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在勞動力下滑的憂慮之下,“三孩政策”終於在熱盼中出爐,也引發了全民段子手的浪潮,一系列的調侃與自嘲在朋友圈蔓延。
七普資料出來不久,國家就迅速做出人口戰略的調整,這意味著老齡化和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嚴重。
為什麼要三孩,中央說得很清楚,三個有利於,也是三大目的吧:
1,有利於改善我國人口結構;
2,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3,保持我國人力資源稟賦優勢。
就在過去十年,中國生育政策至少走過了三大步:
1,單獨夫婦可以生兩娃;
2,一對夫婦可以生兩娃;
3,一對夫婦可以生三娃。
在七普之後,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曾經在新聞釋出會上回答記者提問說:
2016年和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大幅增加,分別超過1800萬人和1700萬人,比“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前分別多出200多萬人和100多萬人。
2018年以來出生人口的數量有所回落,七人普初步彙總的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出生人口為1200萬人,這個規模仍然不小。
從生育孩次看,2014-2017年,出生人口中“二孩”佔比明顯上升,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此後雖有所下降,但仍然高於40%,由於生育政策調整的因素,全國多出生“二孩”數量達1000多萬人。
從以上可以看出,大趨勢就是生育年齡的年輕人口在迅速減少,以至於即使搞全面二孩多出生了1000多萬人,出生人口也從2016年的超過1800萬人下降到2020年的1200萬人,因為一孩就在迅速減少了,更何況二孩還有大齡人口搶生了相當一部分,這個群體生完了就沒有了。
至於現在全面放開三孩,
首先年輕人口總量比2016年全面二孩的時候更少了,
其次生育意願更高的70後最年輕的都已經42歲了,1980-1985年的85前也已經36-42歲了,能搶生的大齡人口也減少了,
最後三孩的生育意願本身就低於二孩,所以單純放開三孩其實本身在效果上是很弱的。
五年前全面二孩也只有當年增加了200多萬出生人口,第二年就只比全面二孩前多100多萬出生人口,第三年二孩效應就不行了。
怎麼落實三孩政策?關鍵是配套支援政策。現在不容忽視的一點,很多年輕人表示,不想生,不敢生,生不起。
確實,在一些城市,教育問題、住房問題、醫療問題,一個個擺在面前,養一個娃都壓力山大,更別提二娃、三娃。
以至於有一個段子就調侃:兩個獨生子女夫婦要養四位老人,還要生三個孩子加996,如果延遲退休到65歲還沒死,還要帶九個孫子女,生產隊的驢都不是這樣的用法……
這當然是段子,但確實要解決年輕人的後顧之憂。
中央肯定看到了問題,所以,也提出了一系列配套解決對策。
比如,會議要求:
1,要將婚嫁、生育、養育、教育一體考慮;
2,加強適婚青年婚戀觀、家庭觀教育引導;
3,對婚嫁陋習、天價彩禮等不良社會風氣進行治理;
4,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
5,推進教育公平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降低家庭教育開支;
6,要完善生育休假與生育保險制度;
7,加強稅收、住房等支援政策;
8,保障女性就業合法權益……
為何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國家衛健委回應了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開會議,聽取“十四五”時期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重大政策舉措彙報,審議《關於最佳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提出進一步最佳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援措施。詳情見>>>
主要基於哪些考慮?

近年來,我國生育政策多次調整,效果如何?

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後
-
一是生育婦女規模減少,婚育年齡推遲

-
二是群眾生育意願降低
-
三是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實施三孩生育政策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國家衛健委負責人表示,老齡化是全球性人口發展大趨勢,也是今後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20世紀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過10%,進入老齡社會,預計“十四五”末期將由輕度老齡化轉入中度階段(佔比超過20%),在2035年前後進入重度階段(佔比超過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