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首席品牌評論來源:首席品牌評論
全文2381字,預計閱讀需5分鐘。
2025年春節,在華北某縣城的十字路口,七旬老人張建國望著嶄新的交通指示牌怔怔出神。自己曾經在這個小縣城穿梭自如的"老頭樂"已經被鎖在車庫裡,取而代之的是兒子新買的五菱宏光MINI EV。
這個場景正在中國2800多個縣城重複上演。
“老頭樂”,這一曾經幾乎霸佔了中國縣城的低速電動車,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退出歷史舞臺。
1
灰色地帶的奇葩產物
"見著交警隊的人都繞著走!"
在縣城駕駛“老頭樂”,這是必不可缺的生存智慧。
過去的幾年裡,王建國每天駕駛著自己紅色的"老年代步車"接送孫子。這輛花費1.8萬元購置的無牌電動車,在縣城被戲稱為“老頭樂”,是眾多像王建國一樣的中老年人對抗城鄉公交系統不完善的重要工具。這種由鐵皮、鉛酸電池和簡易電機拼裝而成的產物,構成了中國城鎮化程序中獨特的交通圖景。
在中國城鎮化高速推進的十年間,"老頭樂"完美嵌入了中國縣域社會的特殊生態。這些沒有國家強制標準、缺乏安全認證的電動車,以驚人的繁殖力滲透到縣城的毛細血管中。
工信部2022年統計資料顯示,全國合法登記的低速電動車保有量已突破600萬輛,而未納入監管的"黑戶"車輛更達千萬之巨。這片灰色地帶孕育出的百億市場,形成中國縣城獨特的"銀髮交通生態圈"。
“老頭樂”瘋狂爆發的背後,是山東雷丁、河南御捷、河北麗馳等企業構建的地下王國,他們用野蠻生長的方式填補了市場空白。
在有些“老頭樂”的生產車間裡,工人們像拼積木般組裝車輛,沒有碰撞測試,沒有三電質保,有的只是對市場需求最原始的響應。
“老頭樂”這個奇葩物種野蠻生長背後,離不開基層治理的彈性空間。
過去多年來,縣域管理者在"民生便利"與"交通秩序"之間維持著微妙平衡:交警對無牌車輛視而不見,市場監管部門默許作坊式生產,地方政府將之視為銀髮經濟的增長點。
這種治理策略本質上是壓力型體制下的權宜之計,用政策模糊性換取社會治理的暫時穩定。
除此之外,技術代差為這種灰色生存提供了現實基礎。當一線城市開始佈局智慧交通時,縣城仍停留在人力管理階段。
河北某縣交警大隊僅有3臺執法記錄儀,面對潮水般的"老頭樂"只能選擇性執法。這種技術鴻溝使得監管始終處於有心無力的狀態,為低速電動車提供了生存縫隙。
2
政策利劍斬斷根基
縣城“老頭樂”的潰敗,轉折點發生在2021年。
"老頭樂"產業長期遊走於政策灰色地帶,未納入機動車管理體系的屬性使其規避了安全技術標準、牌照管理和保險制度,造就了萬億規模的"法外市場"。但2021年工信部《純電動乘用車技術條件》的出臺徹底改寫了遊戲規則,將低速電動車納入機動車管理範疇,要求必須滿足碰撞安全、電池防護等強制性標準。
政策利劍斬斷了"老頭樂"的生存根基。
山東某低速電動車製造重鎮調查顯示,當地300餘家作坊式工廠中,僅有2%具備升級改造能力。生產資質、技術研發、質量體系的重重門檻,將90%以上企業擋在合規化大門之外。這不僅是簡單的監管加強,更是國家治理能力向縣域的實質性延伸。
技術治理的滲透遠比想象中迅猛。某中部縣城引入的智慧交通系統,能自動識別未登記電動車並推送處罰資訊。北斗定位裝置的普及,讓曾經遊走於監管盲區的"老頭樂"無處遁形。這種數字化治理不再依賴人海戰術,而是透過技術手段實現治理密度的指數級提升。
2023年1月,公安部等五部門聯合釋出的《關於加強低速電動車管理的通知》,檔案明確要求2024年底前淘汰違規低速電動車,這成為壓垮“老頭樂”市場的最後一根稻草。
資本市場已提前嗅到血腥味。曾經風光一時的雷丁汽車,在2023年第三季度財報中披露虧損同比擴大370%,股價跌至歷史最低點。
縣域商業生態正在經歷劇烈洗牌。山東某"老頭樂"生產基地,三年間企業數量從287家銳減至23家。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五菱、奇瑞等車企的縣域渠道擴張速度超過30%。
這種產業更迭背後,是規模經濟對作坊生產的碾壓,更是標準化生產對非標製造的降維打擊。
行業洗牌帶來的不僅是產能出清,更是整個產業邏輯的重構。清華大學汽車研究所的報告指出,未來三年將有70%的低速電動車企轉型或退出。
3
新能源車企“降維打擊”
“老頭樂”走向消亡,一方面原因是來自政策治理,另一方面原因則來自新能源車企的“降維打擊”。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迎來歷史性拐點:五菱宏光MINI EV年銷量突破50萬輛,長安Lumin、奇瑞QQ冰淇淋等微型電動車持續熱銷。
新能源車企的入局帶來了顛覆性的技術代差。五菱宏光MINIEV以3萬元級價格提供全封閉車身結構、智慧電池管理系統、ABS防抱死系統,其成本控制能力源自規模化生產、模組化平臺和供應鏈整合優勢。反觀"老頭樂",簡陋的鉛酸電池、無安全防護的車身結構、作坊式的生產工藝,在正規軍的技術體系面前毫無招架之力。
更具戰略意義的是智慧化的降維打擊。比亞迪海鷗搭載的DiLink智慧網聯絡統、長安Lumin配備的倒車影像,這些智慧配置重構了微型電動車的價值標準。當消費者開始用智慧汽車的標準審視產品時,"老頭樂"的功能性價值瞬間瓦解。
在這場看似尋常的市場現象背後,一場深刻的產業革命正在上演——曾經盤踞下沉市場多年的低速電動車"老頭樂",正在新能源車企的降維打擊下加速消亡。
資料顯示,2020年全國低速電動車保有量超過1000萬輛,而到2023年末已銳減至不足300萬輛。
新能源車企的降維打擊“老頭樂”,揭示出產業升級的三重邏輯:政策規範劃定競爭底線,技術創新構建護城河,消費升級重塑價值標準。當這三個維度形成合力,任何固守低端生態的產業形態都難逃被淘汰的命運。
"老頭樂"的消亡史,本質是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微觀映象。從拼裝仿製到正向研發,從價格競爭到價值創造,從低端代工到品牌出海,這場新舊勢力的更替印證了產業發展的鐵律:沒有永恆的商業模式,只有持續的創新進化。
今年春節,家鄉的街頭巷尾,你還能看到“老頭樂”嗎?
加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