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圖片▲立即收聽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全國兩會,問政中國,我們正式進入了“兩會時間”。
在分別於3月3日、3月4日召開的全國政協與全國人大新聞釋出會上,一系列串燒資訊和資料成為了今年全國兩會的“開場白”:
“全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34萬億元,增速達到5%……”
“DeepSeek公司取得的重大進展,代表著由中青年組成的主創團隊正在挑起中國科技事業進步的大梁……”
“人形機器人春晚扭秧歌……工業機器人裝機量佔全球過半……”
“推動彌合科技鴻溝,避免科技創新成為‘富國和富人的遊戲’……”
“2025年是中歐建交50週年……中歐沒有根本利害衝突,也沒有地緣政治矛盾,是相互成就的夥伴。”
“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談及當下的熱點話題與宏觀變化,是近年來這兩場釋出會的慣例。相比往年,今年的議題和資料,距離當前“更新更近”。
這或與本次兩會所處的“特別週期”有關。
雖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但自2024年9月24日以來,國家高層出臺了一系列強力政策“拼經濟”,以此推算,當前3月,正值“強刺激週期”的第二個季度的尾聲。
承前啟後,強調上一輪刺激的效果,預告下一輪刺激蓄勢待發,構成了本次全國兩會的特別基調,亦構成了人們對本次全國兩會的“特殊期待”。
以下是吳曉波頻道特別關注的五大要點,一份較為個性化的兩會前瞻,今天分享給大家。


跟著“節目單”走
我們最先關注的,是本次全國兩會提供的“節目單”。
◎ 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於3月4日開幕,3月10日上午閉幕,會期6天。

主要議程:聽取和審議全國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和提案工作情況報告;列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聽取並討論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其他有關報告;審議透過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政治決議、關於常委會工作報告的決議、關於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以來提案工作情況報告的決議、關於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提案審查情況的報告。
期間,將安排開幕會、閉幕會及2次大會發言,將舉辦3場“委員通道”採訪活動。
◎ 全國人大:3月5日上午召開,11日下午閉幕,會期7天。

主要議程: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審查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審查202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202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提請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修正草案)》的議案;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審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審議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
期間,將舉行3場記者會,分別就外交、經濟、民生主題回答記者的提問;每次全體會議前將安排“代表通道”;全體會議後將安排“部長通道”;此外還有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
值得一提的是,民生宏觀陶川團隊在一份研報中貢獻了一份“另類攻略”。
他們寫道:比起《政府工作報告》這類經濟工作部署的“全面鋪開”,兩會期間最高領導人參加地方代表團審議會時,傳達出的政策脈絡“清晰度”更高,更直擊主題。
這些主題不僅部署了該地區這一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也定調了未來幾年全國經濟發展的“抓手”。
求是網則利用AI彙總2013年—2024年的“相關高頻話題”,我們也扒出來一份供大家參考。

上下滑動,檢視全部
此外,還有一些具備“2025年特色”的關鍵詞需要與兩會搭配食用: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
今年是《反分裂國家法》透過二十週年。
今年是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收官之年。
今年是中歐建交50週年。

對賬核心“KPI”
經過券商機構、經濟學家們的反覆預熱,有關2025年增長、物價、赤字率等關鍵總量目標,對一些關心宏觀資料的朋友而言,已經不算什麼冷知識。具體可分為三大核心“KPI”。

增長:“預計2025年GDP增速目標定為5%左右。”
物價:“2025年全國CPI目標可能會下調至2%左右。”
赤字率:“2025年財政赤字率有望從2024年的3%左右提升至3.8%—4%。”
其實這些內容都有跡可循。
例如,5%的目標設定,一方面,參考於全國各地出爐的經濟增長目標——2025年整體加權平均的增長目標為5.3%,比去年低了0.1%;
另一方面,京東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維持一箇中高速的經濟增長是中國實現2035年較2020年經濟增長翻一番戰略目標的客觀要求”。

而財政赤字率的設定,最終是為了匹配GDP的增速。
再看“拼經濟”的燃料庫。
作為眼下不可或缺的“定向灌溉系統”,財政支出尤其是特別國債、專項債等的額度已經成為經濟學家們“數字預熱”的重要部分。
他們普遍預計:

“一般財政預計赤字規模5.5萬億。”
“2025年廣義財政資金或同比多增2萬億元左右達12萬億元。”
“將發行1.5萬億元—2萬億元的超長期特別國債,用以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以及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專案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專案。”
“發行5000億—1萬億元特別國債用於銀行注資。”
“新增地方專項債規模有望從2024年的3.9萬億元增至4.5萬億元甚至以上,用以支援地方融資平臺債務置換、推動房地產去庫存和基建投資。”
而更大的“水龍頭”——貨幣政策方面,與去年年底的“適度寬鬆”相比,市場預期略有調整。
央行最新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寫道,將“擇機調整最佳化政策力度和節奏”,由此釋放了貨幣政策“相機抉擇”的訊號。
總之,今天(3月5日)一早,拿著相關資料“對賬”《2025政府工作報告》,便成了我們觀察今年兩會的第一要事。

檢驗“三駕馬車”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政策語境中,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被簡化為三個大類:消費、投資、出口,又稱“三駕馬車”。
從大模型到具身機器人、低空經濟等,儘管性感的賽道層出不窮,但主導我們經濟的核心依然是這“三大”,在經濟增長貢獻上形成“四二三”格局。

2024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4.5%,拉動GDP增長2.2個百分點。
投資方面,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25.2%,拉動GDP增長1.3個百分點。
出口方面,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30.3%,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三大領域各含暗線。投資部分裡有房地產,2024年我國房地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6.3%,比2023年下降0.5個百分點。出口方面掛鉤關稅戰,成為2025年最確定的“不確定性”。
因此,經濟增長牛鼻子的重擔,自然就落到了消費的身上。
黃奇帆曾設立過一個新的比例。他認為,在新發展格局下,中國的消費拉動應占GDP的50%左右,成為“三駕馬車”的主動力,投資拉動從40%降到30%,出口拉動從30%降到20%,從而形成“五三二”的新局面。
2025年大機率會成為實現或部分實現這一願景的“加速之年”。
對比全國各省市政府工作報告,德邦證券的研報發現,2025年地方政府工作首要目標中,擴內需促消費成為多數省份年度的首要重點工作,消費詞頻從2次提高到了9次。
但從已經出爐的目標設定看,代表消費的社零增速目標,下調幅度較大,這背後既是務實的態度,也反映出促消費依然壓力重重。

全國範圍看,202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79萬億元,同比增長3.5%,較2019年之前的水平仍有差距。
此外,增長几乎一股腦兒集中在政策利好領域。
據海通證券測算,2024年,受以舊換新補貼利好,在所有消費類別中,家電、通訊器材、傢俱的消費增速分別為12.3%、9.9%和3.6%,較2023年提升14、8.2和6.1個百分點,但傳統可選消費表現平淡。

因此,展望“兩會”,消費補貼範圍能否擴大、會不會有訊號持續發放消費券、資金會否投入到開發新的消費賽道如首發經濟、冰雪經濟等,值得繼續關注。
至於出口和房地產,前者處於“灰犀牛”地帶,有待進一步觀察。
後者剛剛經歷了“風聲鶴唳”的早春,根基不穩。一線城市房價止跌回升,二線城市部分止跌,三四線未有大改觀。
在9月24日以來的“強刺激週期”中,第一階段房地產政策密集落地,如降存量房貸利率、降首付比例、取消限購、如“新增貨幣化安置100萬套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等,但第二階段卻是政策清淡,LPR也連續四個月按兵不動。
各大兩會前瞻相關的研報中,對於這部分的表態沒有“擴內需”部分那麼堅決有力,只強調了已有政策的延續。
國泰期貨的研報認為,在總量層面,房地產市場暫不會推出刺激需求類的政策,但延續性的措施如透過重啟土儲專項債收購土地儲備、增加存量商品房收購以及進一步推進城中村改造等方面或可期待。
另外華泰證券分析,具體看,需求側政策包括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充分釋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潛力;供給側則主要著眼於存量消化,加大存量商品房和存量土地盤活力度,為人口流入、經濟發展較快等有較強基本面支撐的城市地產成交回升提供較強支撐。
換言之,在房地產這個領域,期待“強心劑”的朋友怕是要失望了。


整理產業清單
“產業大於總量。”
在一部分“弄潮兒”“趕潮人”眼中,全國兩會上不是一長串的數字或政策目標,而是未來產業的“捕捉器”。
彙總了幾份前瞻研報的產業主題,列舉如下:

人工智慧產業鏈、“人工智慧+”、低空經濟、銀髮經濟、數字經濟、未來產業、新型消費(品質消費)、基建出海、無人駕駛、6G等。

捕捉“普通人相關”
大部分時候,兩會與普通人的關係在體感上較遠,但也有個別場景下很近。
例如民生政策下的教育、醫療、養老、生育、收入、個稅等領域,宏觀指標上則涉及新增城鎮就業、調查失業率等資料。
不過,一些人大代表的建議或政協委員的提案中,有不少令普通人感興趣的話題,每年都有幾個“爆款”引發熱議。
近日,密集出現了一些“普通人也能說上幾句”的提案與建議,有不少還上了熱搜。最後,我們精選了其中的一些分享給大家。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龐永輝:在全國推行“春秋假”,可先在五一假期前後設立1周左右的“春假”,此後再推行“秋假”,企事業單位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推動假日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張強:建議嚴格落實育兒假、配偶陪產假等制度,試點“父育假”制度。同時,對企業支付女職工產假期間社保費用給予財政補貼,建議一孩家庭補貼50%,二孩、三孩家庭提高至70%—90%,降低企業用工壓力。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航大學副校長吳仁彪:將研究生考試時間提前至每年九月的第二個週末,錄取工作提前到11月中旬結束,如此一來,未能上線以及複試落榜的考生便能及時投身就業市場。

全國政協委員蔣勝男:(再次)提出,刪除民法典中離婚冷靜期的相關條款。

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建議提高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將個人所得稅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提高至10000元/月,並同步最佳化調整稅率結構和專項附加扣除,加強稅收監管與資訊共享。

全國人大代表邵永海:建議科學有效地增加老年人子女陪護假期,可以按照“假期法定”“分段遞增”“靈活安排”的方式推進;建議在父母退休後根據其年齡增長適當增加陪護假天數,比如每滿五歲增加一天,直至達到特定上限。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新紀元教育集團董事長陳偉志:建議逐步淡化“重點高中”標籤,深入推進中考制度改革和試點工作,完善制度建設促進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董事長兼CEO姚勁波:
透過僱保姆抵個稅等舉措,發揮家政行業惠民生、穩就業、促消費的作用;
全力推動租購同權程序,逐步實現租賃領域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著重保障租房弱勢群體在租賃合同約定範圍內,對住房享有合理的使用權及佔有權;同時確保承租人平等享有八項核心權利,即子女就近入學、社群醫療、保障性住房申請、落戶積分、公積金提取、公共設施使用、社會救助申領和就業幫扶。
減半徵收社保促進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董事長兼CEO雷軍:綠色的號牌與車體顏色的相容性較差,不利於產品外觀設計實現更高突破,建議有關部門能夠啟動新能源汽車號牌式樣的調研論證,公開徵求意見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陽光大姐集團董事長卓長立:建議將家庭中的養老護理、病人陪護消費納入個人所得稅抵扣範圍的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監事長呂紅兵:“可充分借鑑反電信網路詐騙立法的實踐,制定統一反網路暴力法”。

全國人大代表、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高階副總裁苗偉:建議從法律層面加強監管和規範,解決騷擾電話、虛假營銷等群眾痛點。

本篇作者 | 和風月半 | 責任編輯 |徐濤
主編 |何夢飛|圖源|VCG

2025年3月30日—4月6日,再次前往德國,參加2025漢諾威工業展,前瞻世界工業“風向標”;走進世界級標杆企業、德國特色“隱形冠軍”企業,聆聽大師赫爾曼西蒙獨家定製課,探尋世界頂尖智造“精髓”。
點選下圖▼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