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圖片▲立即瞭解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對如今工業界而言,舊秩序正在關稅陰影下遭受衝擊,但新秩序正在醞釀激盪,只是當一部分人沉迷於清算過去時,更多人則渴望未來。
一個多月前,我們曾報道了第77屆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並認為這是政治火藥味兒最濃的一屆漢諾威了,但我們同樣欣慰地看到,不管是歐洲人、加拿大人還是中國人,都想來展會上尋求合作和破解關稅問題之策,因為這裡,依然力圖用技術對話超越政治壁壘。
早在17世紀,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便說:“中國人應當與歐洲人交換禮物,互相取長補短,用一盞明燈點燃另一盞明燈。”
他說:我們的相遇和交流意義重大,它會孕育千萬美好成果、千萬發明創造。
5月14日—5月15日,吳老師將帶領企業家走進西門子位於成都的“雙料”燈塔工廠,與西門子全球執行副總裁、西門子中國董事長肖松博士等嘉賓進行一場深度對話。
所謂雙料,是指成都數字化工廠不僅是入選世界經濟論壇第一批燈塔工廠,隨後又獲得了“可持續燈塔工廠”稱號。
中德製造智慧與產業經驗的碰撞雖不是新鮮事,但在當下卻有著非凡的意義。
有興趣的話,可以點選按鈕,加入這場“與未來的對話”。
點選按鈕▼立即報名

從漢諾威到成都
自1947年開始,每年4月,漢諾威便是“製造業宇宙”裡最大的盛典,是世界工業發展的“晴雨表”。
在最新一屆漢諾威博覽會上,全球最負盛名的工業技術獎赫爾墨斯獎頒給了西門子的Industrial Copilot,這是一款針對從設計、規劃、開發到運營和服務整個價值鏈上的工業環境採用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產品——落到具體場景,例如,它可以讓開發團隊用自己的母語為可程式設計邏輯控制器生成程式碼,從而大大提高生產力並使工作變得輕鬆。
赫爾墨斯是希臘神話中商業守護之神,在當下,人工智慧開始逐步進入到各行各業,甚至有言“所有的行業都值得用人工智慧重做一遍”。

西門子全球執行副總裁、
西門子中國董事長肖松在漢諾威
2025年漢諾威展裡,超過300家初創企業展示了它們的AI工業解決方案,據統計,當前已有42%的德國工業在生產中使用人工智慧,這些AI技術主要用於機器監控、機器人與車輛控制以及能源消耗最佳化等領域。
西門子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總裁兼執行長博樂仁(Roland Busch)在現場演講中提到AI賦能工業的三大主戰場:業務流程再造、產品研發與模擬最佳化、智慧製造與生產管控。
但在西門子全球執行副總裁、西門子中國董事長肖松博士看來,漢諾威展臺上所展現的超級AI+工業能力,不過是現實的部分投影。
讓AI等新技術融入中國產業土壤的真正舞臺,位於遠在漢諾威一萬公里以外的成都,在西門子成都超級工廠之中。
當人們還在適應手機裡寥寥數款消費級AI應用時,這裡,已經有100多款AI應用貫穿研發、規劃、生產、運維的整個生命週期:
◎ 成立12年以來,工廠在員工數量並未顯著增加的情況下,透過數字化改造升級,生產效率提高了2.3倍,製造成本累計降低近50%,平均每1秒,即可生產1個產品。
◎ 這裡一天產生的資料,相當於20萬人口縣城一天的手機流量。每100秒採集16萬條資料自動傳輸到製造執行系統(MES),並將資料轉化為價值,混線柔性生產近100種產品,滿足國內外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
◎ 賦能多家西門子工廠,首創用AI來自動識別和處理生產廢棄物,目前已經計劃在新加坡工廠中部署實施;成都工廠開發的Tooling management platform可以實現模具供應鏈資訊透明化、降低風險,這個工具已經應用在西門子德國安貝格和菲爾特工廠。
漢諾威也是令吳曉波老師念念不忘的展會,2024年,他時隔7年第三次來到漢諾威,那一年,最令他動容的,同樣也是“人工智慧+工業”,他感慨道:
以前來漢諾威的時候,當時大家討論最多的是感測器、雲服務、機械手、人機協作和柔性生產,今天這些主題仍然存在,只是前面加了一個關鍵詞:這些技術和生成式人工智慧到底有什麼關係?如何結合?
只是變革還在路上,當時他了解到,在未來的12個月到18個月。已經初步實現柔性智慧化的車間,將和生產線發生下一場革命。
一年後,他所期待的變革成為現實,並將在5月14日—5月15日的成都超級工廠裡,再次進行深度體驗。

2024年吳老師在漢諾威工業展

從安貝格到成都
2013年,當漢諾威首次提出工業4.0時,5個月後,西門子成都工廠竣工並投入運營,其第一目標,便是成為“最接近‘德國工業4.0’的樣板工廠”。
這不是一次低調的落地。
早在2011年《中國日報》就報道:“西門子將在成都建立工業自動化產品創新生產及研發基地,預計2013年上半年投入運營,屆時該基地將成為西門子在中國最大的數字化工廠,是繼德國和美國之後西門子在全球的第三家工業自動化產品研發中心。”
選擇成都是多方評估後的結果,綜合人力資源、市場容量、外商投資環境以及政府政務風格等多項因素,西門子在東、中、西部的5個城市考察後最終確定了成都。
“四川在電子產品方面已有很好的產業積累,當西門子入駐時,英特爾和德州儀器等巨頭已在成都取得快速發展,此外,眾多電子類高校雲集成都,也保證了人才能夠源源不斷地補充進來。”當年全程參與西門子成都數字化工廠落戶和建設人士這樣評價道。
彼時,西門子在全球最知名的工廠是被譽為德國製造優等生、工業4.0先行者的安貝格工廠,這是一家成立於1989年的“80後”工廠,到2014年,中德宣佈展開工業4.0合作時,一時成為中國企業家競相拜訪的“聖地”。
作為西門子的核心製造基地,在2010年左右,已經有大量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在工廠內得到應用。
它每天能夠完成250次的生產切換、生產超過1000種不同產品、生成並使用3500多萬條過程和產品資料、每天生產的產品會發往全球各地近6萬個客戶手中。

2014年安貝格電子製造工廠
而在安貝格工廠的工程師眼中,安貝格難以複製。
成立新工廠的目的,本身就有“互補工廠”之意。
這便要求新工廠除了要滿足單點市場的需求,更要實現兩個工廠的互聯互通,相互提供有力的戰略備份和支撐——當一個工廠出現突發情況時,另一個工廠可以迅速跟進,在生產製造方面無縫切換、相互替代——這就要求新工廠的產品體系必須與德國保持同一系列、同一標準和同一檔次。
成都超級工廠就是在一張“白紙”中創立、進化,實現了引領與反哺。
轉變體現在稱謂上,創立之初,西門子將安貝格工廠稱之為母廠(mother factory),成都工廠為子廠(daughter factory)。而如今,他們將二者視為姊妹廠(sister factory)。

從成都到“我們”
然而,對於西門子管理團隊而言,成都工廠的成功,不只是一次宏大敘事下的製造躍遷,更是一片適用於所有中國製造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試驗田,讓更多製造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看到未來工廠的樣子。
中國400萬製造企業中,中小企業佔90%,無論是過去力求轉型還是如今遭遇關稅衝擊被迫啟動,依然面臨著數字化轉型的迫切壓力。
在成都超級工廠的建造經驗中,他們定義自身的變革成功,在於全員參與創新,也在於團隊文化的轉變。
據介紹,成立初期,成都工廠在追求高績效的過程中秉持“KPI驅動”的理念,但在過去3—5年間,在成都工廠踐行的是“決策下沉”這一新型管理思維,讓一線員工成為數字化轉型實踐的主力軍,諸多創新理念均源自於一線員工,包括背後的技術手段如數字孿生、資料分析等。

西門子成都數字化工廠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100多款AI應用大多是工廠一線員工開發出來的。過去5年,工廠一級操作員的比例從58%下降到22%,二級和三級技術員比例從17% 上升到62%,而這些人才是在工廠自己設計的培養體系中成長起來的。
過去,數字化轉型通常被認為是“一把手”工程,但在西門子成都工廠看來,它需要全體員工的參與。
儘管中小企業在規模上不及大型企業,但同樣需要注重企業文化建設。
只有讓每個員工都積極參與數字化轉型,主動擁抱新技術,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才能真正推動企業的發展。
因此,構建自下而上的創新驅動機制,是中小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的關鍵。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成都工廠被稱為超級工廠,並不在於其超級規模或“超級履歷”,更在於它的超級價值觀與小步迭代的超級管理經驗。
顛覆未來的,是破壞者,重建未來的,是創新者。
期待在5月14日—5月15日這兩天的時間裡,這座中國智慧製造、德國先進管理理念的“樣板間”,能為中國廣大的製造企業提供一條可複製的轉型路徑。
點選按鈕▼立即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