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喜歡不虛美不隱惡的年終總結

有沒有發現,市面上的訪談節目越來越少了。
一大原因在於,如今大家對快餐文化習以為常,更青睞那些有刺激感、有爽點的東西。
即便看新聞也追求“快意恩仇”,希望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能以最快速度展現在眼前。
快當然有快的好處,它能讓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高效地汲取資訊,可弊端也挺明顯——
許多值得輿論關注和討論的東西,隱沒在短平快的報道中。
熱點事件發酵得快,沉寂得快,喧囂之後,彷彿什麼都沒留下。
每年發生了很多大事,又好像什麼都沒發生。
幸好,還有一些平臺堅持在做深度內容,給我們提供些許“慢思考”的可能性。
抖音策劃的《時間的答案2024》(以下簡稱《答案》)就是個很有意思的作品。
導演組非常認真地盤點了今年的熱點記憶,又在熱點之外,開掘出了更多耐人尋味的東西。
不知道多少人在抖音上看過鄧紫棋的“全國巡吃”,反正我早就入坑了。
憑藉吃播和巡演帶來的熱度,她今年漲粉到4700萬,成為抖音站內粉絲最多的女歌手。
《答案》就立足於此,拉著鄧紫棋探討:流量和影響力究竟意味著什麼?
可能因為經歷過不少起伏,她對資料本身看得很淡,直言那些數字不會給自己的生命帶來特別多的影響。
“如果你不會因為別人的讚美而‘活’,你也不會因為別人的謾罵而‘死’。”
在她看來,數字背後那些活生生的人,才是值得珍視的物件。
當觀眾看她吃播收穫快樂,聽她唱歌心生重啟生活的勇氣,這種情感層面的雙向奔赴,遠比漲粉更能帶給她踏實感和創作動力。
看這段採訪,你能明顯感受到鄧紫棋的成長。
她會慶幸自己經歷過低谷,所以更懂得如何安慰失意的粉絲。
她甚至會慶幸自己體驗過感情的傷痛,因為那段經歷讓她更懂愛的重量。
不時會有網友重提舊事,調侃她是“戀愛腦”。
她卻覺得無所謂,每個人都難逃被議論的命運,不如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即便經歷過情傷,她也並不認為“戀愛腦”必然是壞事:
“大家講得好像你就應該很自私,可如果你總把自己放在別人之前,那就不是在愛別人,而是在愛自己。”
曾經,她和楊笠在一檔綜藝節目裡進行過辯論。
有個女生抱怨,自己的男朋友常常沉迷工作,不能經常察覺到自己的情緒波動,及時安慰自己。
鄧紫棋卻開導她說,男方沉迷工作也是為了你倆能有更好的未來,你該理解他。有什麼不滿更應該直接說出來,不要總讓對方猜你的心思,否則雙方在這段感情裡都會感到疲憊。
楊笠不贊同這樣的觀點,覺得鄧紫棋為男方想得太多,忽視了女生的情緒價值。
《慾望都市》裡有句臺詞:“我愛你,但我更愛我自己。”
經營一段感情,究竟應該優先照顧自己的感受,還是換位思考對方的感受?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鄧紫棋傾向於後者。
即便旁人不解,甚至指責,她也不care:
“哪怕有人出於好心提醒我‘別這麼戀愛腦’……我也管他呢,這是我的人生,你自己別這樣就行了,別理我。沒有人可以改變我對愛的價值觀。”
如今談戀愛試錯成本太高,以至於網際網路早就不相信真愛了。
你一提愛情,評論區必然會吵到買房、婚育、彩禮,乃至男女對立。
不說觀點是對是錯,鄧紫棋能在“反戀愛腦”的大環境下大大方方地談自己的愛情觀,勇氣就很可嘉。
也能為眾多依然嚮往愛情但有所猶豫的少男少女提供一種理解愛的維度。
同時,我也相當佩服她那份面對凝視、質疑,依然堅持自我的灑脫。
不止是明星,每個人都會被外界評頭論足。
我們需要學會耐受、消化,必要時還要學會反諷、反擊。
這樣才能讓自己不被雜音裹挾,陷入無止境的自我懷疑和無意義的精神內耗。
和“看開了”的鄧紫棋不同,功夫明星向佐還在糾結人生。
他一出場,形象就挺抽象的:
如果只看短影片剪輯的片段,你會覺得這人渾身上下都是樂子;
可一旦和他拉近距離,不難發現這位天生的“喜劇之王”有著自己悲劇的核心。
藉著《答案》,他講述了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從小到大,他常常被父輩的光環壓得喘不過氣來。
童年時吃頓麥當勞,會被人討論半天,還會被莫名其妙地質問:
“作為向華強的兒子,你為什麼要吃麥當勞?”
長大後為了拍戲融資,他求過不下200個人,對方卻總在惦記他老爸。
主持人好奇地問,你也需要融資嗎?向佐撇嘴,你看,連你也用有色眼鏡看我!
……
他為《門前寶地》付出了無數心血,可沒想到最後出圈的只是自己戳鼻樑、扇耳光的動作。
看到網友惡搞自己的作品,他當然會失落。
但另一方面又覺得,人在娛樂圈,就該娛樂社會,現在的狀態也挺好。
面對鏡頭,他告訴大家:
“我不是個天賦型選手,我是個很努力的選手。”
“為了漂亮的武打造型,曾經閉關七年,還受過重傷。”
儘管他知道努力未必能帶來成功,但還是期待著天道酬勤,自己有朝一日能追平父輩的成就。
《答案》沒有用優績主義的標準審視向佐,只是平靜地記錄著他的生活與狀態,允許他焦慮彷徨,也允許他表達真我,這種感覺非常舒適。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擁抱優績主義,信奉“努力就會有回報”,篤信“成功第一,不進則退”。學校、企業、單位的年終總結基本也是這種調性。
可世事往往不能盡如人意,默默付出的努力,未必總能帶來增長和進步。
即便如此,我們仍然應該為那些執著努力的人點個贊——不為結果,只為過程。
除了演藝圈的名人,新聞當事人同樣出現在《答案》的聚光燈下。
還記得盤活華語樂壇的“媽生鼻”嗎?
23歲的抖音網紅秦新宇因為鼻部整容手術失敗,意外收穫了格格巫同款鼻子。
維權之路道阻且長,無奈之下,他選擇用一種抽象的辦法,曝光對方——創作了一首時長僅38秒的歌曲《還我媽生鼻》。
沒想到這首小曲居然火了,不僅登上抖音娛樂榜Top1,還成了其他音樂平臺的爆款。
面對《答案》,秦新宇坦言,這個奇怪的鼻子幫自己轉了運。
主持人問:
“如果讓你在這個爆火的鼻子和媽生鼻間做個選擇,你會選什麼?”
小秦笑著回答:
“我還是會選這個失敗的鼻子。”
好像有些無奈認命。
好像覺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這個農村小夥家庭條件並不好,母親還因為得了糖尿病,從130斤瘦到了90斤。
所以,他從小就想賺錢養家,帶著母親好好治病。
出去打工那些年,秦新宇殺過魚,烤過鐵板燒,還在酒吧做過dancer。
豐富的經歷讓他遍嘗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更明白錢的重要性。
過去,他用打工賺的錢給父母翻新了老宅,也讓二老的生活越來越幸福。
現在有了鼻子引來的關注度,他打算幹更多的事。
比如,留在村裡邊拍影片,邊陪伴父母。
又比如,幫助家鄉的父老鄉親帶貨致富。
因為他們太辛苦了,每年有幹不完的農活,收入卻十分有限。
再比如,吸引更多人來他們村旅遊,“帶動家鄉的經濟”。
主持人直言,如此宏達的目標,恐怕很難實現。
他卻說:“我覺得我可以。”
小秦是萬千鄉村博主的縮影。
他們在直播間說學逗唱,為的無非就是讓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好一點,讓家鄉的經濟繁榮一點。
也期待他們在新的一年裡都有機會接到潑天富貴。
出圈之後,渡己渡人。
同樣在今年重啟人生的還有19歲的山東小鉞鉞。
這是一個在抖音上小有名氣的陽光大男孩。
你或許曾經在抖音上刷到過他唱歌跳舞的影片,還知道他通過了央戲的初試。
可誰都沒想到,今年三月,原本前途大好的小鉞鉞忽然遇上意外,走到了生死邊緣。
在幫助姐姐和姐姐朋友搬家的時候,鄰居嫌他們家空調外機聲音大,與之發生爭執。
那位鄰居不分青紅皂白地把姐姐的女友打倒在地。小鉞鉞上前阻止,卻被他用利器刺入後腦勺。
經歷了兩次開顱手術,小鉞鉞奇蹟般地活了下來,但身體左側卻有明顯的偏癱。這意味著,他的央戲之夢,暫時很難實現了。
《答案》跟隨著他的腳步,記錄著他康復治療的片段。
鏡頭下,小鉞鉞好像已經完成了人生的第一部戲,戲名就叫《重生》。
他和主持人分享著重生的感受、漸漸康復的欣喜,也表達著繼續追夢的執著。
好像突如其來的苦難已經過去了,他和家人正在重新啟航。
如果全片在此戛然而止,這一個關於希望、關於跨越坎坷的故事。
可就在紀錄片的最後一幕,看似樂觀的全家忽然憶起三月的意外,潸然淚下。
有些事情註定很難翻篇。
很感謝導演組沒有把小鉞鉞的劫後餘生建構成一篇重生勵志文。
儘管此刻的他對生活飽含熱情,但苦難就是苦難,不需要刻意掩飾、昇華。
詳寫苦難對人造成的傷痛,才能讓旁觀者重視苦難,並且嚴厲譴責苦難的始作俑者。
不虛美,不隱惡。如實記錄就是對普通人最大的尊重。

時間從來不語,卻能回答所有的問題。
看完所有采訪,我發現這部紀錄片有條貫穿始終的線索,即“人對自我的超克”。
如何超克他者的質疑?如何超克生活中突發的意外?如何超克自己內心深處的傷痛、焦慮與迷惘?當事人各有各的解法。
除了上文提到的人物,陳夢、虞書欣、諾米、楊妞花、“王婆”趙梅也在片中亮相,說出了自己的答案。
而我們每個人也將透過長時段的探索,給出自己的答案。
“故事大於說理,真誠大於文筆”的定律,無論何時都適用於創作者。
很感謝《時間的答案》,為我們深挖新聞背後的故事,讓新聞得以再深一點。
這在當下,很有現實意義。
美國傳播學家沃爾特·李普曼有句名言:
“多數情況下我們並不是先理解後定義,而是先定義後理解。”
短影片時代,這種趨勢表現得更為明顯。
大家太忙了,根本沒有時間細細咀嚼自己接收到的資訊。
許多網友看新聞的基操,就是看個標題,基於刻板印象,對事件和事件中的人形成定義,然後開始敲鍵盤寫評論。
至於這樣理解是否合乎邏輯,是否有所偏僻,好像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快速表態。
這種狀態到底好不好,我不置可否。
只是覺得,那些黑底黃字短平快的“超短新聞”已經填滿了生活的角角落落,這種背景下,我們迫切需要更多優質深度的長片內容。
因為它能讓我們多一些耐心,認識到世界和人的複雜性、多元性。
進而對萬事萬物多幾分敬畏與包容。
這樣,或許網際網路上也能少一些戾氣,少一些非黑即白的對立與非此即彼的站隊。
這兩年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網際網路總在放大人性的惡”。
其實,網際網路也能放大人性的真善美,關鍵在於平臺和創作者的選擇。
我想,《時間的答案》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