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跑馬拉松的,居然不是人

“大家對於機器人馬拉松的態度,並不是說我一定要跑完全程,就把它當做是一個秀場,或者是一個線下測試、瞭解自己技術和耐力的機會。”
文 | 陳婧瑄 徐晴
編輯 | Yang
運營 | 泡芙
狀況百出的機器人
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具科幻感的一個畫面。
4月19日,上午7:30,溫度12攝氏度,在北京亦莊南海子公園的半程馬拉松比賽起點,發令槍打響,幾千位人類選手漸次出發,整整14分鐘後,才看到隊伍的末尾。他們邊跑邊向左手邊張望,彷彿被什麼東西吸引了視線,拿出手機頻繁點選拍攝鍵。
寬闊的道路被一分為二。在左邊的賽道,跟人類一起出發參加比賽的,竟然是22個鋼筋鐵骨的機器人。跟人類不同的是,他們不是同時跑出來,而是排好了次序,一個一個走出來。幾分鐘後,觀眾們就明白瞭如此安排的意圖——避免發生碰撞。
最先出場的機器人是天工Ultra,它身高185cm,通體漆黑,剛一齣發,就表現出了罕見的穩健,兩隻手快速地在身側揮舞,三個工作人員像保鏢一樣在它的左右後方跟著,很快跑出了觀眾的視線之外。
▲ 天工跑起來顯得很穩健。圖 /視覺中國
緊隨在它身後的,是一個身材矮小的機器人,叫小頑童,它的跑姿比天工Ultra更接近人類,動起來,有種小學生的萌感。同樣的,兩個工作人員透過它後脖子上的鏈條提溜著它,跑出去100多米才放手讓小頑童自己跑。
事情就是從這之後開始有點不對的。
接下來出現的機器人們,一個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最矮的來自北京科技職業大學的“小巨人”,身高75cm,才到成年人大腿,走5步怕是能趕上大機器人一步,觀眾們說,“剛出生就來打工了”。
服裝千奇百怪。天工Ultra上半身穿了公司的文化衫,上面寫著它所屬的“北京機器人創新中心”。它和小頑童都穿了專業跑鞋,這還算正常。在它們之後,清華通班隊帶來的機器人“夸父”,膝蓋上戴著護膝,在裝備上看齊人類。還有一位機器人戴著黑色寬簷遮陽帽出現,讓觀眾疑惑,機器人需要防曬嗎?
速度和跑姿也完全不同。有的可以說是跑,有的則像T臺走秀。一個身穿黑衛衣衛褲、全身都包裹在衣服裡的機器人只能說是“蹭”,工作人員時而陪著他一起貼著護欄挪步,時而又一動不動。網友辣評,精神狀態宛如職場上擺爛的自己。工作人員都走困了,連打了幾個哈欠。
長相上也是各有千秋。要麼有頭有臉,要麼有頭無臉。有的大腿粗壯,關節明顯,也有腿只是一根細棍,步伐僵硬。擺不擺臂也影響不大,看起來很忙的機器人,實際上半天才走出去半米,小巨人一邊走路一邊揮著小手示意,像小學生放學,又像領導視察。
▲ 小巨人機器人,全場最萌,一邊走路一邊敬禮。圖 /每日人物攝
事實上,在起點,勝負就已經分出來了。
宇樹生產的機器人還沒出發就躺在了地上,工作人員蹲下身一通“勸說”才站起來,由於不辨方向,機器人以Z字形行走,後來又摔了一回;那個幼年體機器人走著走著,一個不留神,腳被路面細小的縫絆倒,頭朝地栽下去。來自智瞰深鑑科技公司的美女機器人幻幻,留著一刀切,面容精緻,還沒走出起跑點,先是滑跪,然後一屁股坐在地上,腿被摔斷。黑衛衣衛褲的機器人同樣坎坷,摔倒後,幾個工作人員圍著它,彷彿幾個醫生專家正在會診和搶救。
▲ 美女機器人幻幻,走出起跑線沒多久就摔了。圖 /每日人物攝
一個機器人長相極其拉風酷炫,配備四個風扇,一個正方形底座,身體彷彿高達,多以長方體組成,頗有哪吒三頭六臂、腳踩風火輪的風範。它由工作人員牽著韁繩出場,邁出起跑線,風扇飛速旋轉,很快就失控,工作人員努力控制方向,在旋轉720度之後,“大風車”機器人“轟”一聲爆炸式摔倒,身體散架的同時,風扇還兀自旋轉著。
▲ “大風車”機器人撞牆。圖 /每日人物攝
隔著圍欄,一位觀眾拍拍胸脯,“幸好跟人類選手分開跑了”。
全程21公里的距離,對機器人是個嚴峻考驗。雖然它們不會累,但電池會沒電;人類的膝蓋會磨損,它們全身關節裡的電機也會因為過熱而崩潰。一位眼尖的觀眾看到,“機器人都跑冒煙了!”工作人員拿著冷卻液衝上去,這是屬於機器人的“雲南白藥”。
跟小頑童同屬一家公司的旋風小子,跑著跑著摔了一跤,頭直接摔掉,工作人員拎著孩子後脖子的“大筋”給提溜起來。不明所以的路人聽到大家討論“掉頭”,“以為是掉頭,沒想到是掉頭”。
考驗更大的是機器人們的工程師。天工Ultra身前的領跑工作人員,是公司專門花錢僱的專業跑者,另外一位是它的工程師,全程陪跑;其他機器人也大多有人類工程師陪跑,拿著遙控器或是冷卻液,累得滿頭大汗,呼哧帶喘。看直播的網友們說,比賽的是機器人,累斷腿的是工程師。
旋風小子和小頑童雖然個子矮,但很獨立,在比賽的很長時間裡,工程師只用坐在後面的賽車上看著就行。
比賽逐漸有了種悲壯感。旋風小子第六位出發,先是一路猛衝到第二位,中途歷經換電池、摔掉頭、更換機器人,被自己哥哥“小頑童”超越,孩子爬起來,繼續跑,以第三名的成績完賽,體育精神不輸隔壁賽道的人類選手。
▲ 堅持完賽的旋風小子。圖 /視覺中國
在旋風小子步伐變慢,深一腳一腳的時候,護欄外的觀眾同樣為機器人大聲吶喊“加油!”“堅持住!”這是人類對機器人萌生的憐憫和敬意。
不管是人類選手還是機器人選手,都是“黑皮膚”的最厲害。天工最先過線,用時2小時40分鐘,47分鐘後,小頑童衝破終點,又過了19分鐘,“弟弟”旋風小子也來了,小頑童過去接應它,兩個機器人揮著小手使勁原地踏步。因為換了四次機器人,有罰時,旋風小子最終獲得第4名。
▲ 天工獲得第一名。圖 /視覺中國
此後,除了上海卓益得科技的行者二號、EAI,上海半醒科技隊“精靈”,不再有機器人完賽。22個選手,跑完全程的只有6個。
在比賽成績上,人類以壓倒性的優勢讓機器人黯然失色。一位65歲的大爺參與了這場“人機對決”,前幾公里他按正常配速跑,等到10公里後,他腿有些抽筋,速度慢了下來,護欄外,隔壁賽道的天工這時候超過了他。踩著關門時間,大爺跑到了終點,再往隔壁一看,機器人都沒影了。

亦莊的機器人朋友圈

毋庸置疑,賽場上最受關注的當屬天工Ultra。
比賽這天,它第一個現身,有媒體全程跟蹤報道,亦莊官方的直播裡,它的鏡頭也最多。第一個衝線之後,前來採訪的媒體蜂擁而上,有人的攝像機實在沒有空隙,墊起腳把沉重的機器舉過頭頂。
▲ 賽後採訪獲前二名的機器人的人群。圖 /每日人物攝
而比賽開始前,參賽隊伍們有來亦莊測試過。為了防止洩露比賽資訊,亦莊臨時把測試時間改成了晚上。夜黑風高,金屬質地的機器人在空曠的路上狂奔。遠遠的,有位參賽公司員工看到了天工Ultra,“陣仗很大”,身後跟著好幾輛車,有專門的拍攝團隊。
 天工Ultra來自北京市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這個機構由優必選、京城機電、小米機器人、亦莊機器人等企事業單位聯合組建——優必選是人形機器人頭部企業,小米機器人背靠大企業,京城機電和亦莊機器人有官方背景,可以說是團結了各方勢力。
它的專家委員會組成也非常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通用研究院院長、智源研究院理事長,北理工和清華的教授等,可以說天工Ultra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
除了天工Ultra,賽場上的旋風小子和小頑童也頗受關注。
它們所屬的公司叫松延動力,創始人姜哲源介紹,公司才成立一年半,這次比賽,兩個機器人只提前準備了一個多月。團隊成員大多是95後,核心員工來自清華、南加大等高校。姜哲源自己,也是清華的。
就像大模型行業有“國家隊”“清華系”,具身智慧賽道也有。
從1997年舉辦至今的機器人世界盃(Robot World Cup,簡稱RoboCup),是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領域的重磅比賽,來自全球的機器人都可以參加,而比賽的方式是——踢足球。20年前,清華的趙明國教授組建了一個人形機器人的“火神足球隊”,帶領隊伍參加了多次RoboCup。
這些年裡,火神隊培養了具身智慧行業裡很多人才,技術上支援了北京機器人創新中心的優必選,跟火神隊有深度合作,第二任隊長董浩和多位隊員加入了優必選北京的研究所。人形機器人公司加速進化的創始人程昊,也曾是火神隊的隊長。
其實,加速進化出品的機器人BoosterT1也有現身本次馬拉松,但因為速度不快,沒跑出成績,大家對它印象不深。
這場比賽裡,有個微妙的細節,參賽規則沒有要求隊伍必須用自己研發的機器人,買別家的機器人,自己在此基礎上做一些除錯,帶來比賽也沒問題。
清華通班隊的機器人實際上是加速進化研發的;宇樹G1機器人不是宇樹科技官方帶來的,而是一家叫“城市之間科技”的公司——那是一家從事機器人應用場景落地的企業,主要研究方向是將機器人投入城市管理、商業服務、公共安全等領域的實際應用中。
宇樹科技員工曾告訴每日人物,自己沒有參加亦莊機器人馬拉松。但目前的現狀是,公司沒參加,他們生產的機器人參加了。
非官方帶隊的機器人們有點吃虧。直播中,總有網友問,宇樹G1呢?中途宇樹G1還有摔倒,最終沒有完賽。
▲ 直播中總有網友問宇樹的機器人在哪裡。圖 /直播截圖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一些人形機器人的跑步能力,並不是專門為長跑設計的,想參加比賽拿成績,需要一些“定向”的訓練。比如松延動力嘗試過研發一種“增程技術”,讓機器人能邊跑邊充電,而不是斷電-充電-重啟那樣消耗時間。
不過,在專業人士看來,演算法的升級比修改硬體配置更重要。像天工Ultra賽前訓練了七八個月,軟硬體上都得到了充分適應。
比賽結束,宇樹科技的創始人王興興坐不住了。在一個群聊裡,他發了公司的宣告專門解釋,大意是公司最近很忙,沒參加任何比賽,機器人賣給客戶了,客戶用自己的演算法參賽,跟宇樹無關,更不能體現宇樹的技術實力。
▲ 王興興在群聊中釋出的宣告。圖 /網路
反應更激烈的是松延動力的姜哲源。這個年輕的創始人站在終點,頭戴紅色“必勝”髮帶,大聲喊著公司名字,迎接小機器人們衝線。但在頒獎時,主辦方把小頑童的公司錯誤地說成了是“北京機器人創新中心”的,也就是天工Ultra的那個公司,他非常憤怒,“唸錯一個可能是失誤,怎麼會全說錯?”
他反覆強調,松延動力是昌平的企業,“不是亦莊的”。
奔跑起來的機器人們,共同組成了亦莊的“人形機器人朋友圈”。大部分是來自北京的初創公司和高校,3家來自上海的企業,即上海卓益得機器人、上海半醒科技、上海青心意創科技。不過,同樣機器人企業扎堆的杭州和深圳,卻沒有見到身影。
▲ 松延動力的小機器人頭上也戴著“必勝”髮帶。圖 /視覺中國

從跳舞捲到馬拉松

在這次馬拉松之前,具身智慧賽道還有一些盛會。
2024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一款黑色的機器人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顫顫巍巍地挪步,它黑色的雙腳宛如鋒利的鏟子,一個衝步,紅色的地毯被劃出個大口子。劃破口子就算了,這個機器人把腳抽出來,竟然花了十幾秒,它的腳忙碌地探索著前後左右的空間,最後一刻才終於擺脫險境,後退一步,再抬腳,在人類的簇擁下,繼續慢騰騰地往前走。
有網友開玩笑,“家裡沒老人的,可以買一個回去照顧”。
最近幾年,技術快速進步,大部分人形機器人採用VLA模型(Vision-Language-Action Model,視覺—語言—動作模型),能夠“看到”外部環境,學習然後決策、行動。供應鏈上各個環節的企業也共同迭代,減速器、感測器、精密結構件等都有了更好用的,人形機器人也肉眼可見變得靈活了。
今年春節,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H1登上春晚,16臺雙足人形機器人身穿大花襖,扭起秧歌,不僅沒摔倒,走位還很絲滑,扔出去的花手絹高速旋轉,竟然能接回來。
▲ 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登上春晚。圖 / 2025年央視春晚截圖
緊接著,宇樹釋出人形機器人G1跳街舞的影片,隨著動感的音樂,宇樹G1很有節奏感地扭動胯骨,顛腿,拍手。舞步太流暢,甚至在外網被質疑是“AI合成”。創始人王興興發了一個實拍的澄清影片,宇樹G1跳著舞,畫面外的人拿棍子打,拿球扔,都沒能影響它的步伐。
至此,“機器老奶”的印象終於得到改觀,關於未來科技的夢重新做起來。網友們在王興興的社交賬號下“乞討”:王總,我需要一臺機器人養老,就靠你了。
上春晚、做社交賬號、人形機器人成為話題出圈,宇樹的一系列的營銷動作雖然不新鮮,但很有用。人形機器人跟工業機器人不同,面向普通人客戶,其實沒什麼實際用途——人形機器人能幹的,人都能幹,效率和準確度還更高。但今年2月,宇樹的G1和H1短暫在京東電商平臺開售,一上線就被搶購一空,G1還走進“交個朋友淘寶直播間”,創下1分鐘內銷售額超100萬元的紀錄。
行業這才反應過來,流量、關注就是銷售額。於是,從今年開始,人形機器人都捲起來了。
之前大家比拼的是技術性能,宇樹科技強在硬體,擅長演算法和運動控制,自主研發核心零部件;前“華為天才少年”稚輝君的智元機器人,技術重心在AI大模型,軟體投入大。但如今,主戰場轉移到營銷上,卷視覺化的運動能力和智慧水平,就是卷關注度。
動作難度在加大。除了跳舞,宇樹的機器人解鎖了“720度迴旋踢”“鯉魚打挺”,是機器人中的功夫小子。智元3月釋出的靈犀X2,會玩滑板,能騎腳踏車,看起來是鐵人三項選手。
▲ 靈犀X2跳舞。圖 / B站截圖
機器人們也終於學會說話。靈犀X2有大模型的加持,能跟人互動。在湖南,健康陪護人形機器人“湘江一號”接入了DeepSeek,有了很強的語義理解能力,聽到人說口渴了,機器人會貼心地遞上水杯,要求它活躍氣氛,它能講個笑話。
國內以“人形機器人之城”為名片的城市不只北京,還有供應鏈強大的深圳,人才、工業基礎紮實的上海,靠宇樹出圈的新秀杭州。在春節後,除了杭州,另外幾個城市都在反思,怎麼自己沒紅呢?
競爭的氛圍逐漸醞釀,城市們推出各項政策搶人才、搶入駐企業,也想辦法強化跟機器人的聯絡。亦莊如今辦機器人馬拉松,更是個製造話題、拼產品效能的重要方式。
對人來說,馬拉松賽事是對體力、耐力、心理素質、長期訓練能力的極致考驗,但機器人不存在體力用盡的問題,最多是沒電了,需要換一下電池。目前,大部分人形機器人使用的是高效能電池,執行時間在2~4小時之間。
以天工Ultra機器人為例,按照10km/h的時速算,大概2.1小時跑完21公里,中途需要換一次電池。亦莊馬拉松組委會特地規定,在補給站換電池不罰時,不在補給站換電,或者更換機器人,罰時10分鐘——看起來,機器人的馬拉松可以搞成“接力賽”,畢竟都長一樣,換了機器人倒是也看不出來。
旋風小子就換了4次機器人,罰時了40分鐘,這才從衝線第三變成了實際第四。
地形、天氣也會影響機器人。地面要是溼滑,或者風大,機器人可能會摔倒,這場比賽本來定在4月13號,結果北京颳大風,組委會改期到了19日。要是像18日那天下雨,對機器人的防水性又有了要求。
老差點趕上颳風下雨的,機器人們命有點苦。
不過,來參加比賽的機器人企業,看中的不是輸贏,而是公眾的關注。在小紅書上,關於“機器人馬拉松”的帖子近2000條,各大平臺上,上千篇文章、影片記錄下了機器人們的風采,賽事還上了四五個微博熱搜,閱讀量都在千萬上下。
上海青心意創的一位員工告訴每日人物,“大家對於機器人馬拉松的態度,並不是說我一定要跑完全程,就把它當做是一個秀場,或者是一個線下測試、瞭解自己技術和耐力的機會。”
這次的亦莊馬拉松比賽設定了很多獎項,除了冠軍、亞軍、季軍,還有完賽獎、最佳耐力獎、最佳人氣獎、最佳步態獎、最佳形態創新獎等專項獎。各個專項獎是由觀眾投票選出。
賽前看,這是雨露均霑,不白來,都不白來。但比完賽一看投票結果,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機器人還是集中在那麼幾家。
一位機器人企業員工告訴每日人物,機器人們成本都很高,便宜的十來萬,貴的幾十萬,磕碰一下出去幾萬塊。亦莊機器人馬拉松組委會給機器人們都買了保險。
雖然有保險,看起來還是很烈。旋風小子的臉摔花了,臉上浮現深刻的白色劃痕,戴著遮陽帽的機器人癱瘓,只能坐著輪椅離開。
網友們代入了可憐的機器人,幫機器人寫下心聲:要不,還是讓我回流水線上打螺絲吧。
▲ 臉被摔跤劃花的松延動力旋風小子。圖 /每日人物攝
微信又雙叒叕改版了,如果不標星,容易錯過我們的推送,也無法看到封面圖片。還請點選星標🌟“每日人物”,及時接收每篇新鮮出爐的推文,我們期待與你的每一次見面。
每人互動
你怎麼看機器人跑馬拉松?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