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朋友,前一陣跟我吐槽,擔心租到串串房,跟著小紅書貼子測了測甲醛。測完沒超標,長舒一口氣,挺好。
結果一抬頭,天塌了,遇到了傳說中的電費“刺客”,五級能耗的空調。
真是應了那句話,麻繩專挑細處斷,命運戲弄打工人。
一到夏天,空調耗電就是個老大難問題。網友也會貼心分享他們的省電“小妙招”,和各種辛酸往事:
“在家吹空調不如逛商場蹭空調!去年夏天週末,我經常這麼幹。”
“對唄,然後喝奶茶花38,吃火鍋花160,逛完回了,發現家裡空調沒關。”
“你快刪了,因為我有一個朋友,真的是我一個朋友,看到了會破防。”
今年為了避免大家再鬧出類似笑話,我把我之前整治“電費刺客”的經驗分享出來。
總結起來就一句話:如何將空調等高耗能產品接入智慧控制,省電省心,出門不用三步一回頭。
五級能耗,不要怕,弄他
想將傳統空調變得“智慧”起來,需要接入智慧控制。
普通的分體式空調操作相對簡單,在空調和插座之間加一個空調伴侶,給它連上Wi-Fi就行。

中央空調(一拖多模式,比如我租房裡的中央空調,一臺室外機和四臺室內機),接入方式一般是三種:
· 更換智慧的空調控制面板,或在原來的面板加裝一個“小超人”智慧控制模組,一個面板或模組智慧控制一臺內機。
· 如果中央空調裝有紅外遙控,可以用智慧紅外遙控器
· 有一種叫“VRF 控制器”的東西。空調的內機和外機有個控制系統,它們之間靠訊號線並聯起來。把 VRF 控制器並聯在任意一臺空調內機的控制線上,它就能自動搜尋其他相連的空調內機。

可以根據自家情況和預算做選擇。不過即便你加裝智慧控制模組,也不代表“自動省電”了,你依然會有很多疑問。“晚上空調開一整夜那得花多少錢?”,“就出去遛個狗的功夫,關不關空調呢?”
空調省電的基本原則是這樣的:
空調的風量開到最大,既不會增加壓縮機的能耗,還能最大程度提升製冷量。
相反,如果一直開著低風速,製冷量就會下降,那麼空調壓縮機就要花更多時間,去達到室內設定的溫度,反而更耗電。
國家電網北京電力科學研究院做過實驗,空調室內設定溫度每提升一度,能耗降低20%。因為室內外的溫差小了,降低了空調的負荷。
夏天溫度高,空調剛開機時,為了降低屋內溫度,其實不管咋設定,壓縮機大都是在滿功率工作的。當室內溫度降下來,接近設定溫度值時,運動功率就會降下來一點,再用相對低的功耗維持就行。
傳統家電“秒變”智慧家電
根據這些”理論知識“,我設定了一個相對舒服又省電的睡眠模式,供你們參考:
1. 一開啟空調時,就將溫度設定在最低的16度,風速開到最大。聯動電動窗簾,確保窗簾都拉上。
2. 當溼溫度感測器,檢測環境溫度降低到24度時,將空調自動調整為28度,同時風度繼續保持最大,出風改為固定朝上(達到更好迴圈效果)。
3. 日出後延遲一小時自動關空調。

其他耗電產品也可以透過類似思路接入智慧控制,比如熱水器。

為大功率電器挑智慧插座時,要考慮到它的額定電流。比如我給家裡 5000W 即熱型熱水器接入的是“智慧斷路器”,最高可以支援 63A 電流。

經過網友測試,電熱水器隨用隨開比一直開著省一半的電。可以根據自己的體感和使用習慣來設定加熱時長,給熱水器提早開啟。
搭建智慧前,先選平臺
如果你正處於裝修階段,選購智慧家居,應該想好的一件事是用哪個智慧家居平臺。
目前智慧家居生態“群雄割據”,一些傳統品牌也有各自的智慧平臺。“這也好,那也不錯”導致的後果將是,你手機裡需要安裝各家 App來控制。
雖然我們知道實現各種智慧家居場景的方式是直接配備智慧家居產品,比如用米家平臺,接入第一方智慧空調。
但很多人和我情況一樣,租房,對便捷的自動化場景有需求,也喜歡動手捯飭。那麼改造很多非智慧的家居產品,大機率都要從智慧插座、智慧開關入手。
我家以米家和 HomeKit 兩個家居平臺為主。但我切身體會,接入米家平臺的裝置會比 HomeKit 的“反應遲鈍”一些。
問題出在控制形式上。
Apple TV 或 HomePod 不僅是獨立裝置,還作為蘋果智慧家居生態的中樞,管理接入到蘋果“家庭”App裡的裝置。
中樞肩負管理裝置狀態,在本地網路處理大部分自動化指令的責任。
如果沒有中樞,“指令”是走一遍雲端的。
經過手機→路由器→廠商伺服器→(資料回到)路由器→閘道器→具體裝置(如果是 Wi-Fi 裝置就不過閘道器,由路由器回來的資料直接控制)。

這樣的鏈路不僅傳輸和反應速度慢,完全依賴雲端,還有一個問題,如果伺服器出現故障,我們經常嘲笑的智慧家居,就真的變智障了,同時還會有資料洩漏風險。

所以最好購買家居中樞產品,更好管理平臺之下(本地區域網內)的產品。
比如米家的“小米中樞閘道器”,它將中樞和閘道器功能集合了起來。

關於閘道器,這裡做一點簡單的解釋。
由於智慧家居種類不同,各種裝置使用的傳輸協議或有不同。一般來說,電池的裝置大都是藍牙、Zigbee 或 Thread 協議,因為這些協議更省電。直接接電的裝置大都用 Wi-Fi 或網線,因為它們傳輸速度快但卻耗電。
比如你想實現手機的遠端控制,就要把藍牙、Zigbee 這樣的低功耗協議經閘道器“翻譯”一遍,將 Zigbee 資料包轉換為 Wi-Fi 或有線網路傳輸的資料,進行通訊。
那你家網不好,你賴誰呢?
當然,智慧化改造的大前提是“通網”,甭管裝置是接網線的,連 Wi-Fi,還是配閘道器。
之前我們寫過如何利用路由器中繼、Mesh 解決網路訊號不好的問題。 組網的方式
但如果你想更進一步,將家裡主要活動區域都通上網線,可以參考我的做法。
這是我現在租房的平面圖。房子很大,通了三根網線,一根通向電視牆,一根通向書房,另一根則通向房子最邊緣的次臥。

反倒是我居住的主臥,卻一根沒有。無論把路由器放在哪,主臥和主臥的衛生間都是妥妥的訊號盲區。
最抓狂的一次,三九嚴冬,人都躺床上了,想起燈沒關,手機上點也沒反應,害得我哆哆嗦嗦地跑一趟。
這是老小區的通病,在建房時,預留網口少,拉網線非常不方便。在不鑿牆重新埋線的前提下,通常有以下幾種方式來解決:
· 檢查房子是否提前預埋通向各個房間的管道,但走了電話線或電視訊號線,甚至壓根沒走線,找專業的穿線師傅,將其改成網線。重新拉線是最美觀的方案。
但是有個前提,走線管裡還有餘量能塞進拉線裝置,我家的問題就是,已經被舊線纜塞得滿滿當當,遂放棄。
· 換用PLC路由器。這是一種透過電力線通訊(PLC)技術實現的網路接入方式,俗稱“電力貓”。問題是,靠電線來傳輸訊號,就比較容易受到用電器的影響。像是當熱水器、空調這種大功率電器運轉時,網路訊號就會受到比較大的干擾。

1個主路由+至少3個子路由,怎麼說也要1000+了丨電商平臺截圖
· 走明線。直接買長度夠的網線從一間有網口的房間拉線到想放路由器的房間。這個方法簡單粗暴,缺點就是明晃晃的網線不美觀。
· 走光纖佈線。這種是近些年才有的方案,算是走明線的一種,只不過是把網線替換成了光纖。
光纖透明細小,不仔細看的話不易察覺,相比直接拉網線要優雅美觀許多。但缺點是,光纖的材質是玻璃,因而比銅纜要“嬌貴”不少,不能直角彎折,轉彎的時候需要用特殊的轉角保護器。此外,光纖佈線的成本也更高,光線兩端還要使用光電轉換器,進行光/電訊號轉換。
結合價效比,實施難度等,我選擇走明線。明線也有兩種方案:
· 從書房拉出來走陽臺,這樣會將一段網線裸露在室外。但是廣東天氣變化無常。
· 走室內,從門縫裡穿線。我使用細網線沿著踢腳線、門縫和吊頂佈線,從書房拉一根網線到主臥,解決主臥網路覆蓋問題。

總結一下
就像我在前面說的,如果家裡已經裝修完了,或是是租的房子,你會發現當你著手搭建智慧家居時,一個很大的挑戰在於各家產品要聯動起來有障礙。
怎麼實現,夜晚回家,說一聲“我回來了”,家裡的燈全部自動亮起來,關門離開,自動關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下一篇,我將介紹:如何解決多平臺裝置聯動控制的問題,並用此搭建更復雜的智慧家居場景。
作者:宛潼
編輯:沈知涵
封面圖來源:Giphy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