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知興對話彭凱平:教育之困,孩子的“四無現象”,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都想在這個時代,給孩子們一個幸福的人生,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和教育孩子?關注他們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為他們選擇最好、最適合的資源?給他們一個儘可能幸福美好的人生是每個家長面前面臨的重大的挑戰。
全文共 4828 字
閱讀約需要 13 分鐘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我們的孩子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有幸邀請到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彭凱平教授與致極學院創辦人肖知興教授。兩位教授將深入探討為何在這個時代,我們的孩子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積極教育的滋養,讓我們跟隨他們的見解,一同探索積極教育的真諦。
▲致極未來教育沙龍·北京站,肖知興與彭凱平對談
教育之困:現狀剖析
肖知興:很開心,今天這麼多朋友趕過來聽我們倆聊天,我們聊聊中國的教育,聊聊積極心理學的角度,怎麼看中國的教育。
大家知道中國應試教育最近的情況是越來越卷,卷得你死我活,卷得死去活來。現在孩子們已經不是想不想學,而是想不想活的問題了。江蘇高考大家知道是第一級別的省份,原來從來不放寒假,然後去年破天荒放了20天寒假,什麼原因?因為南通有個中學,5連跳,一天跳一個孩子。幾個數字是觸目驚
前幾天我從浙江回來,一個校長跟我講,學校有個孩子跳樓了。然後公安來了說把窗戶封死焊死,過兩天消防又來了說,不行,窗戶得開啟。所以這個校長就很痛苦,到底是焊死還是開啟?這就是中國教育的一個困境寫照。
大家知道簡單心理有個網站它公開過一個數字,廣州的一次調查,小學生是20%厭學,初中30%,到高中就40%厭學,所以這是我們體制內的人面臨的基礎教育的情況。
很多人說,我孩子走體制外,去國際教育。實話告訴大家,這是才出狼窩,又入虎穴。國際教育複雜程度,一層一層的黑幕,可能比體制內有過之無不及。我就說一個細節,大家知道自從有了A-level,很多地方就卷牛劍,一到升學季,少個孩子得了牛津的錄取,多少個孩子得了劍橋的錄取,實際上拿到劍橋錄取的40~50%都去不了劍橋,拿到牛津錄取的百分之30~40都去不了牛津,所以小一半的孩子拿到offer之後是去不了的。但是他們的照片已經貼在校門口了,網站上公眾號上全部是他們已經得到劍橋牛津錄取的喜報。這些學校為了打榜,就連這種事都做得出來,你想想一個18歲的小孩子,滿世界都說我要去上牛津上劍橋了,結果沒上成,這個孩子怎麼做人?這輩子怎麼過?基本上就像老鼠過街一樣。但是這些所謂的國際學校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就這麼做。
有時候實話說我們作為外行人進入這個行業,看到這些現象真是痛心,怎麼會這樣?這個只是我講的九牛之一毛,高中成績造假、背景提升造假、標化成績造假、連錄取通知書都有造假的,一切都是為了利益。
在美本申請中,國內很多學校都存在幫學生修改成績、作假的情況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中國的教育更需要積極心理學,更需要彭老師的角度,讓我們退後一步,去看教育到底怎麼回事,人生到底怎麼回事,為什麼我們需要積極教育,為什麼我們需要幸福學的教育?我就從彭老師最受歡迎的、最引起轟動的一個觀點講起。彭老師這個觀點就是說現在中國的孩子普遍是處於的狀態:學習無動力,對真實生活無興趣,對社交無能力,對人生沒有意義感的四無現象,為什麼會這樣?怎麼辦?彭老師你給我們講講。
什麼是四無現象
彭凱平:謝謝肖老師激動人心的開場白,我聽了以後真的有點心驚膽顫。我不是一個教育學專家,我是做心理學研究的,但是有的時候可能會給各位從事教育、熱愛教育、關心教育的一些意想不到的啟迪,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一個大家熟悉的問題。
我們這個研究其實是疫情開始的時候做了一個長達三年的調查報告,我們在新華社的幫助之下,大概跟蹤了30多萬中國的中小學生,到昨天為止他們告訴我已經是42萬。因為孩子在不斷的成長,有一批已經進了大學,所以大學有了第一批完全沒有線下教學的孩子們,這種授課模式,這在人類的歷史上也是頭一次。所以說這些40多萬孩子們的一個調查結果,出現剛才談到的事物現象,這什麼意思?
就是現在發現很多的孩子對學習沒有內驅力,換句話說他不想學。他靠父母親靠老師靠別人逼著他去學,這叫做學習無動力,這個動力就是沒有這種內在的激情,內在的學習興趣,連讓自己日子過得更好,來讀書這種想法都沒有,何況是為祖國為民族讀書,根本上談不上,這個就是學習無動力。
對真實生活無興趣,這個可能就是我們在座很多家長感受特別痛切的。孩子離不開手機,離不開網際網路,離不開遊戲,對真實的生活一點興趣都沒有,回家就上網玩手機,睡覺玩手機,起床玩手機,生命的1/2的時間都在虛擬世界待著,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另外就是社交無能力,因為這個手機基本上就是不需要透過人和人的互動,所以基本上和別人不知道如何說話,不知道如何做人,所謂的低慾望其實有一部分原因是沒有能力,所以這種現象比較突出。
最後就是令人痛心的叫做,生命無意義感,就是覺得活著沒什麼勁兒,所以現在年紀輕輕放棄生命的孩子越來越多,已經低齡化了,所以在我們的40多萬人裡頭,最小的自殺的孩子才9歲,一朵花都沒有綻開就凋謝了,非常可惜。
這個現象怎麼去解決?我們也試了很多方法,大家知道中國的教育界確實是很用心的,我們的家長和世界人民相比,真的很關心教育,為什麼這樣的問題還能夠繼續存在?我覺得要從根本的理念上改變我們中國人民對教育的認識。現在我們的教育基本上就是所謂的未來的技能教育,讓孩子上到好大學,掌握一門技能,將來有工作有飯碗。
說句實話,這是幾千年沒有消除掉的農業意識,我一定要將來有能夠待價而沽,我有一個文憑,我有個學歷,我有個技能,有人要我,完全就是一種被動的思想,沒有想到未來的工作可能靠你自己去創造,未來的事業要靠你自己創造,你不需要把自己賣給資本家,賣給任何人,但是我們這個思想其實是沒有變的。
所以我為什麼把我的理念叫做積極教育,就是為了讓這種,被動的讓人挑選、讓人購買、讓人的思想變成一種積極的思想,積極的思想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很多人誤以為我講的是幸福,出版社非把我的書說成是幸福的書,但其實我每一個書名都不叫幸福,最後出版社都把它改成幸福。為什麼?因為賣得好。我就覺得很煩,幸福是結果,不是目的,目的是讓自己活出心花怒放美好的生活,而幸福是達到這個狀態之後的一個副產品。
▲彭凱平教授所著書籍
所以說幸福從來不是提出的目的,幸福是我們最後可以得到的一個結果,而這個得到的結果就是活出這種積極的生命,這就是我對調查研究以及我推動積極心理學的一個初心。希望在教育理念、教育實踐、教育觀念上改變我們中國教育界,改變我們中國社會對孩子應該學什麼,應該怎麼學,孩子將來能做什麼,有一個比較大好的的認識。
網路對於四無現象的影響
肖知興:您說的這種四無現象的產生,科技的原因佔多大比重?還是說他本來就已經厭倦那些東西了,所以他才用手機來暫時麻醉一下。
彭凱平:是科技干擾造成的,還是本身就對教育厭倦,這個比例是多少?我們沒有做分析,但是我覺得一半一半,為什麼這麼說?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調研報告
因為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人類普遍對學習沒有興趣、生活沒有興趣,這是普遍現象。有一個學者叫做Jonathan Haidt,他是紐約大學教授,最近在《科學》雜誌上發了一篇文章。他就發現,科技革命和社交媒體的普及有一個同步的現象。他的觀點對不對我們可以再討論,但這個資料還是非常清晰,就是1996年之後出生的孩子,正好10歲是社交媒體上網的時代,也就是開始接觸社交媒體,而伴隨這個現象就是人類的這種抑鬱症焦慮症,特別是年輕人的焦慮症,抑鬱症自殺比例在上升,有幾個讓人揪心的現象,以前都沒有,就是跟2006年社交媒體爆發有關係的。
第一就是孩子們得抑鬱症的比例飆升的特別快,尤其是年輕小姑娘,以前一般來講自殺比例比較高的是男孩,女孩則被保護得很好,叫“藏在深閨人不識”,但現在有了社交媒體,她們就會把自己的照片、生活曬出來,一曬出來的話就很多無聊的人網暴攻擊,這攻擊大家不要以為都是齷齪的中年男人,其實很多女孩互相攻擊這個是很大的問題,他發現這個現象和技術的干擾是有很大的同步現象,咱們中國就是一樣的例子。
圖片源自 | 視覺中國
還有一個讓我們覺得揪心的就是孩子們的社會活動時間在下降,下降的非常嚴重。中國本來就活動少,再加上我們的獨生子女政策,以及我們的這種城市化建設,高樓大廈,每個家庭都呆在一個水泥棺材裡頭出不來,所以說我們這種戶外活動本來就少,再加上科技也佔了很大的成分,對於技術革命帶來的科技干擾確實影響到我們人類的各種生活方式。
以前很多國外的孩子業餘時間打零工,現在不打零工了,基本上就在家裡上網玩遊戲,不社交。即使美國社會鼓勵戀愛文化,他們有一種文化叫做dating,就是鼓勵男孩子女孩子出去談戀愛,但是現在連這樣的dating的文化也在消失,說明這是一個普遍的技術現象。
但是話說回來,中國的現象有一部分不是這個科技的原因,而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教育理念,我們強調孩子要讀書、要學習、要聽話,要做作業、要刷題、要考上北大清華,在這種制度的教育下對孩子的影響我覺得也很大。

肖知興:疫情期間,我在蘇州鄉下,我印象中我們小時候小孩七八歲,一般放學之後都是打打鬧鬧、你追我趕,但是我觀察到,現在小孩都在那玩手機,都在抖音快手上刷這些短影片,所以真是蠻大的一個變化,而且,越是社會底層,刷手機的時間花的越長,所以據說喬布斯禁止他的孩子他的孩子14歲之前使用蘋果的產品的,說明他自己就已經預見到了這個後果。
彭凱平:是,所以說我也建議我們的父母親要控制孩子的上網的時間,尤其女生一定要讓她少上網,即使上網也不要輕易和網上的陌生人交朋友,朋友越多並不是越好,莫名其妙的人千萬別做朋友,要保護她們。

互動話題
對於現在孩子們普遍出現“四無現象”,你有什麼好的建議?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