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重返白宮:“白人才是美國窮人中的大多數”

“貧窮是不分膚色的”。長久以來,美國社會存在錯位的認知,即將黑人與貧困等社會問題緊密聯絡。然而事實是,在美國底層的貧困人口中,白人比黑人多4000多萬——美國社會真正的弊病被種種分裂的力量遮蓋了。
2024年美國大選,特朗普重返白宮,令人費解的政局更加凸顯了美國社會的分裂。
《白人貧困》是一本由一名黑人撰寫的關於美國白人貧困的書。作者是美國知名的社會活動家,也是美國“窮人運動”領袖人物。他結合歷史與現實,自身成長與領導民權運動的經歷,探討了上述問題的成因,揭露美國社會被種族問題掩蓋的“貧困”危機。
“白人才是美國窮人中的大多數”
本文摘自《白人貧困》序言
這是一本由一名黑人所撰寫的關於美國白人貧困的書籍。我之所以要寫《白人貧困》這本書,是因為在我看來,長期盤踞在美國人腦海中的那只有黑人母親才會領取福利的種族主義形象,不僅僅是對黑人的貶低,而且是建立在一個掩蓋了事實的迷思之上。這一事實就是美國有數千萬白人同樣深陷於貧困之中。除非我們直面美國白人的貧困現實,否則我們將永遠無法真正理解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富有的國家持久存在的不平等,以及這種不平等到底有何真正特殊之處。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美國能夠正視其真實的貧困人口組成,並認識到這些窮人中的大多數都是白人。
美國存在的一系列根深蒂固的迷思,讓我們很少能夠直面這一基本事實。人類無法關照到目之所及的一切,因此發展出了聚焦的方法。迷思就是那些告訴我們該關注什麼的共同敘事。當天然的風險潛藏於古代村莊的邊緣,人們會講述森林怪物的故事,以使所有人能將注意力集中於潛在的威脅之上。當航海民族的遠航船隻無法歸航時,他們便創造出神話,宣稱深海中潛伏著能夠吞噬全部船員和貨物的怪物。人類利用迷思來求得生存,並促使後人關注那些可能會被忽略的威脅。迷思既訓練了我們的專注力,同時也讓我們變得盲目。為了正視那些被我們刻意忽略的現實,我們必須拋棄那些曾經主宰過我們歷史過往的眾多迷思。
詹姆斯·鮑德溫a曾說:“直面現實並不見得能夠改變現實,但如果不直面現實,則改變根本無從談起。”我希望美國正視白人貧困的現狀,因為我知道改變是有可能發生的。儘管困難重重,但我對此堅信不疑,因為我對自己有著清晰的認知。
1963年8月28日,華盛頓發生了大遊行,我出生在這次遊行的兩天之後。我的母親總是說她在遊行時便開始出現產前陣痛,但我興許是想多觀察幾天事件的進展,所以兩天之後才呱呱墜地。遊行那天,包括黑人和白人在內的25萬人湧入了國家廣場,一場要求變革的群眾運動就此蔚然興起。正如馬丁·路德·金在那天的演講中所說,美國再次把對平等的承諾變成了一張空頭支票:黑人兒童為了抗議他們的二等公民身份走上街頭,卻被消防水龍衝翻在地,並遭到警犬的襲擊。年輕的約翰·劉易斯在演講中明確表示,這場運動不僅要爭取公民權利,還要求為那些“領取微薄工資或根本沒有工資”的人爭取經濟正義。
兩天後,在印第安納州印第安納波利斯的一家醫院裡,我父親反對在我的出生證明上寫上“黑人”這個似乎旨在將我分門別類的詞彙。他絕非以自己是黑人為恥。我的父親和母親都積極參與民權運動,他們向來以身為黑人而感到自豪,以及黑人為美國和世界所做的貢獻而深感驕傲。
我父親堅持要我永遠不要否認自己的任何一部分。是的,我是黑人。但這並不是我的全部。我們家族的血統源自塔斯卡洛拉印第安人、自由黑人以及眼睛藍得像大西洋的歐洲裔祖先。想當年,來自歐洲的定居者和我們被奴役的非洲先祖跨越大西洋來到了美洲,並逐漸與當地人融合。所以我父親絕不會讓政府說我只是一個“黑人”。他知道,那些相互交織的美洲血脈早已在我的基因中構建了三重紐帶。我們不是一個二元分化的國家,不能簡單地非“白”即“黑”。
但我確信,從國家的角度看來,我們的確已經迷失了自我。巴拉克·奧巴馬當選後的茶黨興起,以及保守的唐納德·特朗普和“讓美國再次偉大”b運動在共和黨內的崛起,致使政治評論家們都紛紛斷言,我們的國家已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分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事實的確如此。我並非對現實視而不見,只是一些貫穿於我們歷史始終,並用以分裂我們美國人的古老迷思,如今正在被進一步地放大,而導致這一結果的不僅僅是政治競選活動,還包括24小時迴圈播放的有線電視新聞、社交媒體,由企業和億萬富翁資助的活動人士,以及那些決心消滅“政治正確”的傲慢校董們。
然而,儘管為了博得眼球,這些異曲同工的爭鬥被披上了嶄新的外衣,但有近一半的美國人,卻因為共同的貧困經歷,不分種族、信仰以及地域地團結到了一起。他們承受著相同的苦難,但卻沒有被賦予共同的名字,因為官方對貧困的有缺陷的定義使得數以千萬計美國人的利益被忽視。我們固然看到了一些關於貧困的報道,但這些報道都嚴重低估了美國人的貧困程度。有太多的美國人正深陷困境之中,不知道如何才能夠把日子維繫下去。
正如我所主張的,我們必須重新定義貧困,以便真實反映美國人民所面臨的危機。我們目前用來描述美國貧困的數字和語言都是謾辭譁說。事實上,這是一種徹頭徹尾的謊言。我們日常生活最可惡特徵之一就是我們談論貧困的方式:在我們眼裡,貧困彷彿只是一種異常現象,而非實際上它已經構成我們經濟體系的固有特徵之一。
儘管國內生產總值和股票市場指數在幾十年裡持續增長,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大多數美國人的實際財富卻在穩步下降。2016年,美國沒有一個縣的全職工人能僅憑最低工資租住到一套簡單的兩居室公寓。[2]這就是貧困,而我們早該要求政府承認這一現實,擴大對貧困的定義。
在本書中,當我談論貧困時,我指的是所有生活朝不保夕的美國人。身陷困境絕非他們的主動選擇,這是我們國家持續的錯誤決策所導致的。為了儘可能準確地依據現有資料做出描述,我會在本書中經常使用“貧困和低收入群體”這一技術性術語。後續我會對此做出更詳細地解釋。
當務之急是要明確,貧困在美國絕非一種孤立現象。事實上,貧困在美國無處不在。黑人和棕色人種無疑深受貧困之苦,但一個關乎美國不平等的基本事實卻也經常被視而不見,遭到有意忽略:白人才是美國貧困人口中最大的種族群體。
白人貧困並不僅僅指那些在高速公路出口乞討零錢的女性或睡在賓夕法尼亞車站的男人。它還包括那位在收銀臺幫你把食品裝袋的母親,這位母親發愁的是,如果她把錢拿去修她那輛唯一的代步汽車,她還能用什麼來養活自己的孩子。它還包括那些有工作但每月收入不足以支付房租和償還學生貸款的大學畢業生。它還包括建築工地上那些沒錢給自己和家人購買醫療保險的日結工,那些生活在擁有所謂“工作權利”的州卻不得不在買藥治病和交房租之間做出抉擇的倉庫工人。它包括了所有貌似擁有工作和生活,卻仍不得不經常睡在車裡或在朋友家洗澡的數以千萬計的美國民眾。
從對阿片類藥物危機的關注到對農村社群“絕望致死”的報道中,我們多少能窺見貧困對美國白人的影響。但每當我們短暫地聚焦於各內城區和阿巴拉契亞毒品使用之間的聯絡,或是貧困對亞利桑那州的美洲原住民兒童以及西弗吉尼亞州、印第安納州或紐約上州b貧困白人兒童的影響時,我們似乎總會不可避免地被另一套敘事所侵擾。依據這種敘事,窮人是自身處境的最大責任人。即使貧困者是白人,他們也會被指責陷入了所謂的“貧困文化”中,而後者通常被認為是黑人、棕色人種和美洲原住民社群陷入貧困的一項主要原因。依據這種迷思,貧窮都是窮人自己的錯。
然而,當我們面對如下事即時,那些將黑人的貧困歸結於黑人自身,卻把白人稱為“無用廢物”的迷思便開始土崩瓦解:在美國,貧困和低收入的白人數量是貧困和低收入的黑人數量的兩倍以上。政客們有時將貧窮的白人稱為“勞工階級”或“渴望成為中產階級的人”,但當我們把他們與所有其他貧困和低收入的美國人放在一起觀察時,我們就會發現貧困是一個正在侵蝕我們共同生活的毒瘤。是的,種族主義依然存在,並使得有色人種社群有著更高的貧困率。但是,把黑人的貧窮歸咎於黑人本身的謊言,也讓我們忽視了白人貧困家庭所承受的痛苦。在一個所有美國人的工資都近乎停止增長,住房、醫療、教育和交通成本卻在急劇上漲的時代,所謂的“白人”身份和各種發表在網上的洩憤言論並不能讓這些貧困者的日子更好過一點。
據我觀察,貧困已經導致數百萬的美國白人遭到孤立。但除了那些指責白人需要為自己的困境感到羞恥並忍氣吞聲的迷思,我相信貧困也有希望成為一種團結的力量。它可以讓白人彼此團結一致,也可以讓白人和其他數以百萬計的窮苦友鄰團結在一起。這些友鄰包括辦公樓的保潔人員和公立學校的校工,採摘農產品並將其擺上超市貨架的工作人員,打包商品並將其送到我們家中的快遞服務人員,以及那些幫雙職工家庭照顧孩子和年邁父母的保育員和護工。在一個公眾過分關注分裂問題的時刻,共同的貧困經歷反而有可能團結起一場真正的變革運動,而呼籲團結並推動變革,正是本書的主旨所在。
美國地圖上那些由“紅色”和“藍色”代表的各縣選舉結果,會影響政府透過立法來解決貧困問題的能力。但這些地圖的顏色所呈現的,僅僅是在某一特定選舉中被計入選票的大多數人。那些由服務於大公司利益的反動極端分子控制的地方,與其說是“紅色”縣,不如說是缺乏組織的縣。這些縣的最大選民群體既不是共和黨也不是民主黨,而是那些往往不去投票的貧困者和低收入者。這些人之所以不參與選舉的政治程式,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問題在於沒有人願意代表他們發聲,而為了維持生計,無論是護士、工廠工人、女服務員還是房屋油漆工,他們在11月的第一個星期二這一天都得去上班。
不管如何,以“紅”“藍”兩色來展示各地選舉結果的地圖,證明很多美國人已然接受了關於國家分裂的敘事。這些敘事是徹頭徹尾的迷思,因為它們不過是一種用於強化講述者價值觀的故事。我們需要一個更好的故事來講述我們是誰以及我們想成為誰。作為一名黑人民權和道德領袖,我曾受邀參與由貧困白人領導的、發生在全美各地的鬥爭,這本《白人貧困》正是根據我的親身經歷寫作而成。但這本書也並非單由我一個人寫成。25年前,當我還是一名年輕的牧師和社群活動家時,我結識了喬納森·威爾遜—哈德格羅夫,一位來自北卡羅來納州山區的年輕白人男子。我們之間的友誼讓我獲得了一種我稱之為“道德融合”的體驗。基於道德融合,我們有望構建出一個多種族的民主社會,而且所有身處其中者都將擁有獲得積極發展的可能性。稍後我會更詳細解釋這一概念。另外,在本書的結尾部分,我還會請喬納森現身說法,讓他親自講述更多關於他自己的故事。
2020年夏天,在喬治·弗洛伊德被明尼阿波利斯警察公開殺害後,美國經歷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種族正義示威之一。我們看到各個種族的民眾聚集到大小城鎮的街頭,決心改變壓迫黑人的白人至上制度。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目睹了各種憤怒反彈情緒的出現,這些力量妖魔化反種族主義,禁止各種書籍,並試圖在支援“黑人的命也是命”這一基本主張的廣泛人群之間製造分裂。
我知道,在這樣的一個敏感時刻,一個繼承了黑人長期自由鬥爭傳統的黑人卻要寫一本關於白人貧困的書,這多少會讓人感到奇怪。我的一些朋友擔心,由一個黑人揭開白人貧困的面紗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削弱黑人苦難的緊迫性。但我反而認為,這實際上是一種增強緊迫性的好方法。我探討白人貧困,是為了以此表明,黑人群體固然存在很多問題,但我們並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其他人群也面臨著和我們一樣的掙扎。試圖單獨打這場仗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早就該聯合起來,停止彼此之間的對抗。我們生活在一個大多數人都難以維持生計,無盡財富卻越發集中於頂層少數人的社會之中,我們需要與任何能夠看清這一現實的人聯合起來。
我也充分理解,白人完全有理由質疑那些把“黑人”大寫、把“白人”小寫的人。a誰能保證一個寫白人貧困問題的黑人不會想看到局面逆轉,讓黑人佔據上風?在這本書中,我解釋了為什麼在我看來,我們所有人都需要重新思考我們真正的身份歸屬。美國的種族問題給我們帶來了一系列旨在分裂我們的迷思。許多白人都擁有豐富的身份認同,但這些身份認同往往不是來自於膚色,而是源自家庭、地域、文化習俗和其居住的社群。我遇到過的阿巴拉契亞人、奧基人、阿卡迪亞人和中西部農民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這些具體的身份認同都要比簡單的白人身份認同更為厚重(在英語裡,阿巴拉契亞人、奧基人、阿卡迪亞人和中西部農民的首字母也都是大寫的)。事實上,“白人”是一種人為製造的虛假身份,其目的不過是想把那些實際上並無太多共同點的人聚攏起來,然而這種身份認同背後的經濟和政治體系並沒有真正服務於他們中的大多數人。
我之所以要把“黑人”和“原住民”(Native)大寫,是因為它們代表了在抵制迷思實踐中發展出來的一些共同的文化。許多白人群體也形成了自己的反抗文化。在殖民時期的佛羅里達州,擁有英國血統的克拉克羅斯(Craqueros)從事牧牛的工作,一直受西班牙地主的歧視。就像世界歷史上受壓迫的人們一樣,他們中的一些人接受了這個本具有侮辱意味的詞,開始自稱為“白鬼(Crackers)”。同樣,在阿巴拉契亞地區的“紅脖子”也是如此。紅脖子最初是一個貶義詞,專門用來形容那些在戶外勞作,脖子經常被曬傷的貧苦白人勞動者,後來在與礦業公司進行鬥爭時,他們都會戴上紅色的頭巾,以示團結。今天談到“紅脖子”時,大多數人都不會記起,雖然當年大多數礦工都是白人,但其中也有一些黑人。我的外祖父既是一位聖潔的傳教士,也曾經是西弗吉尼亞州的一名黑人礦工,在煤炭戰爭時期,他和白人礦工曾攜手在布萊爾山之戰中嘗試組建工會,並因此遭到襲擊。
當我停下來,反思先人留給我的各種經驗教訓時,我意識到,號召大眾正視白人貧困,擁抱一種能夠團結所有種族的窮人和勞工的身份,乃是當下最為重要的一項任務。美國不平等的根本結構仍然被籠罩在當年種植園主向貧困歐洲移民所灌輸的迷思之中。這些種植園主試圖讓這些貧窮的歐洲移民相信,允許他們擁有奴隸的法律最終會為其帶來好處。雖然在這個國家的每一代歷史中,都有霍雷肖·阿爾傑式的故事來維繫這種迷思,但白人貧困仍然是揭露這些謊言的一項有力真相。於是我寫了《白人貧困》這本書,因為我知道真相可以使我們獲得自由。只要我們能夠直面美國獨特的不平等的現實,我們就可以設法找到有能力改變它的人。真的,除非我們能夠正視問題,否則一切都將無法改變。我之所以寫這本書,正是因為我正視了白人貧困的問題,並且遇到了一群能夠幫助我們建設一個更美好國家的人。我也想讓你認識他們。
《白人貧困》
作者:[美] 威廉 J.巴伯二世 [美] 喬納森·威爾遜-哈特格羅夫
書號:ISBN 978-7-5217-7056-8
出版時間:2025年1月
內容簡介:
長久以來,美國社會存在這樣一種錯位的認知,即將黑人與貧困等社會問題緊密聯絡,近年來,在數次爆發的民權運動中,黑人是理所當然的主角。然而事實是,在美國底層的貧困人口中,白人比黑人多4000多萬。意想不到的資料背後直指這樣的真相——美國社會真正的弊病被種種分裂的力量遮蓋了。而這些長期被忽視和邊緣化的底層白人群體,已然成為左右美國政局的關鍵因素之一,他們的崛起意味著美國社會潛藏著一股可能影響未來政治走向的暗流。為什麼會這樣?歷史原因是什麼?政治後果又是什麼?
這是一本由一名黑人撰寫的關於美國白人貧困的書,作者是美國知名的社會活動家,也是美國“窮人運動”領袖人物,他結合歷史與現實,自身成長與領導民權運動的經歷,探討了上述問題的成因,揭露美國社會被種族問題掩蓋的“貧困”危機,幫助我們理解美國現實政治的走向。在 2024 年美國大選中,兩黨間的爭鬥更加彰顯了美國社會分裂的事實,誰是這場政治棋局中的關鍵,大選過後的美國又將“融合”的希望,即透過社會運動和政治策略,使民如何面對政治極化和種種積弊呢?本書作者提出了對眾能夠清楚認知社會弊病的癥結,打破迷思,跨越種族分歧進行合作,為貧困群體的共同目標鬥爭,團結起來爭取權益,真正成為左右未來大選結果的“新搖擺選民”。
作者簡介:
威廉·J. 巴伯二世(William J. Barber II)
社會活動家,耶魯大學教授,新教牧師。耶魯大學神學院公共神學和公共政策中心創始人、負責
人。美國“窮人運動”領導者、聯合主席。北卡羅來納州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主席。著有《第三次
重建》(The Third Reconstruction)、《一起向前》(Forward Together)等書。
喬納森·威爾遜 – 哈特格羅夫(Jonathan Wilson-Hartgrove)
耶魯大學神學院公共神學和公共政策中心助理主任。
這是一本為美好社會理想構建政治地基的探索之作)
END
推薦閱讀
十點公社
一個時代的記錄
自由評論
只為蒼生說人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