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暗戰:中國巨頭撲向那束“被閹割的光”

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 劉亞東
風聲剛透,騰訊、阿里、字節跳動這些平日沉穩如山的中國高技術巨頭,頃刻間捲入了一場針對的恐慌性搶購。美國監管部門的放行批文墨跡未乾,大廠採購部燈火通明已屬常態,更有甚者,凌晨時分會議室依舊人聲鼎沸,緊急審批資金預算成了頭等大事。在老劉看來,這絕非尋常的商業逐利,而是一幅在人工智慧鐵幕之下,中國高技術企業為生存而屈身的慘烈圖景。

巨頭們這場集中採購,說穿了是雙重求生本能驅動。其一是迫在眉睫的生存需求:算力斷糧危機近在眼前;其二是未雨綢繆的戰略儲備眼前這份無奈之舉,實有它的現實邏輯:短期看,再弱的H20也是救命的氧氣,能保住在研AI專案落地不斷檔;中期看,是在為昇騰這類國產晶片爭取喘息之機,讓生態適配贏得時間視窗;長期看,這碗斷頭奶也可能成為最強的倒逼力量,催動RISC-V等替代路徑的真正產業化。只是這代價,是老劉心底的隱憂,溢價自不必說,那被深深套牢的生態依賴,更可能成為未來難以拆解的枷鎖。
H20這顆晶片,牽動著全球產業鏈的神經。經美方精心閹割後,其效能據估算不及原版的五分之一,恐怕連深度學習訓練的基本門檻都難以跨越。但即便如此,這縷微弱得可憐的光芒,對於深陷算力窘境的中國企業,依然是稀缺資源。老劉接觸過華為昇騰團隊的工程師,他們私下嘆氣:客戶一來質疑係統相容性,多數時候我們只能無奈地建議“你們還是去搞點英偉達吧”。那份深深的無力感背後,橫亙的根本不是硬體效能本身,而是一座更龐大、更無形的生態之山。
晶片的算力只是戰役的表面硝煙。真正讓中國企業望而卻步的,是英偉達十七年時間用CUDA構築起的那個幾乎牢不可破的生態系統。程式設計師的圈子裡流傳著一句形象比喻:CUDAAI,像搭樂高積木;換別的,好比在原始森林裡拿著石刀造宮殿。這份便利性,將程式語言、庫函式、除錯工具熔於一爐,織就了一張全球數百萬開發者賴以生存的技術叢林。老劉深有同感:華為的CANN平臺在技術攻堅上確實有其硬朗之處,但它如同矗立技術荒漠中的一座孤城,缺的是CUDA周邊那生機勃勃的開發者社群滋養和技術沃土培植。業界普遍認同:要孵化一個能與CUDA匹敵的生態,十五年以上的持續澆灌必不可少。這個時間差,眼下就是最致命的短板。
問題的複雜性還在於架構路線的抉擇。老劉觀察,華為昇騰押注在ASIC(專用積體電路)這條路上,確實在某些特定場景下鋒芒畢露,像一把精準刺入要害的尖刀。然而,英偉達的GPGPU(通用圖形處理器)卻是那把瑞士軍刀般的角色,在雲計算、生物醫藥、科學計算等廣闊天地遊刃有餘。業內一個心照不宣的共識是:專用晶片贏得的峰值效能,往往是以犧牲通用性與靈活性為代價的。面對千變萬化的真實應用場景,老劉聽聞華為高層已發指令:研發重心正加速轉向仿GPGPU架構,同時不惜重金強攻相容層技術。這艘航母的緊急轉向,代價幾何?恐怕遠超簡單的金錢數字。
第三屆鏈博會上,英偉達掌舵人黃仁勳對華為的點評耐人尋味。他們在晶片設計上極具天賦,他首先肯定,隨即話鋒一轉,但在生態協同層面,華為還有漫長征途要走。老劉品咂著這話——表面的讚許之下,藏不住生態之爭特有的冷峻鋒芒。清華大學一位做AI研發的老同學,前兩天和老劉喝大酒時直言不諱:單是CUDA的壟斷狀態,就讓我們整個產業每年白白流失百億美金!整個行業被困在美系技術的餐桌上,自主創新的步履焉能輕鬆?

7月16日,黃仁勳一身唐裝亮相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
圖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晶片困境的背後,是時間的絞索在收緊。一位晶片領域的訊息人士曾告訴老劉一個並非精準但足以警醒的估計:國內企業七八成的算力依賴老款英偉達晶片維持,而這些硬體壽命將盡,兩年內批次報廢在所難免。一邊是庫存晶片行將就木的倒計時滴答作響,一邊是新卡供貨始終套著緊箍咒,中國企業形同懸崖邊踩鋼絲的雜耍藝人,這平衡維持得驚心動魄。老劉與多位產業分析人士交流後,一個更嚴峻的推演逐漸浮現:若2027年前國產生態仍未實現有效突圍,中國AI產業的高速增長很可能會被生生削去30個百分點。生態瓶頸的突破不是孤立行動,它必須融入晶片自主化、資料要素流通、人才重塑培育等一系列系統工程中,協同突圍。
這場晶片戰爭的終局撲朔迷離。美國政策朝令夕改如同懸頂之劍,中國企業為每塊晶片支付著動輒300%的溢價,挫敗感在業界瀰漫。實現晶片自主,豈是砸出幾款效能尚可的晶片就能宣告勝利的?值得欣慰的是,老劉看到一絲轉變的希望:多所重點高校計算機系和人工智慧專業正在調整課程骨架。清華、北大、中科大等頂尖院校悄然縮減對CUDA技術的教學依賴比重,轉而將更多實操專案繫結在昇騰的CANN平臺、天數智芯的DeepLink架構上。實驗室內,導師帶領學生利用中介軟體技術,翻譯遺留的CUDA程式碼,將其馴服於國產硬體的指令集。更有實驗室強調OpenCLSYCL等跨平臺語言的教學,既擺脫CUDA繫結,又為未來國產GPU預留介面。在晶片領域,國產化替代的關鍵戰役,正在象牙塔裡的鍵盤上打響。
隨著國家破壁計劃等戰略推進,高校課程改革正與產業界尋求生態突圍的實際行動深度耦合。培養熟悉國產技術棧的下一代工程師,是在為未來五到十年的技術主權之戰儲備火種。當晶片競爭從單純的硬體軍備轉向更為底層的系統生態與架構路線爭奪時,一場圍繞技術主權的深層角力已徐徐拉開大幕。
老劉聽說,北京一位創投基金合夥人剛結束與英偉達高層的晚宴,回到酒店就收到對方微信:最後一批H20現貨,明天能出,要麼?深夜裡,他盯著螢幕遲遲未動手指,最後默默刪掉了對話方塊中已擬好的訂單回覆。那刪除鍵的一聲輕響,或許正是整個行業走向理性評估長期風險的轉折點。選擇性採購自主研發雙軌並行,在忍耐中積蓄破壁之力——這恐怕將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國高技術產業在晶片戰場上的新常態。
晶片戰爭的下半場,決勝關鍵已從電晶體密度轉向生態系統的廣度和架構路線的生命力。中國企業能否在時間的沙漏流盡前完成這場生態突圍?答案或許銘刻在華為實驗室那些挑燈夜戰、死磕超節點最佳化的方案草圖中;蘊藏在高校教師們改革教案、為新生代埋下自主種子的一行行程式碼裡;更深藏在產業鏈條上每一位意識到扼喉之痛、共同投身於這場技術主權爭奪戰的參與者心中。
老劉駕車穿行在久違的長安街上,窗外無盡的車流奔騰不息。道道車燈匯聚穿梭,在夜色中匯成一道流淌的光河,恰似那無數仍在黑暗中執著尋覓出口的光束。這場圍繞晶片的破壁之戰,遠未抵達隧道盡頭那線光明。
晶片暗戰的下半場,硝煙正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