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3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jinian
不要褪色,不要枯萎,不要老去。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週週朗讀音訊

前兩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個話題:不要放棄你的下午四點。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覺:
一到下午四點,就覺得這一天要結束了。
於是,想做的事情一再擱置,直到這一天完全結束。
可現在才發現,下午四點,離這一天結束,還有足足八個小時。
人生也是如此。
年輕時,總以為到了一定年紀就該認命了。
但其實任何事從來沒有太晚開始。
人生這場馬拉松,拼的不是速度,而是擁有隨時出發的能力。
前陣子,跟幾個朋友小聚。
酒足飯飽後,免不了談起各自的現狀。
朋友老高在公司中層的位置待了十年,遲遲沒有更進一步。
自己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能力,後面還有幾個年輕人虎視眈眈。
他為此焦慮得整夜睡不著覺,頭髮也大把大把地往下掉。
我勸他可以主動學習公司的新業務,哪怕不能晉升,也能給自己謀個機會。
他立即搖了搖腦袋,說自己這把年紀了,已經拼不動了。
我本想勸說兩句,卻還是沒再開口。
坦白講,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只有過早的放棄。
很多時候,一個人最大的痛苦,就是自己那顆未開始就已經退縮的心。
作家李月亮的鄰居劉姐,年輕時是職場精英,頗受老闆器重。
但自從過了35歲這關後,她就開始有所懈怠。
前幾年,公司開了個新專案,需要有人帶團隊接觸。
老闆本想讓劉姐負責,可她說什麼都不願意。
問及原因時,劉姐只說自己已經老了,不想再重新學習了。
後來,她跟老闆提了離職,選擇回家做全職太太。
大家知道後,都勸她繼續幹下去,起碼有收入在手,不用問老公伸手要錢。
劉姐卻覺得自己都到了這個年齡,一輩子也沒什麼奔頭了,乾脆就辭了吧。
如今,她為了點零花錢,每天都要費力討好老公,生活過得卑微又無奈。
《本傑明》中有一句臺詞:“只要是值得做的事,永遠都不怕晚。”
說實話,阻礙一個人的,不是年齡,而是數不清的藉口。
想發展一項副業,你說來不及了,因為年紀大了;
想重新換個工作,你說來不及了,三十多歲早就晚了。
下午四點的太陽還沒偏西,你的時間也沒過期。
想做的事,就大膽去做,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大器晚成。

職場生涯專家布賴恩·費瑟斯通豪,做過一項調查。
他透過走訪500名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並對其資產進行統計。
最後得出結論:對大多數人而言,40歲以後賺的錢,佔總財富的85%~90%。
要知道,40歲以後的認知與格局,是人在40歲之前遠遠無法企及的。
下午四點以後,你依舊有機會做成任何你想做的事。
網友@伯言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他以前在地方電臺做主播,雖然上升空間有限,但勝在收入穩定。
家裡人也對這份工作很滿意,那幾年,他的日子過得輕鬆又自在。
直到35歲以後,他發現身邊同齡人都擁有了自己的事業,自己卻一直在混吃等死。
一番對比下,伯言難免有些消沉。
為了改變現狀,他逐漸起了做副業的心思,但又怕自己已經過了黃金年齡。
思慮再三後,他才明白即便自己失敗了,失去的也只有時間。
之後的日子,他下班後就開始回家學習。一年後,就考取了播音主持藝考教師資格證書。
如今,他主業做主播,副業就當藝考老師。
雖然空閒時間少了,卻也為自己找到了生活的意義。
作家劉同說過:歲數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有重新出發的勇氣。
真正成熟的人都明白,做想做的事任何時間都不晚,怕就怕你永遠不敢邁出第一步。
那些被社會時鐘定義為“晚了”的時刻,或許正是你靈魂開始散發芬芳的起點。
所以,永遠不要放棄下午四點,人生就沒有太晚的開始。

最後,我想講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的主角是主持人史小諾。
她四十歲前的人生,可謂是一帆風順。
年紀輕輕就進了央視,一直主持經濟類節目。
即便如此,她還是覺得自己不過是按時來臺裡錄播,沒有拿得出手的節目。
直到40歲這一年,她突然問自己:難道我要一直這樣過下去嗎?
也是從這開始,她萌生了製作一檔屬於自己節目的想法。
但身邊人都勸她,40歲了就別瞎折騰了,不如安安穩穩地等退休。
可史小諾選擇再次出發,創辦了一檔財經人物紀錄片《遇見大咖》。
雖然沒有采訪和編導經驗,但每次遇到問題,她都會及時調整。
後來,《遇見大咖》一經播出,便受到了觀眾的廣泛關注。
史小諾不由感慨道:“不行動,我永遠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做這樣的欄目。”
第二個故事的主角是畫家安娜·麥阿利·莫澤斯。
她出身貧寒,自從27歲結婚以後,便一心撲在家人身上。
待所有孩子都成家後,她才有時間重拾自己畫畫的夢想。
那時她已經七十歲,卻相信人生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
沒有畫筆,就用刷漆的板刷代替;沒有畫布,她就在門廊和廚房的地板上畫。
經過五年的刻苦努力,莫澤斯終於創作出第一幅作品《農場·秋》。
這幅作品一問世,便備受矚目。
後來,“莫澤斯老奶奶畫家”的名號傳遍了紐約,她的作品也被刊載在各大媒體上。
楊絳先生在《雜憶與雜寫》中寫道:
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於人的本身。
人生的下午四點,連晚高峰都沒開始,你也不要著急判自己遲到。
趁著還有想要的東西,趁著還有喜歡的事情,去盡力、盡心。
沒做過的事情要做一做,沒去的地方要去一去,沒有的東西也要爭取一下。
只有這樣,你才能抵達理想的遠方,過上期盼已久的人生。
▽
晉平公與師曠曾有過一段對話:
晉平公問師曠:“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你看,哪怕年紀再大,藉著微光出發,也好過一生滯留黑暗。
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任何時候,你都有機會重塑自己。
永遠不要擔心下午四點會遲到,永遠不要褪色,不要枯萎,不要老去。
當你不再焦慮時間,走出困住自己的那座山時,便會與更好的自己不期而遇。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