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你為什麼不再大鬧一次天宮?"
各位好,我們接著聊我們的西遊系列。
昨天和一位老讀者聊了幾句,他提的那個問題,換算到西遊記裡,其實可以這麼問:孫悟空當年大鬧天宮,後來被如來收服,在五行山下壓了他五百年,可五百年後好不容易放出來,他為什麼不打上天庭找玉帝老兒報仇,反而跟著唐僧去西天取經了呢?不僅如此,悟空這一路上之後見了哪位當年幹過仗的故人,都服服貼貼的,他是不是真的脊樑骨被打斷了?打出奴性來了?

的確,這個問題還蠻有意思的,我小時候初讀《西遊記》也有這個想法,覺得這就是“被收編”的故事,悟空從最初的天不怕地不怕,到五行山下五百年的折磨被壓斷了脊樑骨,到最終也不反抗體制了,老老實實的當保鏢,報了唐僧一路。最後換了個佛教編制——現實世界中,宇宙的盡頭是不是考公考編咱不知道。西遊記世界裡果然就是麼!
但後來年歲見長,經歷了一番世事,回首再看,覺得話也不能完全這樣說。
先說一句,我們這一代人對《西遊》的理解,難免很大程度上受了楊潔導演當年央視版《西遊記》電視劇的改編,尤其是五行山下這一段,楊潔導演特地請許鏡清和閻肅寫了一首配樂叫《五百年桑田滄海》,真的感人至深:
但是這個曲子感人則感人,細究起來,有很多地方說不通,比如最後一句“為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安排?”放在原小說那猴頭身上是有點牽強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安排?”因為你大鬧天宮、反了玉帝了麼,願賭服輸坐個幾百年牢還不是應該的麼。
所以結合當年剛剛從特殊年代走出的歷史時代背景,我更傾向於認為,其實楊導演更像是帶著西遊記攝製組一班人在這個曲子裡搞託物言志——特殊年代裡的知識分子們,確實如五行山下的悟空一樣,牛棚也關過、銅水鐵丸也吃過,真的是“蹉跎了歲月”卻未必“激盪著情懷”,總之“嚮往著自由自在”,但一切過去後,面對已經老去的華年,卻無處追問,只能空留下一句“為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安排”的追問,卻無人回答了。
改編西遊記能改出“傷痕文學”的感覺,你不得不佩服當年這些文藝工作者們的高妙。
但86版西遊記,對這一段其他的一些改編,是不那麼忠於原著的——比如大鬧天宮那一段,電視劇裡的孫悟空直接打上凌霄寶殿,把玉帝都趕到桌子底下去了,慌忙求救——“快去請如來佛祖!”甚是狼狽。
由於這段過於經典,之後的很多改編都照著這個這麼拍。
但實際上原著裡玉帝沒有那麼掉價——孫悟空從太上老君煉丹爐裡蹦出來之後,的確發了狠想要打上凌霄寶殿,但還沒衝到殿前,就已經被天庭眾將圍在垓心,打車輪戰了。雖然不落下風,但也沒把玉帝逼迫到什麼份上,原小說裡寫的明白:
“當時眾神把大聖攢在一處,卻不能近身,亂嚷亂鬥,早驚動玉帝。遂傳旨著遊奕靈官同翊聖真君上西方請佛老降伏。”
看見沒有,玉帝其實只是被“驚動”,但並沒有出面,就是派了倆跑腿的去西方請如來佛祖來一趟而已。
至於玉帝為什麼必須請如來降伏孫悟空,其實這裡面也蠻有說頭——你看後續西遊記裡,各路神仙妖怪能擊敗孫悟空的一抓一大把,別人不說,光地靈之祖鎮元大仙一招“袖裡乾坤”就把孫悟空吃的死死的。為什麼玉帝在這裡不請別人動手呢?
拋去《西遊記》是一本“層累型小說”,前面的大鬧天宮是後來編出來的,必須歸結到孫悟空被如來降伏才能把故事圓回去這種說來沒意思的分析不談。我們可以提供一個比較有趣的解釋:
看西遊記後續章節,我們會得出一個定律——西遊記裡所有天上有關係的妖怪,最後收服都必須請原主人出場。很多時候,孫悟空其實不是在法術上擊敗了妖怪,而是上天庭找了一圈關係,最後終於找到了妖怪的正主,比如老鼠精他乾爹託塔李天王、金角銀角他們主人太上老君,才把這個妖怪搞定了。
所以西遊記本質上其實不是“玄幻小說”,而是“關係小說”。孫悟空的能耐更多體現在“天庭的人俺老孫都認識”上。
解鈴還須繫鈴人,這個特別“中式智慧”的博弈思維在成書的明清時代恐怕也成為了風氣,不按照這個規矩辦事的人下場一般都很慘,比如隆慶年間海瑞在吳淞處理侵奪民田的土地兼併案,查出當地徐家居然有土地四五十萬畝,但這個徐家其實就是當朝閣老徐階的家人,你整了他們那還有好果子吃麼?此舉導致了海瑞第一次被罷官。
《西遊記》作為一本刺世小說,是把這個套路完全照搬到天上去的,妖怪和悟空鬥法,悟空有的時候估計也不是完全不能痛下殺手,而是他明白,這要把金角銀角、老鼠精、乃至金翅大鵬鳥什麼的“關係戶”打死了,那不就跟海瑞一樣跟正主結怨了,以後見了太上老君、託塔李天王、如來佛祖,你咋說——不好意思,我一失手,把你舅舅弄死了。這取經恐怕就做不成了。
所以鬥法為輔、找關係為主,這就是西遊記裡的戰鬥邏輯。
但這個邏輯,是不是也可以向前延伸,追溯到孫悟空自己身上呢?或者說,悟空自己是不是就是個關係戶?玉帝倒也不是沒辦法把他打的形神俱滅。只是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關了他九九八十一天,玉帝那邊查了半天,發現這猴頭原來就是如來佛祖派來裹亂來的,那既然如此,不如也來個解鈴還須繫鈴人,讓早就準備好的佛祖來天庭跑一趟,把你派來的“間諜”收了算了。
如果這樣一解釋,就理解了為什麼全天庭的神仙都沒法取猴子的性命——真要打死了,跟後續的妖怪們一樣,不是不能,而是雙方再見面總不好說話。
這個猜想有根據麼?其實是有的。
如來佛祖來了天庭見了孫悟空之後,說的那話其實就非常怪:
“你那廝乃是個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奪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該多少年數,方能享受此無極大道?你那個初世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當人子!不當人子!折了你的壽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說!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頃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來面目!”
高水平領導說話,那都是講藝術的,我們一句句分析一下如來這番道理:
首先,對於悟空提出的“強者為尊”“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觀點,也就是玉帝的執政合法性的問題。如來居然沒有正面批駁,說什麼玉皇上帝多麼英明,神仙百姓多麼幸福之類的話。他怎麼說的呢?——“你算,他該多少年數,方能享受此無極大道?”玉帝能作皇位,說白了是因為他資格老。
那這話翻譯翻譯,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告誡猴子“時候未到,動手尚早”的意思呢?
後面的話就更有意思了,佛祖一面罵悟空是“畜生”,說要折了他的壽算。另一面卻又要他“趁早皈依,切莫胡說”,否則“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頃刻而休”。
聽起來好像佛祖既害怕悟空再多說出什麼天大的秘密,又害怕他真的按照天庭的律法,被制服,打的形神俱滅,不得翻身。
按說第一次和悟空見面的佛祖,害怕悟空說什麼?又為什麼如此關心他的性命呢?
最有意思的是最後一句,“可惜了你的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是個《六祖壇經》裡出來的佛教詞彙。在西遊記中又和本性、本心相通。
而這西遊記探討這三個詞,分別主要出現在三段故事裡,除了大鬧天宮這一段,還有孫悟空去靈臺方寸山找菩提祖師學道的時候,以及六耳獼猴出現,佛祖向眾人解說之時。
拋去六耳獼猴那一段我們以後有時間再講。其實孫悟空的“本來面目”,只向一個人顯露過,那就是他最初的師父菩提祖師。
在靈臺方寸山,要決定收不收徒的時候,菩提祖師問悟空的“本姓”是什麼,悟空沒聽懂,誤聽成了“本性”,就回答說:
“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
沒想到這段話反倒讓菩提祖師大為讚賞。
為什麼呢?因為首先,無論佛法還是道法,都是強調“空”和“無”,萬物皆空、人本無性,有了這樣的“赤子之心”,師父反而覺得孺子可教。
而更陰謀論一點的說,想“幹大事”的領導,在“找替手”的時候,最想找的就是這種有能耐,卻“無性”,心性宛如一張白紙一般的人。所以水滸傳裡宋江喜歡李逵,圖的就是李逵此人除了嗜殺之外“無性”,沒有性格,宋江說讓他幹啥他就幹啥。
那麼菩提祖師如果真的想要“成大事”,找一個無性的悟空,就是最理想的替手。臨別還嚴厲告誡他“憑你怎麼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你說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把你這猢猻剝皮銼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教你萬劫不得翻身!”
好了,我們把佛祖說的這三段意思總結一下:
第一,對於玉帝的統治合法性問題,面對悟空的輪流坐莊論,佛祖說的不是玉帝多麼偉光正,而是暗示時候未到。
第二,佛祖警告悟空適可而止,不想他被按天庭律法嚴厲懲治,還警告他“趁早皈依,切莫胡說!”
第三,佛祖替悟空可惜他的“本來面目”,而悟空此前坦白過他本來面目的人,唯有菩提祖師。
所以我們不得不贊同的陰謀論——菩提祖師應該就是如來佛祖,或者他的弟子“須菩提祖師”。而大鬧天宮的悟空,是佛祖為了攪亂天庭有意佈下的一顆棋子。
而玉帝那邊,也看出了佛祖的這個謀劃——不然也不會請佛祖過來收了悟空。
高手之間的博弈過招,往往不需要把話講的那麼明白。但從玉帝請佛祖來收妖開始,其實雙方已經接近在打明牌了——我知道他是你的人,你趕緊把他收走!
所以佛祖見了猴子才會傳達三個意思——時候未到。見好就收。我還是器重你的(可惜了你的本來面目)。
猴子此前的鬧,是佛祖逼玉帝請自己出山,但再鬧下去,雙方就不好看了。棋子用完,就該收了。
於是我們就又能看懂後文的一處看似奇怪的描述——如來收了猴子之後,玉帝請他吃了頓飯,起名叫“安天大會”——天界至此又緊密團結在玉皇大帝的領導下相親相愛了。
但吃飽喝足之後,如來出了門又想起悟空:“念動真言咒語,將五行山召一尊土地神祗,會同五方揭諦,居住此山監押。但他飢時,與他鐵丸子吃;渴時,與他溶化的銅汁飲。待他災愆滿日,自有人救他。”
西遊記裡特地寫,這裡,是佛祖“發了一顆慈悲心”。
你初看這段文字,會覺得狠看不懂——請幾個獄卒,去監押著悟空,喂他銅汁鐵丸,怎麼就成了慈悲心了?尤其是後者,這明明就是佛教無間地獄裡懲罰惡人才有的酷刑麼。
但如果理解了前文,就會覺得,佛祖這個領導,這麼對待悟空,相比之下,還確實是有慈悲心的。
按說,棋子用完了,馬上就扔,是最簡便的辦法。或者留你一條性命,任你自生自滅,也已經夠意思了。但在你服刑期間,派幾個自己人,到你身邊以看押之名保護你,這確實是慈悲愛護。至於銅汁鐵丸的懲罰,你得這麼理解——這相當於狗主人來了,當著被驚嚇到的鄰居的面懲罰亂叫的狗。如果如來身為主人不對悟空作這個懲處,玉帝那邊怨憤難消,日後悟空就算從五行山下出來了,再上天庭也不好說話——因為大家覺得,你上次那賬還沒清呢。
所以如來把悟空在五行山下一壓五百年,確實並非是懲罰,反而是愛護,是“慈悲心”——至少以西遊記成書當時的社會邏輯看,是如此的。你要指導當時的真實社會,有多少“棋子”是用完就扔的。晚明三大案,什麼紅丸、梃擊,雙方幕後的政治博弈先放一邊,具體做事的棋子們都是死的很慘的,千刀萬剮起步。誰還給你來個收押幾年,放出來後重新參加朝廷核心任務的機會?
但我們在上述討論中,其實忽略了悟空本人的感受——面對“我佛慈悲”,不殺只關的處理決定,悟空的心情如何呢?
我覺得悟空的心境,一定是淒涼的。
悟空心涼了,也看透了,原來連同自己的掙扎與反抗,一切都是寫好的劇本,是套路。
而追根溯本,悟空本來如他自己所說,是個“無性”之人。
“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這不是悟空當年為了拜師學藝而所做的偽詞,而是他真就是這麼個追求逍遙自在、其餘與世無爭的人。若說有什麼欲求,就只是懼怕死亡,想“得長生”。
可是我們看到,從菩提祖師(如來)那裡學藝之後,悟空的行為訴求不自覺地就變了,他和三山九洞的魔君結拜,豎起齊天大聖的大旗,跟天庭搞對抗,最後發展到大鬧天宮。
為什麼呢?因為他師父教了他一身本領,卻有意沒教他怎麼使用這身本領,故意讓他惹出這許多事端。
五百年的這場牢獄之災,悟空應該有時間想明白了這一切——什麼“師父”想要他做的,什麼又是他自己真正要的。
人活一世,即便“可得長生”,但如果始終只當了他人博弈的棋子,活在他人或制度對你的PUA當中,其實你不算真正活得。
唯有真得了自由,為自己的追求與幸福而活,活的再短,那也是自己的人生。
所以從五行山下被放出來的第一時間,悟空沒有再選擇“打上天庭”,去找玉帝什麼的報復,因為那是菩提或者說如來有意引導他做的事。他也沒再去找如來算賬——因為他看清楚如來太牛了,從他上山學道開始,他就一直在事實意義上沒跑出過如來的手掌心。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打上天庭的事情不能再做,他的能力,也沒辦法和看著一切的如來真的撕破臉。更何況,還有個緊箍咒。
天庭、佛祖,太強大了,俺老孫反抗不了,甚至之前看似是反抗,到頭來也不過只是亂打一氣,於世道人心無意義。
用心幹好自己能做的事,一步一個腳印的去西天取經,脫離任人宰割的苦海,早日修個正果,也就得了。
但雖是這樣說,取經路上的悟空,卻並沒有“人生在世,只顧吃喝”,見到能降的妖魔、能救的百姓、能平的正義,悟空能幫一把,還是幫。
如果說,真正的理想主義者,是看清了世界的無望之後,依然選擇熱愛它。
那麼西遊記裡,真正的“取經人”,就是已經認清了西遊世界的吃人與殘酷之後,依然選擇力所能及的降妖除魔。
所以我覺得,《西遊記》真正的好看之處,就在這裡——孫悟空看似神通廣大的、有心懲惡揚善的,但在無邊無際的世道黑暗、與真正法力無邊、你怎麼翻也翻不出的如來的手掌心面前。他的能耐與正義,其實是那樣的渺小。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主角,在認清了這樣的現實之後,應該作什麼選擇?怎樣奮力求解脫?
其實西遊真正講的,無非是這樣一個故事。
人活在這世上,五行山下的漫長封印,銅汁鐵丸的折磨,一次就已經難以忍受了。而禁錮當頭的痛苦,有時候你也不得不領受。那面對重得的復歸和自由,你能作什麼,又該做什麼呢?
取你當取的經,作你該做的事,認準目標矢志不渝的修你自己正果,就夠了。在取經的路上,看到路見不平事,力所能及之處,降妖除魔。以證你真心尚熱。
僅以這樣的悟空,與您共勉。
願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條自己的遠行之路,去修自己的正果。
願我們在這取經路上,公心未泯,盡力行善。
至於其他,隨它去吧。

問您,這樣的悟空,這樣的你我,是不是可以無愧一句——
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
全文完
本文6000字,西遊解讀一篇,願您看懂,並喜歡。

為文不易,喜歡請三連,您的支援是我走自己的取經路上不竭的動力。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