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在生活中是否有這樣一種感覺:每天都覺得自己忙忙碌碌,卻沒有生活的充實感,只有被雜事追趕的感覺。
我記得,當初在公司上班的時候,基本上從起床開始就忙,忙著洗臉刷牙,買早餐趕公交上班,到了公司忙著應付工作,領導安排的各種任務。
中午也是隨便對付一口,下午一直忙到晚上,又去趕末班車回家,洗澡吃東西收拾房間,等消停一下已經快 12 點了。
躺在床上又開始懊悔,今天還是沒空讀書、學習、健身,心裡想了很久的電影也沒空看,感覺又不是為自己生活的一天。
最後,躺在床上也捨不得睡覺,又不起來去看書學習,只能刷刷手機來獲取一點獨立的時間。
如果你有類似的狀態,你就屬於陷入了“時間貧困”之中。
這也是,前年剛出版的一本新書《時間貧困》所關注的社會現象,總是感覺沒有自己時間,就是時間貧困,從而讓自己的生活缺少幸福感。

注意,這裡說的不是沒有時間,而是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導致時間觀感的睏乏感,產生的時間貧困。
感覺這個跟《貧窮的本質》裡面講的邏輯有點像。
貧困不只是錢的問題,更是一個人的缺錢產生的匱乏感,這種認知上的金錢貧困,長期影響了一個人陷入貧困。
時間貧困也是在表達同樣的邏輯,想要解決時間管理問題,並不是馬上管理出多少時間,而是先解決時間的匱乏感,這就是本書最核心的邏輯。
下面,就來分享一下,我讀這本書得到的一點啟發。
1/導致時間貧困的是個人主觀感覺
導致時間貧困的是個人主觀感覺,並非是真缺少時間的客觀事實。
這裡首先要區分,是真沒時間,還是感覺沒時間。
真沒時間,是真的很忙,沒有空閒時間。
比如,我出門做活動,基本上從早上開始到了會場,就開始安排調整活動,確保活動正常運轉。
過程中要跟大家交流,儘可能回答大家遇到的問題,結束後又跟大家去吃飯交流,基本上從早忙到晚,這個就是客觀上沒有時間。
而感覺上沒時間,主要體現在對時間的掌控感上,你有時間,只是你的時間不受自己控制,從而產生了,感覺自己沒有足夠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比如,你每天做著不喜歡的工作,生活中應付著不喜歡的人,每天有很多時間都有被佔用的感覺,這個不是沒時間,而是沒有自己掌控的時間。
沒有自己主動分配時間使用的機會,這個是沒有掌控時間產生的缺少時間的感覺。
為了驗證,真的是沒時間,還是感覺時間自由,作者還做了資料調查:
如果一人一天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少於 2 小時,他的幸福感就比較低。
另外如果一天太閒了,自由支配超過 5 小時,幸福感也會降低。
所以,不是單純時間多就好,太忙碌會讓人陷入時間貧困的苦悶感,而太閒也會讓人缺少目標感和成就感。
如果一天只追求 2 小時可支配的時間,我們努力一下還是可以做到的。
2/為什麼擁有可控時間會覺得幸福呢?
時間貧困是沒有可控時間造成的,並非是真的沒有時間,為什麼有可控時間的人就會覺得幸福呢?
這個跟人的主觀能動性有關。
同樣一件事,如果是你想做的事,就會更主動的去完成他,有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這個狀態本身就能給人帶來幸福感。
比如,你知道自己 8 點下班,9 點到家,給自己制定了 9 點開始讀書的目標。
結果你真的 8 點下班,9 點到家,這個過程就是設定目標期望,和滿足期待的過程。
期待被滿足可以獲得幸福感,可以掌控期待被實現,那就有更強的幸福感了,所以,減少時間貧困的感覺,是得到幸福感的關鍵。
3/怎麼提升這種時間的掌控感呢?
這裡有個簡單的思路,就是記錄時間的使用情況,看看真正的時間用在什麼地方了。
是你真的沒法掌控時間,還是有些被掌控的時間,你沒有珍惜或者沒有意識到?
第一步,給自己列一個時間追蹤表。
具體到每小時,你都在幹什麼事,並且寫下這件事給你帶來的感受。
基本上記錄下來後,就會發現,自己有很多掌控時間,都被浪費刷手機,做消耗自己的事了。
第二步,改善被控制的時間,建立掌控感。
真正完全不可控的時間,通常只有三分之一,哪怕是上班領導也沒有時時刻刻盯著你,這裡都有很多值得調整的。
比如,你不能不上班工作,但你可以控制小範圍什麼時間自己去做什麼,這個也可以增加自我掌控感。
第三步,強行建立半小時以上可控時間。
除去被浪費的,減去被強制的時間,基本上都可以得到 1 小時以上的可控時間。
如果你說最終還是沒有時間,那就明天少睡半小時,強行作為掌控時間,看看你有了掌控時間後,生活有什麼改變。
這個情況是極端的,如果不做飯,不逛街,不去玩,1 小時時間肯定能找到,強行建立主要還是為了滿足心理需求。
4/ 遇到一些不喜歡做的事該怎麼辦?
生活中有太多不喜歡,但又不能不做的事,這個時候該怎麼處理呢?
書裡還是給了幾個不錯的建議,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學會花錢解決,把不喜歡的事外包出去。
例如我每週都會找保潔,把家裡完整的清潔一次,比自己打掃的還乾淨。
這裡主要是學會區分,對你來說金錢重要,還是時間更重要,如果你的時間能用來做更有意義的事,那花錢外包就是更好的選擇。
第二,學會捆綁快樂,就是不喜歡的事和喜歡的事一起做。
比如,不喜歡上班,可以在上班路上聽聽喜歡的音訊,我就喜歡做家務的時候聽音訊,這個時候做家務也沒那麼痛苦了。
第三,重塑你的工作,從中找到自己享受的點。
對很多人來說,工作都是一個逃不掉的話題,每個人都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但是為了生活沒辦法。
完全喜歡的工作,其實也不存在,任何喜歡的事變成工作,都會遇到重複乏味的事。
這個可以從中找到一些,自己做事的時候還挺享受的點,比如跟客戶溝通,幫別人解決一個問題,都可以帶來成就感。
進而找到工作中的意義感。
最後一點,感覺對我的啟發最大,就是書中說的過濾器機制。
人總會遇到不喜歡人和事,這個是沒法避免的,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篩選和過濾。
就好像你有個不喜歡的同事,你又沒有權利,不讓他出現在你面前,那就可以透過過濾器,把那些給自己帶來不愉快的事篩選出來。
跟自己目標無關的事進來時,不要摻和,甚至主動去拒絕,給你帶來不快樂的人和事。
很多人不快樂,都是因為沒有過濾機制,只能在事情出現後來選擇怎麼面對。
如果我們設定過濾器,在事情開始的時候就進行篩選,哪些是能拒絕的, 哪些是能避開的。
從而避免被強行支配,和被動的做出不喜歡的承諾。
面對任何人提出的要求,都要提醒自己,你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不用什麼都答應,什麼都承諾,慎重一點。
還有三個讓自己更快樂的小技巧,這裡也分享一下:
第一,主動安排快樂日程。
如果你想,每天都可以從早忙到晚,這個行為是不可持續的,所以平時我會主動給自己安排快樂日程。
比如,每週定時玩下游戲,每天安排半小時追個劇,這樣就可以避免一天,完全辛苦努力。
有了一個小小的結合快樂的地方,這樣就可以對每天的快樂時間有點期待,進而就能消除一天工作的不開心。
第二,學會延續快樂的事。
這個也很重要,一些事能讓你快樂,但想要長期持續的快樂,就要學會把快樂拆開,分散到不同的事。
比如,一部電視劇,不要一口氣看完,而是一次看 2 集,這樣 30 集電視,你就可以得到 15 天的快樂。
第三,學會打包痛苦的事。
如果你遇到一些比較難的工作,就儘量選擇 2 天集中去完成,一口氣解決,痛苦也就一次性的,不會連續困擾了。
以上,就是讀本書的一點收穫,覺得有啟發的話,可以點個贊,也可以找來本書看看。
最後,如果你還想閱讀更多好書,強推「100本百萬財富書單」小報童!
阿貓、魚堂主和覺醒合夥人們,每人推薦3本最“賺錢”、對人生影響最大的書,一起多讀好書,少走3年彎路。
限時早鳥價39元,一共分享100本好書,目前已有3000+訂閱。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