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冬天一覺醒來,竟然被暖寶寶燙傷了

降溫了!
大家都知道不注意保暖可能會長凍瘡,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太注意保暖,也可能被燙傷。
說到燙傷大家常常會想到開水、蒸汽、熱飲….容易被忽略的是:燙傷中還有一種隱秘的型別——低溫燙傷
低溫也能燙傷?是的,微博上有不少暖寶寶燙傷的案例。
微博截圖
什麼是低溫燙傷?怎麼預防和治療?下面,我們就來討論討論。
01 為什麼暖寶寶也會燙傷?
根據電商平臺上的商品說明,一些暖寶寶產品的最高溫度可以達到40~50℃,一些熱水袋產品,可以在10小時內都保持50℃以上的高溫。
(左右滑動檢視電商詳情頁)
比起沸水、熱油,40多度的溫度確實不算高,但長時間接觸可以積蓄熱量,並把熱量向皮膚深部傳導,引起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指的就是較低溫度引起的皮膚燙傷。低溫具體可以低至44℃~55℃左右
出現低溫燙傷需要一個條件,那就是身體較長時間接觸,這樣才會慢慢地被燙傷。
⚠️另外,皮膚較薄的兒童或老年人以及皮膚敏感度下降的糖尿病患者,低溫燙傷的程度可能更嚴重。
有人拿不同溫度的水做研究,對比了它們引起皮膚燙傷所需要的接觸時間[1]
引起燙傷的接觸時間
溫度(℃)
時間
70
1秒
65.6
2秒
60
10秒
54.5
30秒
52.7
1分鐘
48.9
10分鐘
另有資料顯示[2] ,在45℃下持續接觸1小時左右,才會導致細胞壞死,進而出現低溫燙傷。
因此,像冬天常用的暖寶寶、熱水袋這類取暖裝置,看似溫度不高,但長時間接觸可以積蓄熱量,並向皮膚深部傳導,不注意的話就容易引起程度不一燙傷。♨️
所以,好多人晚上用取暖裝置,早上醒來就燙傷一大片
國外也做過統計[3],發現引起低溫燙傷的裝置主要包括電熱毯、地熱、電加熱器、電熱板、紅外線治療儀和汽車座椅等,甚至有長時間接觸過熱的手機、筆記型電腦被燙傷的案例

這些裝置燙傷的部位各有差異,最常見的部位是小腿,其次是屁股和背部下方、腳和腳踝、手和前臂,有的也會燙傷面部,或者多個部位。
02 怎麼預防低溫燙傷?
首先,大家要有預防低溫燙傷的意識,不要以為40多度的溫度就沒問題,不小心長時間接觸的話,燙傷風險還是很高的。
預防方面,最基本的是少接觸。如無必要,就不用,或者尋找更安全的替代品。舉例來說,冬天可以考慮戴手套,未必要用暖寶寶
如果確實是“剛需”,則建議選擇靠譜的產品,使用前仔細閱讀說明書並規範使用。
以電熱毯為例,使用上的建議包括:
  • 切換檔位,溫度適宜即可,不要太高;
  • 只在電熱毯上鋪單層床單,被子平鋪在床單上加熱即可,不宜覆蓋太多厚重的物品
  • 不要共用多種供暖裝置,例如用了電熱毯還要用遠紅外床墊、自熱式理療器具。
⚠️像暖寶寶、熱水袋,平時儘量不要放在床上,否則睡著後一旦壓著了,區域性就容易過熱,再加上低溫燙傷前期一般很輕微,不太痛,因此就很容易燙傷。
03 萬一燙傷了怎麼辦?
×     蛋清、牙膏、燙傷膏、百多邦
✔    脫、衝、蓋、送
燙傷後,常見的表現是會有皮膚疼痛,或者有火辣辣的燒灼感。另外,燙傷的部位一般就是直接接觸熱源的部位,膚色會有變化,顏色偏紅,有的表面還會起或大或小的水皰。
當出現上面的燙傷後,可以參考“脫、衝、蓋、送”的4字口訣進行處理[4]
  • 脫:撤去熱源,不要再接觸,以免進一步加重燙傷;
  • 衝:開啟水龍頭,用冷水沖洗燙傷部位,這有助於帶走燙傷部位的熱量,也能一定程度緩解疼痛;
  • 蓋:用乾淨無菌的紗布(或棉質布類)覆蓋燙傷的部位,這有助於保持燙傷部位清潔,減少感染等風險;
  • 送:前面幾步處理之後,根據需要及時送醫處置。
⚠️這裡特別強調一下就醫處置這個環節。
有不少低溫燙傷也會比較嚴重,例如大面積皮膚破潰、燙傷區域紅白相間、痛覺遲鈍,這些情況需要及時、積極、正確的醫療處置,並不適合在家治療;另一方面,不同程度的低溫燙傷,採取的治療措施也有差異,需要進行專業評估(線上諮詢也算)。
如果盲目在家治療,可能會錯誤判斷病情,或者治療不當。根據以往的經驗,最常見的錯誤有3個:
× 使用偏方,例如塗牙膏、雞蛋清,沒有幫助,反而可能刺激已經受傷的皮膚,造成不必要的感染
× 購買不適合治療燙傷的產品——燙傷膏,裡面有不少療效和安全性不確切的中藥成分;
× 沒有感染跡象時濫用抗生素,例如紅黴素、百多邦,這對病情恢復沒有幫助,反而會增加耐藥風險。
因此,萬一出現低溫燙傷,建議及時就醫處置,不要錯過初期治療的視窗期,否則可能會增加痛苦和癒合時間。

  //  
參考資料
[1] New aspects of burn management. http://idnps.com/clinical/new-aspects-of-burn-management/1-diagnosis-classification-of-burns/
[2] Choi MS, Lee HJ, Lee JH. Early intervention for low-temperature burns: Comparison between early and late hospital visit patients. Arch Plast Surg. 2015; 42(2): 173-178.
[3]  Perkins P. Ouch! Hot laptop. IEEE PSES Product Safety Engineering Newsletter, 2015, 11(2).
[4]  An overview of steam burns. https://www.verywellhealth.com/steam-burns-overview-4507433
[5] Abraham JP, Plourde B, Vallez L, et al. Estimating the time and temperature relationship for causation of deep-partial thickness skin burns. Burns. 2015; 41(8): 1741-1747.
[6] Fu M, Weng W, Yuan H.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effects of blood perfusion, water diffusion, and vaporization on the skin temperature and burn injuries. Numerical Heat Transfer, Part A: Applications. 2014; 65(12): 1187-1203.
相關閱讀
醫學校對:皮膚科謝立夏醫生
責任編輯:金孫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