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地時間3月26日,特朗普宣佈從4月2日起對所有進口汽車及零部件加徵25%的關稅,並且,汽車關稅將會是永久的。
根據白宮檔案,此次關稅不僅針對整車,還包括在美國組裝的進口零部件。這意味著即使車企在美設廠,只要使用進口零件,仍需繳納高額稅費。

歐洲車企這次妥妥成了頭號靶子,而德國車企更是結結實實捱了一悶棍。
要知道,美國市場可是賓士、寶馬的“金主爸爸”,每四輛德系豪車裡就有一輛漂洋過海到了美國。而2024年,歐洲車企對美汽車出口額就佔了總收益的三成多。
現在關稅一加,一輛原本賣8萬美元的保時捷卡宴,直接漲價到10萬,消費者還會買單嗎?
而且,像保時捷所在的大眾集團,本來在美國市場的利潤率就薄如刀片,這下怕是要從“賺錢”變“貼錢”。

更扎心的是,德國車企在墨西哥的工廠也被捲了進去。大眾在墨西哥的工廠每年往美國賣幾十萬輛車,原本是靠著北美自貿協定的優惠價,現在特朗普連盟友都不放過,25%的關稅直接讓大眾的“墨西哥製造”成了賠錢貨。
轉回德國生產?人工成本高不說,供應鏈還得重新折騰,簡直是進退兩難。難怪大眾股價應聲下跌0.8%,斯特蘭蒂斯也跟著跌了1.3%,這波傷害肉眼可見。

墨西哥和加拿大這對北美難兄難弟,此刻正抱著《美墨加協定》哭成淚人。
關稅可能會摧毀加拿大整個汽車製造業和汽車零部件製造業。該行業僱用了約50萬人,約佔該國製造業國內生產總值的10%。加拿大約80%至90%的汽車產量用於出口,自1965年簽署汽車貿易協議以來,加拿大工廠擴大規模以供應美國市場。如果只為加拿大市場運營現有工廠,將會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
當天,加拿大總理馬克·卡尼對記者表示:“這是一次直接攻擊”,並補充說,由於這些關稅,加拿大和美國之間的歷史關係“正在破裂”。
而墨西哥每年向美國出口的汽車更是高達790億美元,現在每輛車憑空多出6250美元成本,車企要麼漲價丟掉市場,要麼自己吞下苦果。

日韓車企會成為"漏網之魚"嗎?
日本車企表面上看似乎"受傷較輕"。畢竟豐田、本田在美國本土有大量工廠,像豐田在得克薩斯州的工廠,很多零部件也是當地採購。但仔細一看,日本車企的日子也不好過。日本對美汽車出口中,高階車型佔比超過40%,比如雷克薩斯LS、謳歌NSX這些車型,關稅一加,價格優勢瞬間消失。

韓國車企的情況更尷尬。現代、起亞2024年對美出口143萬輛,佔韓國總出口量的一半以上。現代甚至還提前“表忠心”,宣佈要在美國投資210億美元建廠。原本以為有美韓自貿協定護體,結果特朗普反手就是一個關稅“大禮包”,現代CEO張在勳估計腸子都悔青了——新工廠還沒投產,現有車型就要多交25%的稅,這波血虧直接讓22億美元利潤蒸發。
現在留給韓國車企的路只剩兩條:要麼學日本車企把生產線全搬美國,要麼咬牙提價,但等於放棄市場——怎麼看都是死局。

美國車企真的能躺著賺錢嗎?
美國三大車企福特、通用、斯特蘭蒂斯表面上拿到了 "免死金牌"—— 從加拿大、墨西哥進口的汽車暫時免稅。但實際上他們的日子也不好過。北美汽車產業鏈高度一體化,一輛在美國組裝的汽車,平均有40%的零部件來自墨西哥和加拿大。雖然整車暫時免稅,但零部件供應商就沒那麼幸運了。資料顯示,2024年美國從墨西哥進口的汽車零部件中,只有63%符合《美墨加協定》標準,剩下的37%都得被加稅。
這直接導致美國車企的供應鏈成本飆升。福特前CEO馬克・菲爾茲直言:"如果關稅長期持續,美國車企的利潤將減少數十億美元,消費者購車成本至少上漲3000美元。" 雖然福特已經開始擴建美國本土工廠,但業內人士指出:"這需要至少兩年時間,短期內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在一片哀嚎聲中,特斯拉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儘管當天馬斯克發帖稱關稅對特斯拉影響很大,但由於特斯拉在美國銷售的汽車全部由加州和得州工廠生產,進口比例極低,關稅對其影響微乎其微。相反,競爭對手的成本上升反而給了特斯拉更大的降價空間。
更絕的是,特斯拉還可能受益於特朗普的另一項政策——鼓勵美國消費者貸款購買本土汽車時享受稅收抵免。這意味著,買特斯拉不僅不用交關稅,還能省錢。也難怪特朗普還要避嫌的表示:“馬斯克從來沒有因生意找過我幫忙”,這分明是直接給特斯拉一波大紅利!

汽車產業鏈可是全球化的“教科書案例”,一個螺絲釘可能繞地球半圈才裝上車。特朗普這一刀,直接砍斷了供應鏈的“任督二脈”。這波連鎖反應,簡直像推倒了多米諾骨牌,從零件廠到4S店,沒一個環節能笑著看完。
車企們現在只剩兩條路:要麼硬剛,把工廠搬回美國,但人工貴、效率低,車價還得漲;要麼認慫,和特朗普談判求豁免。不過以特朗普的脾氣,估計得讓車企們吐出點“誠意”,比如多僱美國工人、多交保護費。
至於歐洲,大機率要對美國報復性加稅,比如對美國產的牛仔褲、波本威士忌下手,到時候又是新一輪“互相傷害”。這場面,像極了倆小孩互扔泥巴,最後髒的是整個操場。
不過,最後買單的永遠是當地民眾。研究機構算過賬,這波關稅可能讓美國核心通脹率再漲0.5%-1%,新車價格漲個三五千美元跟玩似的。更慘的是新車貴了,二手車販子趁機抬價,消費者被兩頭割韭菜。

這場關稅大戰打到最後,沒有贏家,只有看誰血厚。歐洲車企割肉保市場,美國車企硬扛成本,韓國人玩命轉型,只有馬斯克笑看風雲。更諷刺的是,當特朗普喊著“讓美國再次偉大”時,當地老百姓已被自己的總統分配到“代價區”。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