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Hans
來源
:穀雨星球(ID:guyujihua2021)大家好,我是Josh。
最近不管開啟什麼app,我都被一個名字刷屏了:李飛飛。作為一名華裔女性,她的學術成就堪稱達到了天花板——
33歲就成為斯坦福計算機系終身教授,44歲成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曾經擔任谷歌副總裁,現任斯坦福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院(HAI)院長。
她不僅在AI領域裡有突出成就,如教AI學會了「讀圖」,而且,她的學生們遍佈各大頭部科技公司,被人稱為「帶出了AI軍團的AI教母。」

李飛飛在斯坦福大學的畫像
其創立的ImageNet視覺資料庫,包含了1500萬張標註圖片,方便研究人員可以訓練出更強大的圖片識別模型,並應用於各類現實需求中。
比如我隨手拿了一本書拍了張照片,隨便找一款帶AI功能的軟體(我選的是釘釘AI助手),直接把圖片輸入對話款,AI就可以在幾秒內精準地描述圖片內容,甚至包含情感與意境分析。

身為一個華裔女性,她的成長也頗具傳奇:
16歲前在國內還是中產家庭的她,隨父母赴美后就淪為美國貧民,一邊打工一邊學英語,從洗衣店走出了高材生,不到2年就拿到了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專業的全獎錄取。
更令人佩服的是,畢業時別的同學去華爾街賺高薪走上所謂精英之路,李飛飛卻沒有為眼前的利益折腰,選擇了漫長又艱辛的科學求真之路。
這一路走來,是什麼支撐一個看似處於教育劣勢的女性越走越遠?
讀完她最新出版的自傳、豆瓣評分高達9.2分的《我看見的世界》,我有了答案。

01
浪漫的
父親和堅定的母親
「我與未來的距離卻大大拉近了」1976年,李飛飛出生於北京,在成都長大,她的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老師。在她的成長經歷中,性格迥異的父母對她有著極為不同的影響。
她這樣描述過父親:「一個迷失在成年人身份中的大孩子。」
他身上看不到為人父的壓力和焦慮,就像大海一般,獵奇心和離經叛道的個性像波濤起伏一般,總是給家裡帶來新奇和變化。
比如他會找來各種零件,自己動手組裝一輛帶挎斗的腳踏車,載著小飛飛穿越成都熱鬧的街道去公園或偏遠鄉村;他也會帶女兒花好幾個小時捉蝴蝶、觀察水牛,或捕捉野生齧齒動物和竹節蟲,帶回家做寵物。

李飛飛來自有愛的家庭
就連「李飛飛」這個名字,都來自父親詩意的愛好。
她出生那天,父親一時興起去公園觀鳥,完全忘了時間,女兒出生後,他自然想到了「飛」字,意為「飛翔」,字形也猶如一隻展翅高飛的鳥。而且,「飛」在那個年代是男女通用,也是父親對傳統文化中性別觀念的不在意。
在李飛飛眼中,父親向她展示了純粹的好奇心,在她心中播下哲學的種子,成為塑造人生的最大力量:
「我對探索自己視野之外的事物產生了永不滿足的渴望。」

從小到大,李飛飛始終都對世界保持著好奇心
與父親截然不同的是,母親更像堅定的護衛者。
母親沒有父親的浪漫,天生叛逆,對約束規訓和禮儀嗤之以鼻,她曾說,「飛飛首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然後才是女孩」。
尤其是當母親覺得堅信的價值觀受到質疑時,她從不妥協。
初中時,班主任質疑飛飛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和關於海洋生物、UFO的報刊雜誌不符合課程推崇的價值,母親卻堅定地站在飛飛這一邊,跑去學校跟老師對峙:「這有什麼問題嗎?」
於是,李飛飛也自由地從書籍中汲取著營養,熟讀魯迅的作品和道家經典,也讀了《雙城記》、《老人與海》、《基督山伯爵》等經典名著。
從這些書中,她獲得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將現實生活和書中遙遠的世界交織在一起。狄更斯筆下英國的鵝卵石街道,海明威書中波濤洶湧的大海,大仲馬寫的歐州海岸浪漫冒險……
那個年代的孩子沒有多少美劇、英劇可以看,這些書就成為了想象異域世界的一個視窗,向她展示了從未想象過的可能性。

如今,李飛飛自己的書也進入了他人的書單(彭博社科技專欄在去年年底的薦書)
1992年,16歲的飛飛隨父母移居美國新澤西州。
到了美國體面的中產生活一去而不復返,一家三口擠在一居室內,飛飛睡在廚房和用餐區的過道。曾經的工程師父親只能在一家華人店裡做維修工,母親因心臟疾病只能偶爾打些零工,經濟狀況非常堪憂。
用現在網路流行語總結說,叫「中產移民,一夜返貧」。
然而,彼時的美國正在掀起一場改變世界的變革:數字革命。在自傳中她這樣定義這次改變命運的跨洋移居:
「來到美國,我的出身和未來之間的鴻溝縮小了;而在帕西帕尼安家,我和未來的距離被大大拉近了」。

李飛飛在高中門口
02
中產移民一夜返貧
「媽媽卻說你想當科學家就去吧」
身為移民,衝擊自然不小,進入美國高中時候,她最大的困難是就是英語和文化衝擊。
即便是最簡單的家庭作業也要花幾個小時,藉助兩本英漢和漢英詞典才能完成,她也只能和擁有相似移民背景的人交朋友,無法融入到當地學生的圈子。
中美文化上的不同給飛飛帶來的不僅是驚訝,有時卻是驚嚇。
美國學校沒有國內亞洲學校那麼多校園規矩,因為學生都較為自由散漫些。他們可以穿不同顏色的衣服、戴太陽鏡、背名牌包包,或者化妝進校。然後,美國學生普遍比較吵鬧粗暴,對老師缺乏尊重,相互之間也常有霸凌。
她曾親眼目睹一個好友在自己面前,被打得鼻樑骨折和外加腦震盪。幾周後朋友康復返校,「他與生俱來的積極樂觀被剝奪了」。
這些衝擊讓飛飛倍感挫敗,但她依然對數學和物理學著迷。
有一次一家三口去普林斯頓大學遊覽,雖然飛飛對普林斯頓一無所知,只覺得校園很美麗。忽然,她注意到一尊青銅半身像,那便是20世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她一遍又一遍地讀著底座的碑文,感受到極大的激勵
愛因斯坦是她心中最偉大的英雄,為了與偶像靠得更近一些,她更加堅定申請物理學專業的信念,而愛因斯坦待過的普林斯頓是最好的選擇。
可對於像飛飛這樣的貧困家庭,因為學費的昂貴,讀便宜的州立大學與社群大學更划算。但她不死心地申請了。意想不到地是,飛飛不僅被提前錄取物理學專業,還收到了近乎全額的獎學金。

當地報紙的報道
大學的時光過得飛快,1999年,李飛飛在普林斯頓的學習生涯即將結束,她又因為痴迷的物理學做出了一個不同於常人的決定。
當時正值牛市,她收到了包括高盛和美林在內的眾多華爾街金融巨頭的橄欖枝。任選一個offer,她都可以快速幫家庭擺脫貧困,過上移民家庭夢寐以求的富裕生活。
猶豫不決的飛飛,詢問了正臥在病榻的母親。她母親則發出了靈魂拷問:「飛飛,這是你想要的嗎?」
「媽媽,你知道我想要什麼,我想要成為一名科學家。」
「那還有什麼好猶豫的呢?」
母親的回應一針見血,並沒有因為經濟上的拮据和家庭現實的困難,而讓女兒放棄自己的夢想,或者走一條迂迴的路:要不先去賺錢,再實現夢想呢?
在從小對飛飛的教育裡,父母始終在身體力行傳遞同一種觀點:學習從不是獲得分數或賺錢,而是為了追求個人興趣,實現個人成長。
多虧這位有遠見女性的格局,世界上由此少了一位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的金融人士,卻多了一位影響了AI發展程序的傑出科學家。

大學畢業後李飛飛曾回到中國,去西藏研究了一年藏醫。
03
取得成就前的無盡黑暗
「教育是逐步發現自己無知的過程」任何新技術在公之於眾之前,都有著漫長的蟄伏期,AI還像一個黑匣子一樣一切處於黑暗之中,每一步都舉步維艱。
2007年,李飛飛收到了母校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擔任助理教授組建第一個個人實驗室。當時演算法是計算機視覺的中心,研究人員都在絞盡腦汁去推出閃亮的新演算法,加上華麗的數學公式,立馬就能引發大量關注。
但李飛飛卻不這麼認為。
她發現,人類幾乎能瞬間就識別出自然影像,因為正是這種感官刺激,或者說資料,塑造了我們。沒有大量的資料作為訓練,即使演算法設計得再華麗也無用武之地。
於是,她決定搭建一個有史以來最大的影像資料庫,即Imagenet。

看似劃時代意義的創新與想法,Imagenet從立項到完成可謂是命運多舛。
首先,學術界並不看好這個專案,甚至聲望極高的大咖直接搖頭建議飛飛放棄,不要太超前。當時,許多研究人員認為使用大規模資料集進行訓練並不高效,而且深度學習技術也尚未成熟。
其次,資料收集和標註需要巨大的工作量。整個團隊需要人工手動分類標註超過1400萬張圖片。按當時的進度,預計要19年,也就是2026年才能完成。李飛飛帶的博士生因此一度想換導師換專案。
面對這些難題,李飛飛在書中這樣描述:
「我幾乎可以看到我的北極星暗淡下來,我的道路又陷入了黑暗之中。一個可怕的想法開始在我心頭升起:我承擔的風險比我意識到的更大,而現在回頭已經為時太晚。」

還好,即使被悲觀情緒與壓力籠罩長達數個月,李飛飛並沒有輕易放棄Imagenet,她篤定這就是最正確的方向,勢必會改變AI的未來。
在一點點的進步中,果然出現了轉機。
來自中國的一名留學生出了一個主意:將標註工作眾包給外國人,不僅可以提高效率,還能節省大量經費。
很快,標註團隊從起初的幾個大學生,變成一個由數十人、數百人、數千人組成的國際團隊,預計完成時間也急劇縮減,先是15年,然後10年、5年、2年,最後不到1年。
後面的故事,大家想必也能猜到。Imagenet推出後經過幾年的推廣與驗證,終成為AI屆的寵兒,李飛飛也憑藉此獲得諸多殊榮。
最新的訊息是,李飛飛已經開始了第一次創業。
她建立了一家AI公司,目前已完成種子輪融資。新公司方向定為「空間智慧」,掌握了這種能力的機器人,可以在真實世界種執行復雜的動作指令了,比如「開啟上面的抽屜,小心花瓶!」
語言模型+視覺語言模型會從3D空間中分析出目標和需要繞過的障礙,幫助機器人做行動規劃。

縱觀李飛飛一路成長經歷,從一夜返貧的華人移民到震驚世界的AI女王,李飛飛堪稱一個女孩經由教育突破階層,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好模板之一。
為了鼓勵更多孩子突破觀念的束縛,改變命運,她創辦了非營利教育組織,讓更多人像她一樣,看見她眼中看見的世界。
說難卻也不難:不過是尊重熱愛,勇敢往前,穿越黑暗,直抵光明。
但卻也真的難:當教育變成升學的軍備競賽,不管是就業還是求學,都在尋求標準化,一遇到不確定性就心懷恐懼,藉口不斷,總把人家的成功歸因外界,而非內因:不是我們不行,是社會如此導致我們不能。
試問有幾個人在老師質疑時能果敢地站在孩子這邊?身體力行傳達學習不是為了成績?在一夜返貧之時仍能不為所動鼓勵孩子勇敢追夢呢?
在父母的滋養下,李飛飛說過,教育是一個逐步發現自己無知的過程,我最享受的探索未知的旅途。
她前面的人生還很長,屬於一個勇敢女性的黃金時代正在到來。

李飛飛在斯坦福大學的人工智慧實驗室
本文授權轉載自“穀雨星球”
邀你一起做內卷下的教育長期主義者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