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全面到來,企業還需要諮詢公司嗎?

大模型應用之春,諮詢行業之冬?
諮詢行業亟需重新定位自身價值。
早在2013年,《創新者的窘境》作者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就在《顛覆諮詢業》一文中指出,資料的普及和民主化正在削弱傳統諮詢公司的核心價值和競爭優勢。
十餘年後,這一趨勢不僅未曾放緩,而且愈演愈烈。2025年伊始,DeepSeek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掀起了一場新的AI效率革命,知識民主化程序加速,以知識積累和創新為基礎的傳統諮詢業又一次被推到了被顛覆的邊緣。
如果不主動發起變革,精英雲集的諮詢業也不可避免地掉入“創新者的窘境”。

 AI“殺不死”諮詢業

長期以來,資料和案例被視為是諮詢公司的護城河。過去,諮詢顧問們通常需要花費數週的時間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好為企業提供高質量的決策建議。但現在,生成式AI大模型能夠在深度思考之後,快速輸出一份框架清晰、觀點明確的解決方案。
關於AI取代人類工作的討論層出不窮,表達和邏輯推理能力出眾的DeepSeek,更是加劇了諮詢從業者的危機之感。春節期間這款大模型爆火出圈之後,有顧問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道, “DeepSeek對於很多諮詢類問題的思考路徑十分接近人類,且比請顧問來做專案更加cost-effective。”還有從業者發帖表示,DeepSeek R1大模型正在加速摧毀諮詢師的兩大價值,一是知識庫沉澱帶來的資訊差,二是提出新穎idea的能力。
AI的知識迭代和反應速度確實遠超人類。但諮詢界形成的普遍共識是:AI的作用是“增強”,而非“取代”。
知名科技作家凱文·凱利曾經提出過一個觀點,未來AI會更多地被應用在重複性較多且追求效率的工作上。這一趨勢已經在改寫當前諮詢業的工作方式。“AI可以承擔很多繁瑣的工作日常,比如案頭研究、資料分析以及一些基礎的文案撰寫工作。”本土諮詢公司遠見CVC的CEO王海程談到,從Deep Research到DeepSeek,市面上的大模型他幾乎都嘗試並使用過,在實際的諮詢業務中,前置研究——也就是標準化服務的部分,完全可以用AI來替代。藉助AI工具,顧問的工作效率能夠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
兩年前,哈佛大學與波士頓諮詢聯合發起的一場實證調研給出了更為紮實的論證。758名顧問被分配到三個不同的對照組。結果顯示,基於18項真實的諮詢任務,使用AI的顧問平均多完成了12%的任務,完成速度提高了25%,且工作質量提升了40%以上。某些任務甚至可以完全自動化,完全實現人力替代。但,這只是故事的A面。
王海程認為,長遠來看,諮詢的核心價值難以被AI撼動。“簡單來說,AI能幫助顧問撰寫報告,但無法確認這篇報告是否符合客戶當下的需求。其次,它也無法確認產出的報告能給客戶帶來什麼樣的業務價值。”顧問對諮詢需求的拆解和判斷力,是把資訊加工為知識產品的關鍵。而面對複雜問題,AI的表現未必會優於一個經驗豐富的顧問或分析師。前文提及的哈佛對照組研究,也在資料上支援了這一點。
故事的B面則是,AI仍然有明顯的能力邊界。比如,市面上的所有大模型都逃不過“幻覺”問題。資訊氾濫只是AI普惠的副作用之一,那些看似有理有據實則為AI胡編亂造的錯誤資訊,輕則產生誤導性結論,重則影響到真實的商業決策。能夠精準定義問題、甄別資訊的人類顧問,仍然保持著無可取代的核心競爭力。而由真正能影響企業決策的內部資訊和一手訪談所構築起來的資訊壁壘,尚且無法被AI攻略。
遠見CVC的董事合夥人李程亮從事諮詢業十餘年,服務過大量不同行業的客戶,他補充道,和客戶溝透過程中產生的思維碰撞,以及為客戶提供的“情緒價值”,都是無法被AI取代的部分。
“我們非常樂意看到AI能夠取代一些工作。”作為技術樂觀主義者,王海程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舉例,“流水線的出現取代了人力,但工廠並沒有消失。”遠見CVC給自己的定位是“AI驅動”,以“技術+人”的方式賦能業務,這一發展路徑也是當前諮詢業提效的主流模式。
為了減少無效資訊帶來的熵增,遠見沒有接入外部AI大模型,而是選擇了自主研發。從2023年開始佈局,次年招募團隊,作為一個成立時間不到一年的本土諮詢新品牌,遠見在AI大模型上的部署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背靠國內頭部資訊諮詢公司六度智囊,由多家央國企共同孵化,能與六度的諮詢資料庫和150多萬的專家資源形成有效互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遠見自研AI大模型的資料均來自私域真實案例,在開啟專案思路、保證資料準確性的同時,也減少了顧問後續的核查成本。
有了獨家AI大模型之後,顧問能夠從重複性的資訊整合工作中解放出來,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身於拓展人脈以及更需要創造性思考的業務環節,最終達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商業大競爭時代,

企業更需要諮詢公司

諮詢業不會被AI“殺死”,但仍然面臨嚴峻的內外部挑戰。
一方面,市場環境仍然處於宏觀經濟導致的換軌期,企業發展面臨的挑戰更復雜,諮詢預算也在持續縮減。進入2025年,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另一方面,諮詢市場的內部競爭加劇,李程亮表示,“過去一年多我們在專案投標過程中發現,行業內出現了很多‘價格內卷’的現象,大家都在盡力維持基本盤。”
價格內卷,交付也在卷。“靠一份PPT賣出幾百上千萬的時代早就過去了,”在王海程看來,AI在消弭行業資訊差的同時,也讓越來越多的企業更想看到諮詢為業務帶來的實際增長。
反過來說,企業並非不需要諮詢,而是更依賴專業諮詢。在宏觀經濟波動期,面臨增長放緩、成本上升等壓力的企業更仰賴專業諮詢做出關鍵決策。這也與諮詢服務“反週期”的特點有關,畢竟這個行業的誕生,就和美國曆史上的經濟大蕭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作為舶來品,諮詢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中國市場。MBB等外資諮詢的先後加入,影響了中國本土諮詢格局的形成。然而,在三十年後的今天,無論是在中國的企業,還是諮詢公司,顯然無法繼續採取跟隨策略。遠見CVC致力於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諮詢行業標杆的初心,來源於此。
從DeepSeek對英偉達的股價震撼,到宇樹科技、《黑神話悟空》的崛起。各個領域的產業界龍頭,已經出現了越來越多中國公司的名字。曾在麥肯錫任職的王海程表示,“如果諮詢公司還是抱著過去幾十年的方法論不變,可能就會跟不上時代。”而在商業大競爭時代,本土諮詢市場仍有機會。
在一次公開演講中,王海程曾提到兩組資料:中國85%的諮詢市場仍由外資佔領,而其中85%服務的是位列於世界500強的名企。與此同時,中國80%的投資由國資帶動,這部分投資帶來的產業發展所需要的諮詢支援,仍未被很好地滿足。而在過去,其中的很多中小企業通常會被認為“用不起諮詢服務”。
“如果我們還是僅僅以服務於外資名企為榮,那麼諮詢行業可能很快就會見到天花板。”外資諮詢服務的定價邏輯,由品牌資產驅動,含有高昂的溢價成本。王海程的立場則是,諮詢服務本不應該成為奢侈品。遠見CVC的定價模式是基於價值邏輯,也即為客戶帶來的價值進行計費。遠見的做法,不是單純地“把諮詢服務的價格打下來”,而是藉助AI大模型的效率提升,最終完成雙向的降本增效。據評估,使用遠見AI大模型之後,將實現50%的效率提升。
從國家層面看,2025年是“十五五”(2026-2030)的規劃之年。考慮到地緣政治和資訊安全需求,最近兩年,不少央國企會優先選擇本土的諮詢公司,這也是內資諮詢重要的紅利視窗期。但如果說本土諮詢的優勢僅在於此,顯然也忽略了中國市場的複雜性和特殊性。
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不只是“洋戰略”的水土不服症被長久詬病,當前中國品牌遭遇的很多問題,外資諮詢的“錦囊”裡也沒有答案。隨著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不斷攀升,既具備國際諮詢經驗和視野,又瞭解中國文化及市場環境的諮詢公司將會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戰略首選。
諮詢行業的變與不變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管理資訊系統的推廣,到九十年代客戶關係及供應鏈管理的引入、十年前的數字化轉型,再到今天新一輪的AI技術浪潮。變革和轉型,幾乎是刻在諮詢行業基因裡的兩個關鍵詞。
除了效率革命,技術迭代也帶來了業務模式的變革——模組化理論正在加速諮詢工作的分解。
遠見CVC的董事合夥人李程亮提到,過去人們通常的認知是,諮詢公司的頭部客戶應該都是擁有"big name"的企業。實際上,這一情形早已悄然改變。例如,網際網路及科技企業很少採用全盤的諮詢服務。一方面,基於自身的海量資料,這類公司本身能夠藉此完成業務上的快速迭代。此外,過去七八年間,網際網路的高速增長將大量諮詢界人才納入麾下。這也使得網際網路及科技企業的諮詢需求,愈發呈現出模組化的趨勢。那些企業內部團隊無法解決的棘手難題,仍然需要專業的外部諮詢夥伴來解決。這也意味著,科技網際網路領域仍潛藏著不少需求。
在某種意義上,那些更能夠做出敏捷反應、將行業know-how落地成實際結果的團隊,而非名頭響亮的傳統諮詢品牌,往往能更好地滿足這一類公司的需求。
儘管諮詢行業不斷演變,但有些核心本質,百餘年來未曾變過。
既有麥府執業經歷,也在字節跳動做過戰略分析和業務負責人,王海程擁有戰略和業務的雙重視角,他的觀點是,如何保持洞察、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如何確保方案真正為客戶提供價值,是擺在諮詢面前的永恆命題。而比起日新月異的技術,“人才”才是諮詢公司不變的核心資產。
成員均來自麥肯錫、中金、沙利文等頂級諮詢研究機構,由央國企孵化,遠見CVC的業務架構靈活,覆蓋前沿市場洞察、投資諮詢和戰略管理諮詢服務。團隊有充分的本土見識,也有一線的國際化眼光,在諮詢服務面臨著較嚴重的同質化的今天,他們所具備的豐富經驗、洞察和創造力,才是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的槓桿。
傳統諮詢的不透明性和敏捷度正在快速消退,遠見CVC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並存:如何在有限的預算下完成更高質量的交付;如何藉助AI賦能,將行業know-how高度落地成看得見的成果;如何在變革中找到獨特價值。這些問題的答案,也決定了新一代諮詢品牌的未來走向。

小結

AI掀起的效率革命,將加速諮詢業大浪淘沙的過程,但還難言“取代”或“顛覆”。
在由AI驅動的未來商業轉型中,企業所需要的諮詢需求,將呈現出更加個性化和智慧化的趨勢。諮詢行業的商業模式在愈發敏捷和靈活的同時,也會變得更加透明且更具結果導向。
諮詢公司的機會不是更少,而將更多。有資料顯示,在國內,設有戰略部門的企業在中國企業中的佔比可能還不到5%。隨著市場和技術不斷融合,傳統業務轉型過程中也將生長出更多新的增長點,真正能夠用好AI工具、識別並解決企業真問題的諮詢公司,將會率先裝上效率增長的飛輪,迎接更為廣闊的市場機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