年9月20日中方在應對菲方運補時的一線取證照片,並說道。“事實上他是違規攔截,危險駕駛,甚至他採取一些衝撞措施,反而說我們在衝撞他。”

起底工作室分析了2024年上半年美國等西方國家釋出的85萬餘篇智庫文章、新聞報道和社交媒體貼文,發現超過70%的智庫文章、新聞報道和近90%的社交媒體內容都對中國持負面態度——西方媒體並非在進行報道,而是與菲律賓合謀,助推片面的敘事。我們繼續追根溯源,有三個專案引起了我們的注意:美國的“南海戰略計劃”(A Campaign Plan for the South China Sea)、“妙手計劃”(Project Myoushu),以及菲律賓主導的“進攻性透明戰略”(The Transparency Initiative)。

西方媒體對於南海問題的偏頗報道,不是簡單的新聞失範,而是源自於美國不再中立的南海政策。正如中國南海研究院創始院長吳士存指出的,南海問題的話語權爭奪已經非常嚴峻。
2
不斷挑釁的菲方,不過是一枚棋子
曾有很多菲律賓網友給中國媒體留言,聲稱就黃巖島來講,那個地方是菲律賓的“專屬經濟區”。菲律賓還利用2016年所謂的“南海仲裁案”,來強化其主權主張,認為自己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支援。起底工作室就這一問題採訪了中國南海研究院創始院長吳士存。
吳士存稱,菲律賓的單方面主張首先違背了國際法的“陸地統治海洋”基本原則,甲的陸地島礁並不會因為在乙的專屬經濟區裡面就成為乙的領土,這是本末倒置的。其次,菲律賓聲稱的“離誰近就是誰的”的臨近原則也很荒唐,不然夏威夷和關島憑什麼是美國的領土呢?
“當時(鄧小平)還跟阿基諾夫人講了,菲律賓離中國也很近。”吳士存笑稱。

至於菲律賓經常提及的所謂“南海仲裁案”,是不合法的,荷蘭海牙常設仲裁法院對菲律賓提起的所謂“仲裁”也並沒有管轄權。
“《海洋法公約》管不到領土爭議和劃界主張。”吳士存表示。“關於劃界主張,中國在2006年(就宣告)我們根據《海洋法公約》第298條,涉及到專屬經濟區劃界、歷史性權利、軍事行動、專屬性執法這一類的爭議,中國不接受管轄。”
從1992年美國出版的《世界地圖冊》,到1936年民國時期的地理教科書,再到400多年前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攜帶的世界地圖……吳院長向起底工作室展示了多份地圖,每一份都記錄了南沙群島、西沙群島歸屬中國,每一份史料都證明了中國對於南海的主權。

事實很清楚了,為何菲律賓始終不斷地主動升級局勢?
對於南海的爭議衝突,在美國干預之前,中菲其實早已達成共識和相互理解,妥善安排了相關問題。馬來西亞前交通部長翁詩傑指出,背後慫恿菲律賓的正是美國,這是他們的一貫做法。
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表示:“菲律賓面對的危險在於,他們以為自己可以利用美國;但到頭來他們可能會發現,不是美國人在參與你的棋盤遊戲,而是你已經成為了棋盤上的棋子,被美國操控。”

和上一集《逆流而上》起底的“產能過剩”敘事一樣,菲律賓與中國在南海上的爭議只是美國所下“大棋”中的一環。
“我認為美國的主要目的在於遏制中國。”正如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約翰·米爾斯海默所說。“我認為美國害怕中國的崛起,害怕中國的影響力在東亞進一步發展。美國認為中國主導南海,並且還要主導南海周邊與東海,而這讓美國十分緊張。”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格雷厄姆·埃裡森將中美比作“修昔底德式”對手,只要中國仍然不斷發展,而且只要美國仍然決心保持其主導地位,兩國之間就仍然會保持競爭關係,這源於兩國對自身定位的不同理解。

面對持續升溫、甚至有可能引發熱戰的南海局勢,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傑出學者包道格表示,希望人們意識到,南海並不值得兩個大國為此陷入戰爭。
3
合作,競爭中的共存之道
美國前外交官、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中曾中國中心高階研究員董雲裳說,目前美國政界的共識就是反華,但是她並不希望這種情緒擴散到中美民眾之間。

那麼日常生活中的中美關係是什麼樣的呢?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曾與一群來自哈佛大學的交換生展開了課堂討論,詢問他們是否像美國政界一樣,對中國抱有同樣的擔憂。
有學生說,美國人普遍對中國持批判態度,但親身來到中國後,她才發現這裡的真實生活和網上內容以及新聞報道完全不同。也有同學表示,至少從年輕人的角度看,中美的對抗氛圍並不像美國媒體或是中國媒體所說的那樣嚴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太在意這些問題。
吳心伯教授指出,中國的電動汽車、綠色能源、電子商務等方面遠遠超過美國,這經常給前來中國的美國年輕人很大震撼。這與他們之前所瞭解的中國完全不同,而這些經歷會重塑他們對於中國的認知。

不僅是學術交流,中國的免簽過境政策也吸引著各國遊客,重新整理著他們對於中國的印象。
中國人很多,但是街道乾淨整潔、綠樹成蔭、治安良好,非常現代化,值得很多國家學習……很多外國遊客給中國點了贊。

還有2025年初,中國迎來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打破刻板印象的機會。大批“TikTok難民”湧入中國小紅書平臺,與中國網友們一起互交“貓稅”,交流英文,學習做中國菜……國外的網友在小紅書上經歷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衝擊。一幕幕其樂融融的溫馨友好畫面,突然點醒了大家,這不正是世界應有的樣子嗎?

“在我2024年的中國之行中,我看到這裡的人們的生活水平和他們小時候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遠遠超過了他們的父輩,當然更是遠遠超過他們的祖輩。”英國導演柯文思表示。雖然他的影片有時也會被西方指責為宣傳工具,但他堅決反對西方對於中國的復興和崛起所保持的敵對態度。
“這種想法既愚蠢又固執。”柯文思說。“中國的未來將由自己定義,我們必須尊重這一點,也必須接受這一點。”

在當前充斥著中美對抗敘事的世界裡,還有許多故事在提醒著我們,合作不僅僅是一種可能,更是一條必由之路。我們終將抵達一個這樣的未來,競爭不息,卻依舊可以擁抱合作。
出品人 曲瑩璞
總監製 邢志剛
監製 柯榮誼
統籌 何娜 李暢翔 張若瓊
策劃 李暢翔 孟哲 徐潘依如
製片人 孟哲
記者 徐潘依如 孟哲
運營宣發 戈鑫閣 侯俊傑 郭欣然 王寧 弓玥琪
微信編輯 弓玥琪
研究支援 國際傳播發展研究中心 沈斌 王榮
外聯製片 馬振寰
指令碼撰寫 徐潘依如
執行製片 林宸西
執行導演 李彥霖
現場導演 戈鑫閣 孫萬瑋
剪輯指導 孫雅晶
短影片剪輯 黃士承 謝曉軍
視效 錢雪威 李繁
視覺指導 張雲舒
聲音設計 張托夫
調色 劉康
設計 黃紫楊 謝春燕 鄒靜妍
預告片製作 盧小曉
調研組 宗慧文 陳思揚 姚雨禾 楊靖童 賈慧敏 賀雅雯
運營實習生 任格 楊靖童 閻箬林
攝影組 馬雅波 程星承 劉越洋 劉彪 陳利鵬 劉賀 朱贇海 張文凱 龔康康 馬千里 許志強
錄音 顏文祥
妝發 賈勤
鳴謝 任怡筱 田歌
起底工作室
中國日報新媒體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