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pk“新生兒”?

本文是圓方的第1223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今天刷影片的時候聽到了一個觀點,大概是這樣的:
大學生畢業人數,生育率和消費慾望這三個要素已經徹底擰巴在了一起,互相制約形成了死局。
大學生人數和新生兒人數已經呈現明顯的負相關性:
畢業生越多,人才供應就越過剩,勞動力市場就越卷,競爭加劇就導致工作預期不穩定,工作預期(收入)的不穩定會帶來生育意願的下降。自己都養不活了,還拿什麼養孩子呢?
所以現在中國面臨的情況就是:
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必然帶來新生兒出生率的持續下降。
這個說法對麼?
02
其實從資料相關性上來看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們來看過去七年的大學生畢業人數:
2019屆 834 +14萬 ↑
2020屆 874 +40萬 ↑
2021屆 909 +35萬 ↑
2022屆 1,076 +167萬 ↑
2023屆 1,158 +82萬 ↑
2024屆 1,179 +21萬 ↑
2025屆 1,222 +43萬 ↑
畢業生人數連續7年攀升,2025屆達歷史峰值(1222萬),較2019屆增長46.5%。
我們再看過去七年的新生兒人數:
2018年 1523 -200萬↓
2019年 1465 -58萬 ↓
2020年 1202 -263萬 ↓
2021年 1062 -140萬 ↓
2022年 956 -106萬 ↓
2023年 902 -54萬 ↓
2024年 954 +52萬 ↑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2017年二孩生育集中釋放,但2018年政策效應弱化,二孩生育趨於平穩(-200萬)。相比而言,2023年(902萬)較2018年(1523萬)減少40.8%。
一個增長了40%多,一個減少了40%多,這樣看起來兩者的相關性似乎還挺強的。
更為讓人擔心的其實是預期,由統計表明,受到擴招(疫情期間穩就業),2026年中國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可能會突破1500萬(增長近300萬)。而新生兒的人數,在沒有新增政策支援的情況下,跌破900萬也不是沒有可能……
這樣看起來似乎大學畢業生人數的跟新生人數的確呈現負相關。
而對於國家來講,保障大學生就業就是保障社會穩定,每年數以萬億計的資本投入到經濟建設上(但很多是低效無效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保就業。
但是拿出來這麼多錢搞建設,保就業,自然就沒有足夠的錢來鼓勵生育了……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讓我們跳出這樣一個負迴圈呢?
03
有,而且很簡單。
就是以鼓勵生育來促就業。
文章裡面說:
生育,就業,經濟。
這三個問題,似乎每一個都讓人如此撓頭,似乎想要解決都千難萬難。不過,可能跟很多人想的不一樣,這三個問題,背後其實都是一個問題,或許解決也只需要一個方案。
就是發放“無條件”育兒補貼
和23年相比,25年的圓方可能想的更系統一些。我們可以系統論述一下這個育兒補貼應該怎麼發。
誰來發?
中央財政發
生育這個問題,本質上是國家層面才能解決的問題。因為人口會自由流動,如果是省市發放生育補貼,但是被補貼的人並不居住在本市,消費不留在本地。那麼地市發放的動力就會嚴重削弱。
所以這筆錢應該是由中央財政一視同仁的發下去。地方政府可以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以嬰幼兒實際所在地為標準,做相應的配套政策。
發多少
不少於全國最低工資標準
因為是按全國的統一標準去發,所以就低不就高。現在全國最低工資標準,應該是按廣西的“三檔”,也就是1690元/月。如果最低工資標準提升,那麼相應的補貼也跟隨題。
(之前圓方想的是按社平工資,現在想來有些太樂觀了)
然後一胎二胎三胎逐步遞增。比如2胎增加20%,三胎及以上增加50%。
發多久
發到孩子可以上幼兒園
一般來說孩子三歲之前是最佔據精力的,補貼應不少於36個月。
補貼應持續到,孩子能夠上幼兒園的年齡,這樣不管是父母自己帶孩子,還是家裡老人帶孩子,又或者送去“托育”帶孩子,都有了一定的基礎保障。
發給誰
發給孩子的監護人
這個錢並不指定發放給男方或女方,而是發放給孩子的實際撫養人。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孩子的權益。也有助於促進男女平等。
之前圓方考慮的是發給女方,現在想來這樣可能會拉大男女的不平等。
需要花多少錢
7200億/年
按一年新生兒1000萬計算(每年需要領錢的是3000萬人)按每人每月平均2000元,一年是24000元。整體下來大概是7200億每年。
這個錢多嗎?2024年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含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總支出為 76,118億元,較2023年增長7.1%。
換句話說,只需要拿出來養老金支出的10%不到就可以支付這筆費用。
誰來出這個錢?
發行特別國債(社保認購)
實際上鼓勵生育,才是最好的養老問題解決方案。
沒有足夠的新增人口,不管現在貨幣發行多少存款存到多少,最後都沒有人來支付相應的對價(付出服務),那麼不管養老金存了多少意義,又在哪裡呢?
所以,應該發行每年1萬億左右的特別國債,由社保基金認購,這樣既能在“賬面”讓社保保值增值,又能夠在實際層面,解決以後社會撫養率的問題。
為何能解決就業?
可能小夥伴會問,圓方,你不是討論大學生就業跟生育的問題嗎?
是的,生育就是最好的就業解決方案。一方面假設每年新增300萬嬰幼兒,那麼意味著社會全社會至少會增加200萬就業崗位。
與此同時,考慮到嬰幼兒照料的問題。又會有不少於200萬的勞動力,暫時退出就業市場。這樣一增一減,就業壓力不就大大減小了嗎?
04
其實,大學生與新生兒的“負相關魔咒”本質是制度缺位下的資源錯配。
如果我們今天以中央財政為槓桿,將保就業的無效投入轉向生育支援,既能短期內拆解就業堰塞湖,又在中長期培育人口新紅利。
若固守“擴招-基建”路徑,終將陷入“學歷通脹與人口坍塌”的雙重陷阱。
跳出死局,需一場向“人”投資的革命——而這7200億,不正像一筆投資中國未來的天使種子基金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