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奇怪的愛好

我有一個奇怪的愛好:住酒店。

當然,與其說是愛好,不如說是被“逼”的。我每年都出差150天以上,住在酒店的時間,幾乎和住在家裡一樣多。
正因為住的太多,所以我從住酒店裡,找到了一種“打遊戲”一樣的樂趣。這家有什麼特點?那家有什麼創新?一番研究下來,太好玩了。
所以,我特別喜歡和酒店從業者聊天,問問他們這裡為什麼,那裡為什麼。
我看到的都是現象,但在他們眼裡,現象背後全是商業邏輯。
在中國的眾多酒店從業者中,有一個人,讓我尤其敬佩:季琦,華住集團創始人。沒錯,就是那個漢庭、全季的母公司華住。
4年前,我就曾專程拜訪過季琦,他對酒店行業的洞察與思考,讓我大受啟發。當時我就寫過一篇文章,叫《中國的酒店業,就是5籃水果》,文章我放在了今天的二條,歡迎你去看看。
2025年,是華住集團成立的20週年。而這20年,也正是中國本土酒店品牌崛起的20年。國產酒店,已經從當初“髒亂差”的代名詞,發展為如今很多人差旅時的首選。
我看到了一組讓我驚歎的資料:如今全球前5的酒店集團中,已經有錦江和華住兩家中國集團。而成立只有20年的華住,是前10中最年輕的。
資料來源:各集團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
前段時間,我有幸再次採訪了季琦,以及和他一起打拼的許多夥伴,包括華住集團聯席COO、全季品牌CEO沈怡均,朱周空間設計創始人周光明(全季及華住旗下10餘個品牌酒店主創設計師)等。
和他們聊著聊著,一卷恢弘的中國酒店史,就這麼在我眼前徐徐展開。不僅驚歎,我住了這麼多年酒店,很多事情,真的還是第一次知道。
我突然有了一個感悟:
中國酒店業的20年,就是一個會員、雙向奔赴、三個迴圈。
此話怎講?我想花你一點時間,和你聊聊酒店業的故事。相信你下次出差、旅行時,會有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就從,雙向奔赴開始吧。

雙向奔赴:從僵化到最佳化

年紀稍長一些的讀者,你還記得二三十年前的中國酒店市場,是番什麼模樣嗎?
酒店滿足的最基本需求,只有兩樣:出差和旅遊。而那時候的中國,商業不夠發達、旅遊不夠普及,沒有成熟的酒店業,更不存在什麼連鎖品牌。
如果總結這一階段的中國酒店市場,那就是“奢侈品+招待所”。
要麼,是喜來登、麗思卡爾頓這樣的國際五星酒店。要麼,是規模小且零散的招待所。
前者,主要供高階商務人士,比如外企派駐中國的高管。
我聽1985年加入IBM的吳士宏老師說過,那時美國總部派駐中國的代表,都住著奢華的五星酒店,還拿著Harsh Allowance(艱苦補助),讓她看了都想問一句:這到底哪兒艱苦了?
後者,是一代中國人的記憶。不要說什麼會員系統了,可能連汙水排放系統都沒有,只能擠大通鋪,用公用衛浴。
八九十年代最常見的招待所,圖片來源:網路
我和公司幾位年輕同事說這段故事時,他們都瞪大了眼睛,根本沒經歷過這種環境。
這真是個特別有趣的現象。要麼奢華至極,要麼艱苦至極。想住個中間地帶的平價酒店?不好意思,根本沒有。
就像一個營養不良的孩子,要麼吃最貴的滿漢全席,要麼啃最便宜的饅頭鹹菜,就是沒有營養均衡的一日三餐。
市場空白,就意味著機會。
時間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一批敏銳的本土創業者看到了其中的機會,從此開始了國際酒店和本土品牌,長達二十多年的“雙向奔赴”。
季琦和2005年成立的漢庭酒店,就是其中的代表。
什麼叫雙向奔赴?就是本土品牌往上走,國際品牌往下走。這中間既有學習,又有競爭。
一開始,本土品牌都是僵化的學習。誰也不知道好的酒店該咋做,那怎麼辦?學,向國際大牌學。
不管看不看得懂,也不管對不對,反正只要五星酒店這麼做,咱就也學來吧!
我給你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床旗。
不知道你有沒有好奇過,為什麼很多酒店靠近床尾的地方,都鋪著一塊叫做“床旗”的布?
看圖,長這樣,我相信你一定見過。
圖片來源:網路
這塊布,真是讓我大傷腦筋。
有的酒店還會把這塊布,和被子一起塞進床墊下面,我瘦弱的身軀,怎麼拉都拉不出來,只能嘆一口氣,“鑽”進被窩裡休息。我相信有過這種經歷的,絕不止我一個人。
我住了二十多年的酒店,從來都沒琢磨明白過,這塊布究竟是幹啥用的?
有人說,是為了讓你把箱子鋪在床上整理的。有人說,是為了讓你可以不脫鞋直接躺上去。
但究其根本,其實就是國際酒店都這麼幹,咱也想不明白為什麼,先學了再說。
第二個例子:迷你吧。
很多酒店都會有一個“迷你吧”,放著各種小洋酒,冰箱裡還用價格翻了好幾倍的飲料塞得滿滿的。
你看,就像這樣,一定見過對吧?
圖片來源:小紅書博主@DD培根
國際酒店有,非常可以理解。很多外國人都喜歡喝點小酒,自斟自飲。但中國人真的有這個習慣嗎?想想看,你究竟用過幾次這裡的迷你吧?
就好似那個經典的“馬糞擦座椅”的故事:英國空軍規定,戰鬥機座椅必須用駱駝糞來擦。飛行員都在駱駝糞的臭味中苦不堪言,但卻沒人知道為什麼,只知道“既然一直是這麼規定的,那一定有道理”。
直到有較真的人去考證,才發現真相:原來當年英軍在沙漠作戰時,駱駝聞到皮製載具的味道,就尥蹶子,不願意幹活。為了安撫駱駝,只能用駱駝糞來擦,讓皮具裹上駱駝熟悉的味道。
可誰想到,後來駱駝換成了戰鬥機,竟然也就這麼一直學下來了。
沒人知道它是幹啥的,也沒人琢磨顧客是不是真的需要,但國際大牌都這麼幹,咱就先學來好了。
後來,正是以漢庭、全季為代表的經濟型、舒適型酒店,發現了這樣一件事:為什麼要弄這麼多有的沒的?為什麼一定要有人幫拉車門?為什麼一定要弄那麼華麗的大堂?為什麼一定要有游泳池?
我們為什麼不能學他們的管理,學他們的標準,學他們的效率,但不學他們的繁文縟節。而是一切從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出發,打造一個讓中國人住著舒服的酒店?
我把不需要的都去掉,就做好三件事:洗個好澡、睡個好覺、吃頓好早飯。這樣不行嗎?
全季CEO沈怡均告訴我,為了這個理念,他們做了無數的細節改進。
比如,早餐。
傳統國際酒店裡,很多都只有西式早餐,吐司、牛角包、黃油、果醬。
但這些“白人飯”,中國人吃著真的適應嗎?
究竟什麼是中式早餐?沈怡均說,他們發現了一個核心點:一定要有粥,熱騰騰的粥。
再辛苦的差旅,一碗熱粥下肚,都感覺被開啟了美好的一天。
再比如,豆漿。
酒店的早飯,基本都會配牛奶。但其實對很多中國人來說,他們更習慣喝豆漿。於是,華住的早餐一定要有熱豆漿。
全季早餐
還有,冰箱裡為什麼要塞滿昂貴的飲料?有些客人帶著需要冷藏的藥,甚至就想在夏天冰一瓶爽快的礦泉水。為什麼不能把冰箱空出來給他們用?
還有,國際酒店一定會標配浴缸。但中國人真的沒有使用浴缸的文化,至少我住酒店二十多年,從來沒用過裡面的浴缸。我不清楚上一個是誰在用,到底消毒乾淨了沒有。
還有,傳統酒店,都有一個“查房”環節,你退房之前,必須要等好幾分鐘,等服務員檢查房間。檢查什麼?主要就是檢查有沒有消費迷你吧裡的東西。我取消了迷你吧,不就可以取消查房,既加快了流程,又節約了人力?
所以,沈怡均說,在全季這樣的華住酒店裡,沒有浴缸、沒有迷你吧、沒有床旗,而是給住客提供恰到好處的服務。
他們還把咖啡換成了中國人更習慣的茶,把外國那種濃烈的香水,換成了他們的特製香薰“禪茶”。全季的主創設計師周光明在全新版本中直接把“茶吧”置入,取代了曾經酒店的“酒吧”,茶香在公共空間中四溢,如今,很多顧客甚至到全季店裡點名想買走禪茶香薰。
全季茶空間
聽到這裡,我竟然莫名有些感動。我自己都沒有注意到,這些年為這些我根本不用的迷你吧、浴缸、酒店大堂,多付了多少錢,但他們卻幫我想到了。
周光明在2012年接手設計全季時,季琦提出了“無主題、無設計、無驚喜”三無理念,並不是真的三無,而是聚焦到酒店的三件本質上(洗好澡、睡好覺、吃好早飯),如今全季迭代到5.0版本,早已應驗了“為中國人生活習慣打造,同時又可以吸引外國人體驗”的酒店初心。
這場浩浩蕩蕩的“雙向奔赴”,持續二十餘年。如今,以華住為代表的中國酒店集團,早已經脫離了機械的學習和模仿,而是用各種各樣的模式創新,完全佔據了中端酒店的市場份額。
先僵化,再最佳化。
甚至,從我自己的親身體感上,如今很多國際連鎖集團的服務,已經有些跟不上時代,以至有些“僵化”了。
我有一個最近的經歷,上個月,我去印尼考察,在印尼的國際酒店裡,他們給我送上了一張手寫的歡迎卡。
沒錯,不是列印的,而是手寫的,字跡清晰、墨跡可見。但看著這張卡,我的心情卻無比複雜。
我理解他們是想透過這種方式表達尊重。但每天那麼多入住客人,手寫感謝卡,這是個很大的工作量。而這種卡片,白白投入了時間精力,卻沒有為我產生任何實際的價值,甚至連情緒價值都沒有。
這兩年人們常說“內卷”,什麼叫內卷?你只想要杯咖啡提神,他卻非說你等等,我們貴賓至上,然後花半小時給你拉了一個竹林七賢的花,這就叫內卷。
任你的感謝卡再工整漂亮,但很多五星酒店,現在還是外賣不準上樓。反倒是價格更實惠的漢庭、全季們,會用機器人幫我把外賣送到門口。
讓外賣上樓,遠比一百張感謝卡更有份量。

三個迴圈:未來的中國酒店,是走向世界
酒店的本質,是“出門生意”。於是,客人來自哪裡,目的地在哪裡,服務商來自哪裡,就形成了三個迴圈。
第一個迴圈:國內迴圈。
上海人去西安旅遊,西安人去成都旅遊,成都人去上海旅遊。這就叫國內迴圈。
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有高速增長的經濟,便利的交通,高鐵高速網路遍佈全國。
光是把這個市場打磨到近乎極致,就已經造就了華住這樣躋身世界前五的酒店集團。
而華住的夥伴們還告訴我,近幾年酒店業的發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開發出了第二個迴圈:同城迴圈。
什麼叫同城迴圈?就是上海人住上海的酒店,南京人住南京的酒店。
這乍一看有點奇怪,但在某些場景下,卻是特別的順理成章。
還是舉兩個我自己的親身經歷。
去年年度演講,就在我所居住的上海。從我家打車到會場,大約40分鐘。當天打車往返,其實也來得及。
但,凡事就怕個意外啊,萬一呢?萬一路上颳了蹭了呢?難道我要鼻青臉腫地當著幾百萬觀眾的面演講嗎?肯定不行,我冒不起這個風險。
所以,提前兩天,我就住進了會場附近的酒店。不為別的,就為了好好休息,同時降低路上發生意外的風險。
還有,每年我都會回我的老家南京,看看老人,陪家人吃頓團圓飯。但如今,我回南京的時候,已經習慣性住在酒店,而不是住在家裡了。因為我有很多電話會議,在酒店方便辦公,不會打擾老人休息。
而華住的夥伴們告訴我,同城迴圈的場景遠遠不止這些。
比如,一些家庭會在週末開車帶著一家三口,到郊區找一家華住的酒店,房價不貴,還不用做早飯、不用做家務,在山清水秀的地方野營散步。
還有,很多年輕人看上了華住酒店配備的專業級商用洗烘一體洗衣機,他們會在換季時,帶上所有的換季衣物,開一間酒店鐘點房,把換季衣物整理一次性完成。
甚至一些大學生也會在週末逃離擁擠的宿舍,找一家酒店洗洗衣服、趕趕論文,過一個舒服週末。
還有,朋友間去酒店打牌、重要活動前去酒店化妝、高考前去考場附近的酒店休息…這種同城迴圈場景,真是不想不知道,一想嚇一跳。
而未來呢?幾乎所有華住的夥伴都提到,未來的中國酒店行業,一定會開發出第三個迴圈:國際迴圈。
不僅是中國人出國,住中國酒店。更是埃及人去巴黎旅遊,住進塞納河畔的全季酒店,聽著巴黎聖母院悠揚的鐘聲,享受一頓美味的早餐。
怎麼做?
華住的夥伴們,告訴了我一條明確的思路:用品牌標準,代替星級標準。
不知道你有沒有好奇過,為什麼之前評價酒店,都喜歡說“四星”“五星”,但好像近些年很少聽說了?很多酒店也都不再掛星了?
從資料上來看,星級酒店的總量已經從2016年的9861家,下降到了2024年上半年的6245家。也就是說在過去的8年時間裡,大約有3000多家酒店已經離星而去。
而華住旗下所有的酒店,包括高階線的品牌,都是沒有“掛星”的。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那一套“星級評價”標準,早就已經無法適應這個時代了。
傳統酒店的星級,是根據一套複雜的評分系統評定而來,滿分610分,330分以上為4星、420分以上為5星。
每一項打分,都有嚴苛的標準。
比如,
3星級:要有專職的行李員,不少於16個頻道的彩色電視,70%的客房要有小冰箱。
4星級:大堂要氣派豪華,有足夠的停車場,大部分房間不小於20平米,提供擦鞋服務。
5星級:房間要用高階地毯,全身鏡,有3個以上的宴會廳,中西餐廚房。
假如你說,我想住4星級酒店。但我不需要停車場、不需要宴會廳、鋪普通木地板就行、更不需要有人幫我擦鞋。我能不要這些,換一張更舒服的床嗎,然後便宜點嗎?
酒店只會說:不行哦,親。這是行業規定。你只能要麼全買,要麼去別家看看。
而華住在做的事情,就是用品牌自己的標準,代替星級標準。用顧客對“漢庭”“全季”這樣品牌的信任值,代替對“三星或四星”符號的信任值。
未來,華住的出海,有兩個大的方向。
一,是往客戶在的地方去,也就是那些中國人差旅最多的國家,比如日本和一些東南亞國家。
全季在新加坡的酒店,開業五年多了,非常火熱。
二,是往那些中端酒店還有巨大空白的地方,比如歐洲。
我對季琦說,我真的很期待,有一天我去巴黎考察時,可以住進全季酒店。他說,我也很期待。
我們一起,盼著那一天。

一套會員:Costco+Netflix+航空公司常旅客。
最後,再來聊聊“一套會員”。
會員體系,是酒店行業真正的秘訣,也是整個過程中最好玩的地方。
還是和你分享一個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故事。
我是一家國際連鎖酒店品牌的白金卡會員。拿著這張白金卡,無論何時、無論到哪個城市,只要這個城市有這家集團的酒店,只要還有房間,就能免費升級到套房,享受最好的房型,還能獲贈兩份免費早餐。
這些會員權益,讓我這樣經常出差的人深深著迷。
而為了保住會員卡的級別,每年必須住足夠多的次數。沒錯,不是看住了多少晚,而是看住了多少“次”。
於是,為了保住權益,我拼命地刷次數,就像打遊戲一樣。有一年實在要完不成了怎麼辦?那就卡系統BUG。
我找了一次去北京出差的機會,3個晚上,假如住在同一家酒店,那就只算一次。所以,我幹了一件“喪心病狂”的事,找到了這家集團旗下兩家門對門的酒店,第一天晚上住A酒店,第二天退房,拉著箱子去住B酒店,第三天再退房,帶著大包小包回到A酒店。
幸好,這麼折騰10年後,我成為了終身白金卡,再也不用拖著箱子在兩家酒店間鍛鍊身體了。
在商學院裡,這叫“遷移成本”,透過增加顧客的遷移成本,使得顧客被各種各樣的權益牢牢吸引,成為品牌堅實的資產。
毫不誇張地說,設計會員體系,就是在設計酒店集團的護城河。不是在賣單次消費,是在賣終身價值。
季琦非常自豪地告訴我,如果一定要選一個華住最大的創新,那他覺得,就是他們的會員模式。
華住會的會員模式,和所有酒店都不相同,這是一種獨創的會員模式,他稱之為:Costco+Netflix+航空公司常旅客。
最基礎的邏輯,是類似Costco、山姆的“付費會員”邏輯,華住會銀卡定價49元,金會員卡年卡219元。這筆錢可不是預存的消費金,而是單純的會員購卡費。會員卡購買後可享受相應等級折扣。
而這之上,是類似Netflix的訂閱模式,一系列額外的權益包,比如學生卡、多間夜套餐、連住優惠等,根據不同節點推出不同套餐,供會員訂閱。
銀卡、金卡會員除可購買外,也可以透過類似航司的升級體系,透過消費進行升級。還有一個最高的級別:鉑金卡。鉑金卡不能靠單獨購買獲得,只能透過消費額度累計。同時,保級也需要消費累計。
華住的會員體系,就像一個精心設計的遊戲:付費會員是入場券,訂閱服務是裝備,而鉑金卡則是玩家努力要達到的最高段位。
目前,華住會員總數已經超過2.6億,且70%以上訂單來自會員預訂。酒店行業普遍會員預訂佔比為30%-50%。
這批忠實會員,正是華住未來走向世界,去跟國際酒店集團競爭的底氣所在。

一個會員、雙向奔赴、三個迴圈。
一部中國酒店極簡史,說完了。
真是蕩氣迴腸。
工作二十多年,我住了幾千晚酒店,從來沒這麼從整體的視角,看過整個宏觀酒店業。
二十年前,我們還在模仿國際酒店的一切。而二十年後,我們已經在讓中國的服務標準,影響世界。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時代、一個了不起的故事、一群了不起的人。
在訪談的最後,季琦的一句話,讓我回味良久:
這些年,提到中國、提到出海,大家想到的總是製造業。但我希望讓所有人看到,中國的服務業,同樣在崛起。
真好。
我特別希望有一天,在埃及首都開羅,一個來自曼徹斯特的英國人,為了保住華住的會員級別,拖著行李來回刷酒店。一如二十多年前的劉潤。
這個場景,想想就很令人嚮往。
祝華住20歲生日快樂。
更祝夢想中的那一天,早日到來。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 劉潤  主筆 / 歌平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498篇原創文章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