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洗碗工到斯坦福教授,“AI女神”說:找到自己的“北極星”最重要

文/ 金錯刀頻道
今年AI行業呈現井噴態勢,這背後都離不開一個女人,“AI”教母李飛飛。
這位在AI領域深耕二十餘載的傑出女性,擁有著眾多令人矚目的頭銜——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以及斯坦福大學首位紅杉講席教授。她的成就,無疑得益於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卓越貢獻。
2009年,李飛飛和她的團隊歷時多年打造的ImageNet系統正式公佈。這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影像/視覺訓練圖片庫,擁有1500萬張經過精心分類的圖片,為全球科研團隊提供了寶貴的資源,用以評估和最佳化AI演算法。
然而,這個專案的誕生並非一帆風順。起初,許多人對這個龐大的專案持懷疑態度,認為其前景堪憂。但歷史總是充滿驚喜,2012年,多倫多大學的一款神經網路演算法在ImageNet識別競賽中脫穎而出,成績斐然。
這一突破不僅證明了ImageNet系統的價值,更開啟了AI發展的新篇章。
如今,諸如ChatGPT等熱門人工智慧應用,正是在這類模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李飛飛的成就不僅體現在科研領域,她的個人成長經歷同樣令人矚目。高中時期,她移民美國,面對家庭經濟拮据的困境,她堅持勤工儉學,努力減輕家庭負擔。
然而,正是這份堅韌和毅力,讓她意外地獲得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從此開啟了人生新的篇章。
從“打工妹”到引領AI發展的行業大咖,李飛飛的成長之路充滿了傳奇色彩。
那麼,究竟是什麼成就了這位AI女神如今的輝煌?她又如何看待AI這條當下備受矚目的賽道?
李飛飛出版的回憶錄《我看到的世界》,透過她的視角,我們可以一窺這些問題的答案。
父親的啟蒙
在書中,李飛飛深情地回憶了父親對她的啟蒙與影響。她的父親是一位電氣工程師,對物理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儘管他每天與嚴謹的物理打交道,但本人卻與“嚴肅”二字格格不入,甚至可以說是個“叛逆”的父親。
在李飛飛眼中,父親似乎天生就不知道某些父母的“固有職責”。即便在她出生的那天,醫院就在家附近,他還是因為觀鳥忘記了時間而遲到。連“飛飛”這個名字,也是源自於他對鳥兒的喜愛。
儘管父親看起來有些“不著調”,但他卻用自己的方式陪伴著李飛飛成長。他會親手為腳踏車加上挎鬥,然後在節假日騎車帶女兒穿過擁擠的街道,去公園、鄉村尋找蝴蝶、觀察水牛、捉田鼠。
儘管他不是自然專家,無法給李飛飛更多解釋和啟發,但在共同出遊中,李飛飛開始明白,即便在由人行道和混凝土組成的迷宮般的城市中,也總有比眼前更多的東西可以發現。
這種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在李飛飛心中埋下了種子,並逐漸生根發芽。
而真正促使李飛飛在理工科上投入熱情的,是一段並不美好的回憶。小學最後一年的一個下午,老師讓女孩們提前放學回家,卻把男孩們都留了下來。
好奇的李飛飛躲在教室外,偷聽到老師對男孩們的批評:“你們是男孩,天生就比女孩聰明,尤其是數學和科學。可你們的平均分卻比女生低,這讓我對你們很失望。”
這番話如同一顆炸彈落入湖中,激起了李飛飛心中的波瀾。在今天看來,這種性別偏見無疑是荒謬的,但在當時卻似乎習以為常。
然而,李飛飛並沒有被這種偏見所擊垮,反而激發了她內心的鬥志。她下定決心,如果有人認為數學和科學只是男孩的遊戲,那她不僅要加入遊戲,還要贏得漂亮。
就這樣,李飛飛在理工科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然而,即便有著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她也並非一帆風順。初中的物理課就讓她吃到了苦頭。
那時,她的父親已經先行一步到美國發展,準備等時機成熟再把妻女接過去。而李飛飛也進入了一所重點中學,期待著在物理這門新學科上大展身手。
然而,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母女倆的簽證遲遲辦不下來,而李飛飛也在物理上連連受挫。
她引以為傲的數學竟然一點忙都幫不上,甚至無法理解一些簡單的物理概念。
磕磕絆絆學了一年,成績勉強合格。她一度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如小學老師所說,開始在理科上退步了。
然而,命運總是充滿了神奇和轉折。就在李飛飛感到沮喪和迷茫的時候,她選擇了放下課本和知識,讓自己放空一段時間。
這段時間裡,她更加思念遠在美國的父親,想念他陪伴自己成長的點點滴滴。而這種思念之情,似乎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的心態和思維方式。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和調整,李飛飛逐漸找回了自信和動力。她明白,挫折和困難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部分,而真正重要的是如何面對和克服它們。
於是,她重新投入到學習和研究中,用更加努力和專注的態度去攻克物理學的難題。最終,她不僅克服了困難,還在物理學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如今的李飛飛,已經成為了AI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她的成就不僅體現在科研上,更體現在她對人工智慧未來發展的深刻洞察和獨到見解上。
她始終堅信,人工智慧的發展將為人類帶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但同時也需要關注其可能帶來的風險和挑戰。
因此,她一直致力於推動人工智慧的健康發展,並積極參與相關政策的制定和討論。
回顧李飛飛的成長曆程和奮鬥經歷,我們不難發現她身上所具備的優秀品質和堅韌精神。正是這些品質和精神支撐著她走過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和挑戰,最終取得了如今的輝煌成就。
同時,她的故事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挫折,只要我們有堅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就一定能夠戰勝它們並取得成功。
母親的支援
在她的成長道路上,除了父親的啟蒙之外,還有兩個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她的母親和美國帕西帕尼高中的數學老師Bob Sabella。
他們不僅是她生命中的重要人物,更是她追求物理和AI事業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支持者和守護者。
李飛飛的母親,是一位堅韌而智慧的女性。在國內讀中學時,李飛飛曾因為閱讀的書籍和訂閱的雜誌與學校的課程不太相關而遭到老師的質疑。
然而,母親並沒有因此責怪她,反而堅定地支援她的興趣和選擇。這種無條件的支援和鼓勵,讓李飛飛在追求科學的道路上更加堅定和自信。
多年後,當李飛飛和母親初到美國時,一家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活困境。
父母不懂英文,只能從事低薪且工作時間長的工作;住處擁擠不堪,生活條件艱苦。然而,這些困難並沒有擊垮他們,反而激發了他們的鬥志和決心。
為了開源節流,父親每天下班後堅持自己做飯;李飛飛也利用課餘時間做各種兼職來補貼家用。儘管生活艱難,但一家人始終相互扶持、共同面對。
在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李飛飛的母親再次病倒。為了照顧母親和維持生計,李飛飛不得不考慮接受麥肯錫公司的職位。然而,母親卻堅決反對她放棄學術道路去從事不喜歡的工作。
她告訴李飛飛:“無論你選擇做什麼工作,無論能不能賺錢,我們都會一直支援你。我們全家人都在為了這個目標努力。”
母親的話讓李飛飛深受感動和鼓舞,她決定繼續堅定地走自己的科研之路。
在人生的旅途中,“北極星”成為了李飛飛不斷前行的指引。這個詞在她的回憶中多次出現,幾乎每次都是在她事業發展的關鍵時刻。
北極星代表著一種內在的自我驅動和追求真理的決心。從父親的啟蒙到母親的堅持再到自己的不懈努力,李飛飛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北極星——那個值得她為之奮鬥終身的目標。
對於李飛飛來說,她的第一顆北極星就是教會計算機“看”世界。
在初入AI領域時,她發現許多研究都在嘗試從人類身上汲取靈感,希望打造出能夠使用語言、形成抽象和概念、解決各種人類問題的智慧系統。
然而,李飛飛卻獨闢蹊徑,將目光投向了計算機視覺這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領域。她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讓計算機能夠像人類一樣感知和理解世界。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李飛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汗水。她深入研究計算機視覺的各個領域,不斷探索新的演算法和技術。
同時,她還積極與同行交流合作,共同推動計算機視覺領域的發展。在她的帶領下,團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為計算機視覺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如今,李飛飛已經成為AI領域的佼佼者,她的成就和貢獻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讚譽。
然而,她並沒有因此而滿足和停滯不前。相反,她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和目標,繼續在科研道路上追求更高的成就和突破。
新世紀的抉擇
在世紀之交,李飛飛及其團隊站在了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他們面臨著一個關鍵問題:如何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準確識別出給定影像中的內容?
儘管在1990年至2000年初的十幾年間,物體識別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與人類的識別能力相比,計算機仍然相去甚遠。
想象一下,當我們看到一張寵物狗的照片時,無論是正面還是側面,無論是奔跑還是休息,我們都能迅速識別出它是德國牧羊犬、貴賓犬還是吉娃娃。
然而,對於計算機來說,這樣的識別任務卻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它們無法像人類一樣,靈活應對各種複雜情況。
面對這一挑戰,李飛飛決心透過一種創新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她提出了建立一個大資料庫的想法,希望透過讓AI看過足夠多的圖片,從而學會識別新圖片的內容。這個大膽的設想最終催生了ImageNet的誕生。
然而,這個專案的實施過程卻遠比想象中更為艱難。為了構建這個龐大的資料庫,團隊需要為上千萬張圖片打上註釋標籤,這是一項浩繁而繁瑣的任務。
按照當時的條件,即使僱傭大量的本科生兼職工作,也需要近一個世紀的時間才能完成。
更何況,團隊還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困境,儘管李飛飛四處奔波申請資助,但始終未能獲得任何聯邦政府的撥款。
然而,轉機卻在一個意想不到的時刻出現了。Jia Deng的朋友提出了一種眾包的模式,透過全球成百上千個眾包團隊的協作,他們成功地完成了海量分類工作。
雖然這個過程仍然耗時兩年多才完成了ImageNet的雛形,但團隊的努力終於開始得到了回報。
然而,即便在這個時候,質疑聲依然不斷。許多專家並不認為僅僅增加資料量就能改善AI演算法的效能。
李飛飛團隊在行業會議上只能以展板的形式宣傳他們的專案,而無法作為嘉賓進行演講和介紹。
但李飛飛並沒有因此氣餒。她堅信自己的研究方向是正確的,並繼續帶領團隊努力前行。為了擴大專案的曝光度,他們特意製作了印有logo的簽字筆分發給與會成員。
終於,在多倫多大學的一個AI模型利用ImageNet的資料在辨識圖片競賽中取得驚人成績後,業界才開始認識到海量訓練集的重要性。而ImageNet本身更是一個免費的訓練庫,為AI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李飛飛一戰成名,她的研究成果不僅為AI領域帶來了突破性的進展,也為新一代AI模型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然而,她並沒有因此而停下腳步。在AI高度發展的同時,她依然關心著身邊的人和事。
當她的母親生病住院時,她毫不猶豫地放下手頭的工作去醫院陪伴母親。她深知,科技的力量雖然強大,但無法替代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和陪伴。
母親的經歷也讓李飛飛更加深刻地思考了AI與人類之間的關係。她開始思考如何讓人工智慧更好地服務於人類社會,而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工具存在。
因為有陪伴媽媽就醫的經歷,她首先就把目光放在了醫療領域,希望AI能夠幫助減少不規範操作引起的院內感染。
但是,因為隱私、監管等問題,這個專案推進緩慢。但在書中,李飛飛依舊在堅持前進。
結語:
從貧困的移民洗碗工,再到如今AI界的大牛,李飛飛的故事太多了。
她對於學術的熱情和天賦很難被複制,但是她關於北極星的一段話,太值得反覆品讀,也是她堅持到如今的心路寫照:
“我想,北極星真正的價值不僅在於指引,還在於我永遠追不上它。所以,我反而可以用一生去追求它。而科學家最獨特的特徵,恰恰就是有一顆永遠無法被滿足的好奇心。夜晚的星星,遠處的海市蜃樓,一條沒有盡頭的路。我意識到,這就是人工智慧對我的意義。”
好書推薦:一位女性突破困境的成長之作底層打工妹逆襲成斯坦福教授
李飛飛,AI領域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
幾乎所有看過這本書的人都給出了一致評價:
“出乎預料的好看”。
原價85元,今日金錯刀特價59元!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The End


點個在看 不錯過刀哥辣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