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2694字,圖片5張,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
當地時間7月5日,美國企業家埃隆·馬斯克在社交媒體平臺X上發文稱,“美國黨”於當日成立,以還給人民自由。
這一槍直接對準了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壟斷百年的政治格局。

就在前一天,特朗普剛簽署了爭議巨大的“大而美”法案,而馬斯克曾放話:“法案透過,第二天我就建黨!”,他說到做到。
馬斯克為啥要成立“美國黨”?
可以說,特朗普力推的“大而美”法案就是馬斯克建美國黨的導火索。這份法案直接捅了馬斯克的命門,取消每輛電動車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讓特斯拉一年少賺12億美元補貼。
法案還猛加傳統能源補貼,被馬斯克罵成“瘋狂支出”和“戰略破產”。
法案透過前,他在“X”上連發8條帖文炮轟,甚至公開呼籲彈劾自己曾資助2.9億美元的特朗普。

從政治理念上看,馬斯克支援全球化、反對關稅戰,和美國政壇興起的“新孤立主義”背道而馳。
他覺得美國再工業化應該培育新產業,這和傳統政黨的思路不一樣。
更為深層的原因則可能是美國的選民厭倦兩黨政治極化嚴重,中間派選民的訴求老是被忽視,馬斯克就想打著代表中間派利益的旗號,獲得這部分選民支援。
美國社會對傳統兩黨——民主黨的“大政府傾向”與共和黨建制派的“脫離群眾”——積累了深重的疲憊與憤怒。
馬斯克精準地捕捉到這股暗流。
現在,“美國黨”以“還給人民自由”為旗幟,其潛臺詞直指兩黨都被特權階層綁架,而他將代表被遺忘的“沉默大多數”。這面大旗,極具蠱惑力。
6月5日,馬斯克就發起第一次投票:“要不要建個代表80%中間選民的新黨?”
560萬人參與,80.4%投贊成票。7月4日“大而美”法案簽署當天,他再發起投票,124.9萬人參與,65.4%支援建黨。
兩次投票,684萬美網民用腳投票,成了“美國黨”的起跑燃料。

“用10個席位撬動華盛頓”的瘋狂計劃?
馬斯克可不是空喊口號,也不是臨時起意。
他盤算著在參議院搶下2-3席,眾議院拿下8-10席。要知道現在共和、民主兩黨在眾議院只差6席!
這意味著只要“美國黨”能拿下關鍵席位,就能讓那些爭議法案當場翻車。
“這就像用特斯拉顛覆汽車業,”政治分析師傑森·羅伊說,“他不需要多數席位,只要成為關鍵少數派,就能讓兩黨像討好國王一樣討好他。”
馬斯克的戰術極其精準:不搞全國鋪開,他算透了美國“贏者通吃”的規則,2024年眾議院共和黨僅比民主黨多4席,參議院兩黨51:49。
只要在佛羅里達、得克薩斯這類搖擺州拿下關鍵幾票,他就能卡住法案咽喉。
比如“大而美”法案若多4張反對票就會流產,屆時兩黨都得求他點頭。
“美國黨”的目標選民畫像很清晰:對兩黨互撕厭煩的中間派、痴迷科技的Z世代年輕人、活躍在X平臺的網紅大V、矽谷自由派工程師。
政黨綱領也直白:財政上摳門(反對亂髮補貼),科技上撒錢(猛投AI、太空、腦機介面),外加“最大程度言論自由”,基本照搬他管理X平臺的邏輯。

馬斯克成立“美國黨”容易嗎?
美國從19世紀中葉就形成了兩黨輪流坐莊,這麼多年來,第三黨就沒成功問鼎過白宮。
“美國黨”沒成熟的政治網路,想馬上出頭很難。並且,美國憲法規定總統得是“自然出生公民”,馬斯克出生在南非,當不了總統,只能靠代理人,這也增加了政治運作的難度。
再加上民主黨和共和黨跟各種利益集團深度繫結,把控著選舉規則,對第三黨那是各種排斥。
美國50個州對第三黨選票准入規則苛刻:德州需8.3萬選民聯署,加州要收集7萬簽名,耗時燒錢。
更致命的是“贏者通吃”制度,1992年富豪佩羅拿下19%普選票,結果選舉人票掛零。
共和黨策略師已警告:馬斯克建黨只會分流共和黨票倉,最後白送民主黨贏更多席位。
所以,兩黨的反撲明槍暗箭齊發。
共和黨籌款人萊文放話:“除非策反黨內大佬,否則他一事無成!”
民主黨則準備給他貼“富豪黨”標籤,刺激民粹抵制。馬斯克的特斯拉已因他涉足政治遭殃:歐洲銷量暴跌70%,SpaceX的NASA合同被特朗普威脅取消。
而馬斯克自己的政治信譽也岌岌可危。
去年砸錢捧特朗普上位,今年罵特朗普“背叛”,共和黨內部視他為“叛徒”,民主黨敵視他壟斷科技業。
連支持者都質疑:一個南非出生的首富,憑什麼代表“美國人民”?
法律程式上,“美國黨”仍是個問號。
成立合法政黨需召開黨代會、選舉臨時官員、註冊政黨名稱,但馬斯克僅靠一條推文宣告建黨,具體合規性未知。
共和黨全國委員會前顧問直言:“這更像行為藝術,除非他明天開始僱10萬人掃街拉票。”
美國曆史上,第三黨往往是曇花一現,難逃“邊緣化”命運。即使如此,馬斯克的資源仍讓兩黨不敢輕敵。
馬斯克絕非普通挑戰者,他手握萬億商業帝國、操控全球頂級社交平臺、更具備打破常規的瘋狂執行力。
他控制的X平臺月活使用者1.3億,相當於全美1/3人口。

個人淨資產超3500億美元,抵得上2020年兩黨競選總支出的25倍。
當被問到“錢從哪來”,馬斯克只回了一句話:“我自掏腰包。”
“美國黨”的誕生有何現實意義?
其一,或是對特朗普政府的“正面宣戰”。
馬斯克以無與倫比的輿論影響力和可能投入的天量資源,將矛頭直指自己曾經的盟友——現任總統特朗普。
“大而美”法案由特朗普親手簽署生效,而馬斯克成立新黨的宣言,無異於是對白宮決策的公開反叛。
那些對增稅法案不滿的保守派選民、對共和黨妥協姿態失望的民粹支持者,以及搖擺的中間派,都可能被馬斯克“反建制”的旗幟分流。
特朗普的執政聯盟,正面臨內部撕裂的致命威脅。
其二,或是兩黨建制派的共同危機。
無論是民主黨,還是被特朗普重塑後的共和黨當權派,“美國黨”的出現都意味著傳統權力結構的崩裂。
它可能同時吸納兩黨中的反叛者——厭倦黨派惡鬥的年輕選民、質疑經濟政策的科技精英、呼籲財政保守的草根群體。
在選民基礎本就極化的2025年,這一新勢力的崛起,讓明年中期選舉的走向更加詭譎難測。
馬斯克能否用“科技+流量”的組合拳,真正撼動兩黨鐵桶般的選舉機器?
“美國黨”會成為攪動死水的鯰魚,還是又一閃而逝的流星?
有一點毋庸置疑:當世界首富不再滿足於商業版圖的擴張,而是將目光投向最高政治權力,決心單挑整個兩黨建制派時,美國乃至全球的政治規則,都面臨被重新書寫的可能。
“美國黨”的成立,不是一個句號,而是一個巨大的問號,一個狂野的驚歎號!它標誌著美國政治正式進入了一個充滿未知、高風險與顛覆可能的“馬斯克時代”。矽谷的程式碼,已經開始嘗試編譯華盛頓的權力方程式。
當金錢、科技、流量與顛覆傳統的野心在美國權力場激烈碰撞,誰將成為最後的贏家?
或許,真正的答案,早已藏在每一個對現狀不滿的美國選民心中——他們手中的選票,終將決定馬斯克這場豪賭,是封神,還是成塵。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 揭 秘| 探 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