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鹿鷺 行健
編輯 | 嵐煙
支援生育,力度空前。
有多緊迫?國家直接把它升格為“一把手工程”,訊號強烈,提醒全社會高度重視。
202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一份重要的檔案《關於加快完善生育支援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涵蓋“生育服務”“育幼服務”“教育、住房、就業”“社會氛圍”等多個方面。
明確要求: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增強做好新時代人口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各地要堅持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堅持和完善目標管理責任制,加強統籌協調,加大投入力度,精心組織實施。

全文措施詳盡具體,目的非常明確,即致力構建一個“生育友好型社會”,拉昇中國的出生率。
為什麼近年來各地已經出臺不少生育支援政策,國家還要將生育問題提升為“一把手工程”?
為什麼從長遠來看,建設一個“生育友好型”社會,對大國戰略極為關鍵?
為什麼2024年就業壓力、延遲退休、生育重任接踵而至,背後有怎樣緊密的內在聯絡?
新時代的大幕正緩緩展開,生娃作為國之重任,肩負著至關重要的使命。

曾經“最不缺人”的中國,正站在一個歷史的轉折點上。
2022年,中國60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人口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減少85萬人。
2023年,全國新生兒數量降至902萬,創下建國以來最低紀錄,全國人口進一步減少了208萬。

本以為2024年的“龍寶寶”小高峰,可以回拉一波生育率,出生人數確實也有所反彈,達到954萬。
但按照1952到2023新生人口的統計,龍年平均比兔年的多生百分之6.4%, 而實際去年的龍年只比前年多生了5.8%
不及預期啊!
同時,結婚人數出現大幅下降,2024前三季度全國結婚登記474.7萬對,同比下跌幅度高達16.6%。

按照以往前三季度佔全年比例推算,2024年全年預計只有601萬到659萬對新婚,直接重新整理了40年來的歷史新低。
這些年,結婚人數持續下滑,僅僅在2023年略有反彈。能生的、適合生的人數也在下降。
根據七普資料,2020年31~40歲人口有2.15億,21~30歲人口有1.78億,11~20歲人口只有1.55億。從2016年至2023年,育齡婦女數量平均每年減少400多萬人。
根據當前情況推測,即便今年新生兒數量有所回升,未來負增長的趨勢也難以逆轉。
聯合國2024年的一份報告預計,到2054年,中國人口將降至12.15億,而到本世紀末更是將“腰斬”至6.33億。
生娃,已經成為國之大事。
國家對此高度重視、全力出手,也就毫不奇怪了,必須用超常規的政策,才能扭轉勢頭。

中國人為什麼少生娃了?
一個普遍的觀點是,生育、養育、教育,無形中成為了生育的“三座大山”。
生育方面,主要是女性生育的機會成本比較高。
根據經濟學人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劉倩、北大國發院經濟學教授趙耀輝和張曉波在2022年3月發表的文章《性別經濟學視角下的生育政策建言》計算,在中國,僅由於女性要放棄的職業機會,就相當於57萬元的“生育懲罰”,其中城鎮女性的平均生育懲罰為77萬元,農村女性為31萬元。
此外,有研究指出,生育還會導致女性一生的工作時間損失6~7年,折算的收入損失接近30萬元,對於高等教育程度的女性,這一損失可能高達50萬元。
養育孩子的成本同樣不容小覷。從日常開銷來看,奶粉、尿布、衣服、玩具等都是不小的開支。育媧人口研究智庫《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2》指出,僅奶粉、教育、租房等直接生育成本就高達48.8萬元。此外,月嫂等專業養護服務的費用也在不斷攀升。
教育領域,更是一場持久戰。且不論學區房的問題,單是課外興趣班和補習班就已經成為了家庭的重負。據常州曾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被調查的育齡家庭每年在子女教育上的平均費用高達3.5萬元。
2024年年初,“育媧人口研究”釋出中國生育成本報告,將生、養、教育、機會等成本加總,估算出全國家庭0-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53.8萬元,而0歲至大學本科畢業的養育成本平均為約68萬元。

其中,上海和北京家庭0-17歲孩子的平均養育成本分別高達101萬元和93.6萬元。
要知道,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才28227元。可見,生娃和養娃都並非易事,其背後也對映著時代的變遷,中國人對教育越來越重視。
而國家最新出臺的《若干舉措》檔案,就是要全力部署支援生育工作,著力降低這“三育”的成本,針對性極強。
這是一次對全社會“支援生育系統”的全方位升級,接下來各地都會落地、跟進:
比如,針對生育成本高,《若干舉措》提出要完善生育休假,建立生育補貼制度,既給時間也給錢;針對養育成本,提出增加普惠托育供給,減輕家庭托育負擔;針對教育、住房、就業等方面,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鼓勵出臺多孩子女同校就讀具體實施辦法,鼓勵用人單位採取彈性工作,居家辦公……
應該說,每條舉措都非常具體,每條舉措對應的也都是痛點,闡述精闢,目標明確——就是要使“想生、能生”的群體敢生,並且努力提高“不想生”群體的生育意願。
人口經濟學家、攜程創始人梁建章就表示,《若干措施》從全面性的角度來說超出預期,其中提到的現金補貼,普惠托育,房屋政策,如果能落地,能夠大幅度提高生育意願。
中國的生育率能否逆勢崛起?也許真的要看《若干舉措》的落實情況了。

去年,市場上曾廣泛討論關於N萬億規模的生育刺激政策,儘管最終未能實施,但推廣“生育補貼”已成為地方政府生育激勵的普遍做法。
全國各地,相當多的城市都在鼓勵生育這件事上,使出了洪荒之力。
其中,湖北天門的“發錢”力度尤為突出,在當地生育二孩、三孩家庭,最高可分別享受9.63萬元、16.51萬元補助。錢給到位後,2024年天門出生人口大幅增加17%,在全國可謂一騎絕塵。
深圳市,對生育一、二、三孩,分別補貼7500元、11000元、19000元。
湖北省宜昌市,對生育二孩及以上家庭,給予5000元一次性生育補貼、0-3歲嬰幼兒每年6000元育兒補貼金、3-6歲幼兒每年3000元幼兒園保教費補助、5—10萬元購房補貼、1.4倍公積金貸款額度,鼓勵支援城區用人單位將在宜合法生育婦女產假延長至1年,配偶護理假延長至30天。
雲南、寧夏更是在省級層面實現了政策的全面覆蓋,比如雲南就對二孩、三孩家庭分別補貼2000元、5000元。
除了發錢,打電話催生、文化上引導生育,成了政府催生的最新動向。據財新報道,不少網友反映接到社群工作人員的來電詢問,“你懷孕了嗎?”“有生孩子的打算嗎?”關心程度簡直堪比了過年走訪的親戚。
而公交車則被計生部門視為絕佳的傳播載體。例如,在杭州,可以看見換上全新車身廣告——“愛在人間天堂,浙裡孕育希望”穿梭於市內。

這換上“新裝”的兩路公交正是當地市衛生健康委推出兩條生育友好巴士宣傳專線——公交102路和183路。
甚至有的地方為了宣傳生育,用力過猛。去年10月,全國首條新型婚育文化街在長沙落成,街道上部分標語標牌,寫著“我願意帶崽”、“帶孩子最牛”、“生三胎最牛”、“在江湖,先嫁一步”,讓人啼笑皆非。

街上的另一處網紅打卡“嫁校”更是被網友戲稱為“中式恐怖”。校門外裝扮著中式婚禮必備的紅布花球,室內設計了科目一至科目四闖關環節,其中科目四是育兒體驗環節,能提前感受給寶寶換尿片、餵奶粉的生活日常。

醫療領域裡,輔助生育納入醫保則是個更明顯的訊號。
從2007到2020年,我國不孕症發病率從12%上升到18%,期間不斷有聲音呼籲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療保障體系,但此提議一直存在爭議。
然而,過去一年,從北京開始,不少省市相繼將輔助生殖技術專案納入醫保報銷範圍。

特別是在今年的《若干舉措》政策檔案中,明確提出了要加速輔助生殖技術專案納入醫保報銷的程序。
很有可能,今年年內所有省份,都會將輔助生殖納入醫保。
此外,參照《若干舉措》中提到的生育補貼、加大個人所得稅抵扣力度,目前國家已經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子女教育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
甚至有網友提出,未來有沒有可能上線“單身稅”?歷史上確有這樣的先例,如蘇聯曾長期徵收無子女稅,美國密蘇里州曾對21至50歲的單身男性每年徵收1美元的稅。而鄰近的韓國,也在探討是否要徵收單身稅,且支持者不在少數。
一切為了生娃,政策的鋪路,一定會力度越來越大。

近年來,全球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加入“低生育率俱樂部”,生育率下降、人口減少是中國遲早要面對的難題。
只不過,中國在短短幾十年內,走完了別人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工業化、城鎮化程序,女性受教育水平也急速飆升,使得生育問題更早擺上了桌面。
要知道,出生人口數減半這個現象,西方普遍用了四十多年,日本用了41年,韓國用了20年。相比之下,中國從2016年的1883萬出生人口減少到2023年的902萬,這一變化僅僅發生在7年之內。
然而,事實上,中國人的生育意願,並沒有想象中下降得那麼快。
2024年3月,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曾針對中國不婚不育少育群體的生育意願和影響因素,做了一項研究,得出了一個簡單清晰的結論:
未來,“真不打算結婚”的僅佔23.34%,“真沒有生育想法”的也只有22.5%。
想生但是還沒生,歸根結底還是被現實“打敗”,因此改善生育環境,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就變得尤為重要。
該論文也研究發現,影響不育晚育群體決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否獲得生育支援,細化為“是否有人照料孩子,社會大環境和生育支援政策”。
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不能生,推遲生育。
可見,當前提振生育的關鍵一環,是真正有效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同時營造全社會尊重生育、支援生育的良好氛圍。這也正是當前國家高度重視並致力推進的生育支援工作內容。
為什麼要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原因就在於此。生育工作牽涉面廣,尤其需要各方多主體共同努力,僅靠衛健委、教育部門等幾個是遠遠不夠的。
比如,有研究就表明,入托率越高、生育率越高。2020年OECD國家,大部分0-2歲入托率在10%-70%之間,平均為36.0%。中國呢?
國家衛健委資料顯示,中國現有約3000萬名3歲以下嬰幼兒,其中超過三成的嬰幼兒家庭有入托需求。但目前全國實際入托率僅為7.86%,差距還很大。
除此之外,企業作為社會又一責任主體,也應該主動為“寶媽”馳騁職場開“綠燈”。
例如上海印發《關於開展“生育友好崗”就業模式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支援用人單位將工作時間可彈性安排、工作方式靈活、工作環境友好的崗位設定為“生育友好崗”;天門市作為催生的“示範生”,更是為生二孩、三孩的媽媽量身定做了職稱評定規則:優先申報評審、縮短申報年限、量化打分加分……
可見,全力支援生育,各地還有很大的施展空間。這絕非僅僅喊喊口號、貼貼標語、搞搞宣傳就能解決的問題。地方領導們面對新的KPI,可得好好想想辦法、開動腦筋。
畢竟,國家說了“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可不是開玩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