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人設崩塌! 2025-07-04 17:20 起點人文plus 作者:翟晨旭 來源:投稿指南 文章已獲授權 誰也沒想到,臨老頂著一頭白髮,眼瞅著要“蓋棺”的馬未都,還沒迎來定論,先混上了熱搜。 6月初的時候,一位網友在網上爆料,自稱是“北京觀覆文化有限公司”的員工,開頭第一句就是“馬先生,你講過那麼多大道理,你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啊。” 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觀復”兩個字打出來,基本上就等於報出了馬未都的名字了。 在後續的陳述中,發微博的人控訴了馬未都的觀復公司無故解約的事情。 人們不禁開始驚訝,看上去卓爾不凡的馬老英雄,怎麼也能在“錢”上翻車了呢? 多年以後,當面對熱搜,馬未都先生總會想起王朔到編輯部找他的那個下午。 那個時候馬未都還很年輕,剛從航天部下屬國企的普通工人,靠著《今夜月兒圓》混進了《青年文學》當編輯。 每天的任務,是掃地燒水,順帶著把各種信件拆開碼好,然後開始做初審的活。 於是王朔來了,當時有人告訴馬未都“來了個小男孩”,馬未都一看,小男孩臉圓圓的,在那裡探頭探腦。這就是王朔這位“爺”給馬未都留下的最初印象。 同為大院子弟的身份經歷和對文學的共同愛好,讓倆人一見如故。 馬未都和王朔 王朔在《空中小姐》之後最重要的那篇《橡皮人》,就是馬未都力排眾議推薦上去的,為了這篇稿子,馬未都還特意拉上王朔,和主編喝了頓酒才擺平。 事實證明,馬未都看文章的眼光,很可能比他鑑寶更有幾分水平。 王朔這篇小說成為了《小說選刊》的爆款,也讓1988年的中國文壇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王朔時代”。 也是在這個時間點,王朔、馬未都拉上劉震雲、莫言和海巖等幾個好友,開辦起了“海馬影視創作室”,算是文學界的集體“下海”了。 這個工作室在當時並沒有什麼名氣,但幾年之後,假如提起他們拍的《編輯部的故事》,在當時的中國堪稱家喻戶曉。 《編輯部的故事》劇照 與此同時,馬未都也不忘了淘換古玩,早在1978年回京開始,工資不高的馬未都就經常拿著五毛或一塊去北京玉淵潭公園東門的古董攤子上買瓷器。 等當了編輯以後,工資稍漲,更加樂此不疲了,常常攢個一二百,就去掏把椅子回來。 那時候很多黃花梨傢俱都出自通州,因為古運河在這卸貨,所以有很多好的明清傢俱流落在民間。 一到雙休日,馬未都就騎上腳踏車,跟著收破爛的跑到通州“下鄉”,淘到了大量的好東西。 那是屬於馬未都的黃金時代,文藝圈裡有名氣有兄弟,古玩市場上遍地都是白菜價。 只是老馬不曾想過,時代都是會變的。 馬未都公司非法解約的訊息雖然是六月初出的 ,但很顯然當時在網上並沒有引起風浪。 以馬未都作為詞語去搜索微博或者公眾號,除了那條孤零零的當事人微博之外,完全沒有任何的訊息,以至於當時人們都懷疑,這哥們不會是造謠吧。 畢竟樹的影,人的名,公眾對馬未都財力的自信,遠高於對其人品的自信。 開啟網際網路,人們很容易看到各種各樣關於馬未都藏品豐富和財力驚人的各種資訊。 馬未都旗下的觀覆文化有限公司 因此,當“中國第一節私人博物館 、“汝窯收藏者”、“京圈大佬”……這些標籤加起來,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 馬未都乾點什麼都有可能,唯獨在錢上犯錯誤,有點天方夜譚。 然而到了六月底,越來越多的細節得到披露,人們才意識到,馬爺“有錢”的人設,貌似真有點扛不住了。 根據觀復公司員工的爆料,今年5月31號,大概80個員工幾乎在同時收到了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且這份通知書甚至沒有加蓋公司的公章。 其中不乏跟著觀復幹了多年的老員工。 驚怒交加的員工們正準備找馬爺討個說法,結果沒成想很快接到了公司給的回覆,這次是蓋了公章的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 當事人微博發文 沒有違約金,也沒有提前通知,甚至許多人的工資都被拖欠。 部分員工嘗試著去網際網路渠道維權,但馬未都強大的“京圈”能量在傳媒圈裡再一次得到了驗證。 雖然微博上資訊擺在那裡,但有頭有臉的自媒體前期沒有一家敢去報道或者討論這件事 。 六月底,事情再度迎來變化,部分員工再次發聲,表示公司已經在很突然的情況下更換了法人,馬未都一招壯士斷腕,把自己摘得乾乾淨淨。 此時,很多自媒體也開始琢磨過味了,合著一個月了老馬也沒闢謠,這事不像是假的呀,開始紛紛跟進,這才讓80人離職事件逐漸浮出水面。 2022年,董宇輝和東方甄選的爆火,讓整個網際網路感受到了“文化+直播”變現的能力。 這讓馬未都坐不住了,畢竟俞敏洪一個幹教培的人能做的事,沒道理深耕傳統文化的自己幹不來。 想當年馬爺威震四九城的時候,他俞敏洪還在和工商局鬥智鬥勇呢。 本著“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的心態,馬未都組建團隊開始了直播帶貨以及短影片的道路。 馬未都直播間 隨後就是一連串的鼻青臉腫。 眾所周知,當主播本質上幹服務業,強如董老師好為人師,也得按時出現在直播間,也得把選品的事做好,稍不留神就會翻車。 而馬未都的直播主打一個粉絲見面會,一年直播次數不到十位數,進去之後又當又立。 銷量的問題主要交給團隊去做足前期工作來鋪墊,馬老師只負責露面,給觀眾們指點一下人生經驗,永遠喊不出“321上車”這樣的話語。 選品的問題更難解決,賣的東西也很尷尬,國家級文物想賣不敢賣,各種文玩以次充好,很難保證質量,同時受眾也很小。 好不容易靠著幾場直播銷售額上了億,結果馬未都大手一揮,原本承諾好的年底分紅一分錢也沒給下面人。 公司給的說法是:“總公司的其他業務出現了問題。” 相關報道 這下算是把馬大爺底褲都給露出來了,合著馬未都不是直播翻車,是主流業務古董拍賣翻車了。 馬未都雖然自己腦門上頂著“古董第一人”的稱號,並被媒體大肆報道什麼“馬未都沒見過的文物尚不存在”,可自家的古玩拍賣行業卻不見得這麼樂觀了。 近幾年來,由於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經濟的寒氣已經傳遞到每一個人。 古玩行業其實有時候是一個爭議性賊大的東西,強如王剛,在公眾面前幾十年摸爬滾打的形象,從《夜幕下的哈爾濱》到“和大人”,最後也沒抗住鑑寶節目一錘子下去引發的爭議。 馬未都的觀復博物館倉庫裡,不少走了眼的贗品開始在拍賣行中流出,極大地影響了公司的信譽,甚至公司的賬戶都遭到凍結。 一個公司做成這樣,到最後也只能剩下一地的雞毛了。 觀復博物館 截止到本文寫作時,事情的最新進展為:員工申請了勞動仲裁,新更換的法人對所有事情一問三不知。 公司發放了部分員工的工資,但申請仲裁的員工不在此列。 馬未都當然還不至於差幾十個人的工錢,不過這次顯然當年京城“老炮兒”的渾勁犯了。直截了當地透過法人說,就走法律程式。 打工人弱勢群體的無奈,在老炮兒的無賴面前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個事情究竟怎麼發展,姑且讓子彈再飛一會。 但逐漸有媒體在跟進這件事,至少告訴了馬未都一個事實: 老馬,現在不是你的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