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
上方藍字
關注我們
馬斯克週六在X上發貼宣佈: “美國黨”當天成立,為的是把自由還給人民。這是美國政壇的大事,“美國黨”能否對美國的兩黨制形成格局性衝擊不好說,但馬斯克和“美國黨”有可能成為一個關鍵的攪局者。馬斯克的真正目標是形成關鍵少數,使得民主共和兩黨要想推行重大政策,都得爭取“美國黨”的支援,接受制衡。有網友問馬斯克,新政黨是否會參加2026年中期選舉或2028年的總統選舉,馬斯克回覆稱:“明年”。
近段時間,馬斯克與特朗普就“大而美”法案嚴重衝突。馬斯克6月30日表示,如果法案透過,第二天就會成立“美國黨”。現在他做出兌現威脅,建立“代表80%中間選民的新政黨”,儘管一些分析認為美國的中間選民根本沒有80%那麼多。
馬斯克尚未提供任何關於“美國黨”成立的細節。他在週五表示,“執行這一目標(成立“美國黨”)的一個方法是,將重點放在2到3個參議院席位和8到10個眾議院選區。考慮到立法差距非常小,這足以對有爭議的法律起到決定性作用,確保它們真正符合人民的意願。”
美西方輿論普遍不太看好馬斯克成立“美國黨”的前景,原因是美國現在就並非只有民主共和兩黨,馬斯克成立“美國黨”,不過是又增加了一個黨。西方媒體大多將馬斯克描述成一個好做衝動決定的億萬富翁,並且認為他有可能對美國的政治歷史並不熟悉。路透社週六評論說,儘管馬斯克財力雄厚,但打破共和黨和民主黨的雙頭壟斷仍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因為這種壟斷已經主宰了美國政治生活超過 160 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表示,成立一個新政黨,馬斯克將需要應對錯綜複雜的州法律、耗時的參選規則以及激烈的訴訟。

《華盛頓郵報》則總結了馬斯克成立“美國黨”可能會遇到的六大挑戰:
一是制度障礙和投票規則。美國實行贏者通吃的選舉制度,對第三黨並不歡迎。喬治城大學政治學教授漢斯·諾埃爾表示,美國沒有“對第三黨取得巨大成功持開放態度的機制”。
除了贏者通吃制度之外,如果馬斯克想要支援不同州的聯邦候選人,或者最終確立第三黨總統候選人,他的新黨將必須遵守不同的選票要求。各州和聯邦選舉委員會對新政黨的註冊都有各自的規則和要求,各州也有自己的規則,通常包括居住要求和選民請願簽名。
這些要求讓許多第三黨候選人受阻。在2024年總統大選期間,包括自由黨候選人蔡斯·奧利弗、綠黨候選人吉爾·斯坦、康奈爾·韋斯特和小羅伯特·F·肯尼迪在內的知名第三黨候選人均未出現在全部50個州的選票上。

▲在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佔據絕大多數選票,很難有第三個政黨打破這種現狀(圖源:外媒)
二是歷史阻力和近期挑戰。美國民主共和兩黨之外的政黨早已存在,但近年來這些政黨在美國的吸引力卻有限。上一次非共和或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贏得選舉人票是在1968 年,當時五個南方州支援美國獨立黨候選人喬治華萊士。億萬富翁羅斯·佩羅在1992年大選中獲得了約19%的普選票,卻沒有獲得任何選舉人團選票。“佩羅的表現非常出色……但他在任何一個州都沒有獲得第一名,而選舉人團的運作方式意味著他一無所獲,”諾埃爾說。
三是範圍和策略。馬斯克將自己的戰略比作希臘將軍伊巴密農達對抗斯巴達人的戰術:“在戰場上的精確位置上高度集中兵力。”馬斯克此前曾考慮透過關注少數幾個關鍵的參議院和眾議院競選來影響國會的組成,但他並未透露具體目標。
杜克大學桑福德公共政策學院教授、曾擔任民主黨顧問的麥克·麥考克爾認為,馬斯克成立的新黨不會獲勝,但可能會充當“攪局者和混淆者”,破壞共和黨競選公職的程序,並在北卡羅來納州等搖擺州獲得足夠的選票來改變局面。麥考克爾表示,馬斯克的提名人可能會影響中期選舉,屆時“支援‘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選民可能會大幅減少”。

▲近段時間,馬斯克與特朗普就“大而美”法案嚴重衝突
四是他的潛在受眾之間存在分歧。諾埃爾認為,馬斯克所追求的 80% 的“中間派”並不一定具有足夠的凝聚力來組建一個政黨,因為民眾對現有政黨有感情,對馬斯克成立的新政黨會有顧慮,加上馬斯克究竟追求的是什麼目標,以及他口中的80%都沒有明確定義。
五是如何贏得政治盟友。在退出聯邦政府,以及隨後與特朗普和國會共和黨人爆發衝突後,馬斯克在共和黨內的影響力似乎正在減弱。特朗普的盟友詹姆斯·菲什巴克表示,他正在建立一個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以削弱馬斯克的政治努力。
諾埃爾表示,一個新政黨需要異常忠誠的選民,即使早期失利,他們也要充滿活力地在選舉中奮戰。“這可不是花錢就能買到的,”諾埃爾說。
六是耐心。華郵設問:這位經常打破常規、在所涉領域都雄心勃勃的世界首富,會容忍候選人經歷層層選票稽核,最終卻可能落敗嗎?諾埃爾和麥考克爾表示,他可能必須先適應黨內失利,才能在政治上取得成功。

今年早些時候,馬斯克親眼目睹了金錢在政治中的侷限性,當時他的團隊支援威斯康星州最高法院競選中的一位保守派候選人。這場競選耗資超過1億美元,成為美國曆史上耗資最高的司法競選。儘管馬斯克揮金如土,並誇張地聲稱這場競選可能影響特朗普的議程,從而影響西方文明的程序,但最終還是自由派候選人贏得了勝利。
麥考克爾表示,他不敢相信馬斯克會“用他的餘生去嘗試建立一個新的政黨”。他說:“我認為這都是因為他與特朗普之間的不和,以及他試圖抹去特朗普的政治遺產。”
上述分析不能不說都有一定道理。關鍵的問題是,馬斯克的興趣究竟是科學、商業還是政治呢?美國的政治絕非理想主義者的天堂,它充滿了骯髒的傾軋和交易,與商場有不同邏輯,與科學追求更是南轅北轍。馬斯克已經投身科研和商業,如果再深度置身於美國政治,可能搞得自己人一面,妖一面,鬼一面。他究竟是認真的,還是在賭氣,或者把自己標新立異的領域再做一次大膽的拓展?也許他自己都還沒有搞明白。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他如果想帶著“美國黨”一直往前走,他就像各種分析所說的,需要真正迎接很快就將打過來的各種驚濤駭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