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圖由豆包生成
馬斯克和特朗普終於徹底鬧翻了,導火索是“大而美”法案。
6月5日馬斯克就曾發帖,表示忍無可忍,猛烈抨擊該法案提高財政赤字上限,增加財政預算,會把美國搞破產,特朗普太不負責任。
特朗普則稱馬斯克反對只是因為該法案減少了對新能源和航空航天的支援、會影響他的生意。馬斯克反駁,就演算法案去掉這部分內容,他還是會強烈反對。
兩人在社交媒體上瘋狂發帖互撕了好幾天,連愛潑斯坦的舊案都翻出來了。後來馬斯克突然表示道歉,兩人火速和好。
然而,隨著“大而美”法案提交參議院投票,馬斯克再次忍無可忍,兩人又開撕。馬斯克威脅,如果該法案獲得透過,他將在第二天成立第三黨與共和黨、民主黨競爭。
最終,該法案以極其微弱的優勢在眾議院獲得透過,並於7月4日美國獨立日由總統特朗普簽署後正式生效。
馬斯克說到做到,於7月5日成立了“美國黨”。美國選舉委員會的檔案顯示,馬斯克已經正式提交了政黨註冊檔案。此前,馬斯克在X平臺上展開民意調查,詢問大家對於建立第三黨的態度。
7月4日,他再次詢問:“獨立日是詢問你們是否希望脫離兩黨政治獲得獨立的最佳時機。我們應該建立‘美國黨’嗎?”

之後馬斯克發表結果說:“你們以2比1的比例希望有一個新政黨,現在就如你們所願吧!”
馬斯克宣佈成立第三黨後,特朗普的“前師爺”、因煽動國會山暴動而獲藐視國會罪入獄四個月的班農聲稱,馬斯克不是美國人,應該被驅逐出境。特朗普表示,不排除這種可能。

道不同相為謀的後果
馬斯克與特朗普分道揚鑣,是必然的結果。兩人性格都超級強勢,如果價值觀、利益所在有一個點相似,那還可以合作,然而兩人的價值觀、利益所在都南轅北轍,合作這麼久已是奇蹟。
當初,馬斯克出了近3億美元巨資全力以赴支援一個註定會損害他的利益和價值觀的人,這種自毀式傾向讓很多人震驚。
究其原因,可能有三點。
一是兒子變性對馬斯克造成了太大的刺激,他對民主黨深惡痛絕,在這種心態下,他誤以為敵人的敵人是朋友,沒想到是更致命的敵人;
二是他碰到了特朗普這樣一個PUA高手,在過河拆橋之前,他對馬斯克百般“溫存”,甚至在白宮總統橢圓形辦公室裡幫他帶娃;
三是馬斯克過於自負,以為自己可以改變特朗普的價值觀和利益取向,這是PUA受害者共同的特點。
兩人價值觀最大的分歧在於政府開支和環境保護問題。馬斯克認為政府赤字年年增加無法持續,必須制止,不然美國政府必將破產。他痛恨政府無節制地增加預算,濫用納稅人的錢。所以他成立美國政府效率部(DEGE),大刀闊斧砍開支。
而特朗普雖然表面上也表示痛恨財政赤字,競選時更是利用這點痛批對手,但一個醉心於利用權力斂財、曾被法院判定逃稅、破產六次(包括技術性破產)、充分利用總統的IP售賣聖經、跑鞋、馬克杯和老爹衫等各種商品、妻子為競選演講還要收取鉅額出場費的人,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關心美國政府會不會破產呢?
在環境保護問題上,馬斯克認為迫在眉睫,如果不開發利用新能源,繼續燃燒石油,地球將不斷變暖,最終人類將無法生存。所以他創辦了一個太陽能公司,投資並接管了一個電動車公司。他還擔心除了氣候變暖,人類的核戰爭最終會毀滅地球,所以致力於在火星上建立基地,以便延續人類這個物種。
然而,特朗普正相反,他在第一任期就讓美國退出了《巴黎氣候協定》,2021年1月20日,拜登上任首日連籤17項行政令讓美國重回《巴黎氣候協定》和世界衛生組織。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上任首日又讓美國退群。他甚至堅信,全球氣候根本沒有變暖,極端天氣現象也沒有增加,這是陰謀論。
近年來全球火災、洪水發生頻率越來越高,越來越嚴重,包括美國。這也沒能讓特朗普反思警醒。近期德克薩斯州山洪暴發,當記者問是否有必要把被他開除的氣象學家重新召回時,特朗普回答:“完全沒有必要,洪水發生很突然,沒有人能預料到,我們沒必要為了幾秒鐘的事養一堆沒用的科學家。”

特朗普還第一時間把鍋甩給拜登。白宮發言人則更離譜,直接把鍋甩給上帝,她面帶微笑說:“洪水警報夜裡響起,人們都在睡覺,因為洪水來襲時正是凌晨。也就是說,洪水來時,人們都在睡覺。這是天災(act of god,上帝的作為),不是政府的錯。”
反觀拜登政府,非常尊重科學家,重視環保問題。拜登任內透過的《通脹削減法案》是太陽能、風能與電池產業爆發式增長的強勁助推器。美國能源資訊署資料顯示,2024年,這些新能源產業佔據美國新增電力裝機容量的九成以上,美國新能源產業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之景。
拜登儘管對馬斯克並無好感,被馬斯克罵成“人形絲襪傀儡”,但這並沒有改變他對新能源汽車的支援。
然而,“大而美”法案規定,自今年9月30日起,全面取消消費者購買或租賃新電動汽車可享受的7500美元聯邦稅收抵免,以及購買二手電動汽車的4000美元補貼。對於累計銷售超過20萬輛符合條件電動汽車的車企,補貼更是將在2025年底提前終止。

“大而美”法案的透過,終於捶醒了馬斯克,道不同不相為謀。

第三黨能成功嗎?
在商場上,每當馬斯克有個需求,不能被現有組織、安排滿足時,他就會自己入場,奮發圖強。當年他想發射火箭,當時俄羅斯發射火箭的能力最強,美國的宇航員也都是俄羅斯的宇宙飛船送往國際太空站的。
馬斯克造訪俄羅斯好幾趟,結果被嘲笑、奚落,他非常氣憤,開始琢磨發射火箭到底有多難,結果發現其實並不難,於是創辦了SpaceX公司。
特斯拉電動汽車公司,馬斯克並不是其創辦人,只是投資人,但是當創始人領導的管理團隊無法使得特斯拉量產,實現馬斯克普及電動車的夢想時,他追加了對特斯拉的投資,親自擔任董事長,管理該公司。
在政壇,馬斯克可能想複製他在商場的成功。當民主黨、共和黨都不能滿足他的需求時,他成立了第三黨。
然而,自19世紀60年代以來,民主黨與共和黨壟斷了美國政壇,控制了總統、國會與其他絕大多數民選職位。這種雙寡頭壟斷的格局很難被新進入者打破。
好比可樂市場由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兩大寡頭壟斷,這麼多年,沒有第三個品牌能打破這雙寡頭格局。
借用巴菲特的表述,這兩個公司的“護城河”很深。它們的護城河主要由兩方面組成。
一是鉅額廣告支出。廣告費用是所謂的沉沒成本,如果無效就打了水漂,完全無法收回,所以風險很大。很難想象會有人願意投資十幾億甚至幾十億美金做廣告推出第三個品牌與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競爭,風險太大。
二是分銷渠道。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兩巨頭在全球設有廣泛深入的分銷網路,第三個品牌要複製同樣的分銷渠道,需要花費的時間和資金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黨面臨同樣的“護城河”——
一是民主黨與共和黨已經將競選成本抬得非常高,沒有足夠的資金,一個新黨派根本不可能獲得足夠的曝光率、知名度與支援率參與競爭;
二是美國的選舉制度是“簡單多數當選制”,單一選區贏者通吃,比如在加州贏得多數選票的候選人就贏得該州所有的54張選舉人票,在阿拉斯加州贏得多數選票的候選人就贏得該州所有的3張選舉人票,而不是按比例分享選舉人票。所以,除非一個新黨的候選人贏得某個選區的多數選票,不然連一張選舉人票他/她都贏不了。而一個新黨要贏得一個選區的多數選票,難度是極其高的。
所以在贏者通吃的規則下,選民一般不會把選票投給新黨,因為他們知道新黨幾乎不可能獲得多數選票,投給新黨的選票就等於浪費了,而且可能分散對民主黨或共和黨的選票,結果適得其反。
三是各州對政黨入選選票的規定不一、手續複雜,令第三黨耗費大量資源。總統辯論由兩黨控制的委員會把持,其設定的民調門檻往往將第三黨排除在外。
基於以上原因,美國曆史上的第三黨都未能打破兩黨制的格局。歷史上第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第三黨是19世紀20年代的反共濟會黨。

反共濟會運動不僅僅針對共濟會,而且最終演變為也針對其他秘密社團和外國人。1831年,該黨成為第一個舉行總統候選人提名大會的政黨。該黨後來被吸納入輝格黨。
19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自由黨與自由土地黨聚焦於當時美國社會最尖銳的問題:奴隸制。
在1892年總統選舉中,由美國中下層勞動人民和農民組成的人民黨贏得5個州的選舉人票。該黨在1896年大選期間被民主黨吞併。
1912年,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因不滿共和黨的保守轉向,自立門戶建立進步黨,贏得27%的選票和88張選舉人票,這至今仍是美國第三黨在總統選舉中最成功的戰績。競選失敗後,西奧多·羅斯福宣佈退出政壇。1916年進步黨也解散了。
1968年,種族隔離主義者、亞拉巴馬州州長喬治·華萊士領導的美國獨立黨在南方5個州獲勝,獲得46張選舉票。華萊士並非真想贏得大選,而是希望透過第三方攪局,使得無人能夠贏得過半數的選舉人票,從而將選舉拖入到由眾議院來決定的“臨時選舉”中。
在“臨時選舉”中,支援種族隔離的南方政客就可以形成“關鍵少數”,從而迫使想要贏得總統大選的人對他們讓步。然而,沒有想到尼克松在1968年大選中直接贏得了過半選舉人票,“臨時選舉”並未發生,華萊士的計謀落空。
華萊士意識到,第三黨路線無法成功,迴歸了民主黨。美國獨立黨變更為“美國黨”(和馬斯克取的名字一樣),在失去靈魂人物後,名義上存在了好多年,但其實沒有任何影響力了。
實際上,特朗普也曾在2000年嘗試過透過第三黨競選總統,但也以失敗告終。2016年特朗普以共和黨候選人的身份參加總統競選,其實他的主張和2000年沒有太大區別,但是有了共和黨的加持,他順利當選。
他深知“背靠大樹好乘涼”的道理,所以即便是2021年國會山暴亂後,共和黨建制派猛烈攻擊他,他也從沒有脫離共和黨。當然,如今,他已經完全掌控了共和黨,把它變成了自己“MAGA黨”的宿主,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總之,第三黨要打破兩黨制的格局幾乎是不可能的,就像第三個可樂品牌要打破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雙寡頭壟斷一樣。歷史也多次證明了這一點。不過,這並不是說,第三黨就沒有其作用和意義。
在美國政壇,第三黨始終扮演著“叛軍”的角色。它們是新思想的先鋒,為不滿者發聲,挑戰政治常態。雖然它們往往曇花一現,但不時撼動美國政治根基,引發廣泛關注,推動主流黨派調整議程。
比如此前講到的成立於1912年的美國進步黨,提出了在當時具有激進色彩的改革政策,例如允許婦女參加投票、限制工商業對競選活動的捐款額、禁止僱傭童工、保證最低工資額和保護自然資源等。
進步黨主張推行的進步主義改革又被稱作“公麋黨運動”。共和黨內的分裂,促使民主黨候選人威爾遜最終當選總統。但威爾遜在執政期間,大量吸收了進步黨的主張,推動了美國現代化轉型。

馬斯克的策略
對於美國第三黨的命運,博學的馬斯克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他聲稱自己定的初步目標沒有太高,並不想一步到位取代現有政黨,而是要聚焦於兩三個參議員席位選區和十個左右的眾議院選區,做能夠決定政策的“關鍵少數”。
馬斯克引用了古希臘留克特拉戰役(Battle of Leuctra,公元前371年)作為戰略隱喻。留克特拉戰役是古希臘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底比斯將領伊巴密濃達(Epaminondas)透過斜線戰術,以及集中兵力攻擊敵軍右翼等創新戰略,擊敗了當時被認為不可戰勝的斯巴達軍隊,終結了斯巴達的霸權,標誌著底比斯的崛起。
馬斯克明確表示,美國黨將採用類似伊巴密濃達在留克特拉戰役中的策略,即“在戰場上的一個精確位置,投入極其集中的力量”。他計劃透過聚焦關鍵議題或選區,集中資源和影響力,成為左右全域性的“關鍵少數”,而非全面對抗兩黨制。
這種“集中火力攻克一個城牆口”的策略在商場上已被證明行之有效,馬斯克在商業領域正是透過精準定位和突破性創新實現自己的目標。
希望馬斯克能夠在政壇取得與在商場同樣的成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 · END · ——
No.6448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悟00000空
作者:曾在復旦學習、任教9年;曾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供職20年。微信個人公眾號:無語2022,微信影片號:無語20220425。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