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字技術到新質生產力:創新突破、資料驅動、轉型升級三大路徑

來源: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
物聯網智庫 整理
在“2025中國信通院深度觀察報告會”上,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所長辛勇飛發表了主題為《關於數字技術創新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思考認識》的演講。
以下內容根據演講原文整理:

總體認識:數字技術創新突破為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

數字技術透過蓄能新質生產力的三大動力,賦能新質生產力的三大要素,使能創新正規化,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增進質量效能,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強大驅動。
蓄能新質生產力三大動力:
  • 數字技術不斷形成重大突破,並驅動其它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創新湧現
  • 資料拓展傳統資源要素約束條件下的產出極限,並協同勞動力、資本等要素配置,全面提升生產要素配置效率
  • 數字化轉型實現對傳統產業的全方位全鏈條改造,促進新產業、新模式新形態不斷形成,引領產業體系最佳化升級
賦能新質生產力三大要素:
  • 數字技術賦予勞動者數字技能,深刻改變工作模式,並催生就業新崗位新形態
  • 數字技術推動勞動資料從實體形態向實數互促形態延伸,引入數字化新生產工具,並拓展傳統生產工具的作用範圍
  • 數字技術推動勞動物件由傳統的原材料、零部件等實體性物件,向實數融合物件擴充套件,擴大了勞動價值創造的空間範圍和時間尺度

數字技術創新為新質生產力提供內生動力

近年來,以5G、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發展迅猛,加速滲透各行各業,不僅深刻改變了傳統的製造與商業模式,更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構築了強勁內生動能。

從投入端看

,實體經濟中數字技術投入佔比穩步增長。2023年,我國國民經濟各行業對數字技術的中間使用比重達7.05%,同比提升0.27個百分點,與2013年相比提升1.04個百分點。
從產出端看,數字技術成為促進實體經濟增長的重要動能。2023年,數字技術投入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帶動我國經濟增長12.9%,同比提升2.6個百分點。在所有創新要素中遠高於數字勞動和數字政策的貢獻。

資料要素創新性配置為新質生產力奠定物質基礎

土地、資本、勞動、技術、資料等生產要素最佳化組合,提升配置效率、規模效率及創新效率,拓展生產可能性邊界,賦能新質生產力。
如圖為要素最佳化組合帶來生產可能性曲線的變化。
  • 配置效率:土地、資本、勞動、技術、資料等生產要素最佳化組合,提高生產要素利用效率,如資本要素推動勞動力流向更高效的行業。
  • 規模效率:不同要素賦能生產、製造,孕育新產品、新服務、新產業、新模式,如資料要素推動M2C轉向C2M模式,擴大產品生產規模。
  • 技術效率:資本、人力、資料等要素融合,增強創新研發能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如資料推動人工智慧不斷迭代、實現技術突破。
資料正推動我國產業由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值狀態逐步向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狀態演變,助力創造新產業新模式,開闢經濟增長的新空間。

產業數字化轉型: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

產業數字化轉型分別從供給側和需求側發力,為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夯實重要載體。
從供給側看,實數融合推進,各行業數字化水平不斷提高,融合結構持續最佳化,有力支撐轉型升級。2023年,高度數字化產業增加值佔比為23.31%,較2012年提升6.56%,中低與低度數字化產業增加值佔比則下降了10.01%。
從需求側看,需求總量擴張、結構最佳化倒逼產業轉型升級,主要體現為數字投資增長和數字消費擴張。2019-2023年,我國數字投資平均利率彈性為-0.3,遠低於傳統投資利率彈性,表明利率下降時,傳統投資增長乏力,而數字投資將保持較快增長,支撐投資總額穩定擴張;數字消費平均收入彈性為1.7,遠高於線下消費水平,表明當居民消費收入增加時,將帶動數字消費實現更大幅度增長,促進居民消費結構升級。

數字化創新正規化變革為新質生產力打造核心要素

數字化創新正規化變革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
1. 線性創新轉向網路化創新
數字技術推動創新合作的邊際成本不斷下降,創新活動打破產業邊界和時空限制,創新正規化呈現多元化、網路化和強互動的特徵。工程平臺、開源資料庫、算力服務等技術底座不斷夯實,賦能創新反饋機制,各環節各主體有效溝通協同創新。
2. 封閉式創新轉向開放式創新
海量個體將分散式的價值創造活動聚集到網路空間,大量的開放式創新平臺、開源社群、開放實驗室衍生而出。
3. 人腦智慧創新轉向人機協同智慧創新
“大資料+大計算+大模型”的AI4S新正規化有助於加快科學發現速度、推動多領域應用實踐提高科學研究的速度和準確性,擴大科學研究領域和學科方法。
從企業巨頭的成長和資本市場的表現看,數字技術創新成果價值實現的速率和頻次也是前所未有的。

數字技術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貢獻不斷提升

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是扣除勞動、資本、土地等要素增長貢獻後的“餘值”,而數字技術全要素生產率則是進一步分解全要素生產率後,由數字化投入帶來的增長貢獻。
數字技術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貢獻不斷提升,有力支撐我國經濟發展效率改善。2019-2023年,我國進入創新主導發展的新階段,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整體貢獻達到43.2%,其中,數字技術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整體貢獻達到22.5%,數字化引領創新發展能力持續釋放。
在工業領域,數字資本有力支撐工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其提升作用直接且效果明顯。從2004年至2023年,數字資本推動工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約1.5倍。
數字技術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重塑生產力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外在形態。從數字技術突破到資料要素配置,從產業數字化轉型到創新正規化變革,新質生產力正在多維度、全方位地孕育而生。
展望未來,數字技術創新必將進一步激發資料要素潛能,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更多新產業新模式,驅動全要素生產率持續提升,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