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天四院推出了專為商業發射領域量身定製的固體火箭發動機
為商業航天發射提供了強大動力支援








航天四院近日推出專為商業發射領域定製的系列固體火箭發動機。其中,直徑1.2米和2米的單段發動機分別應用於捷龍一號和長征十一號;直徑2.6米的單段發動機用於捷龍三號、力建一號和重力一號。直徑2米的兩段發動機則作為長征六號的捆綁式助推器。此外,直徑3米和3.2米的兩段發動機已完成地面熱試車。最引人注目的是新研製的直徑3.5米、最多五段的發動機,其推力範圍達500-1500噸,將用於捷龍四號和超重型運載火箭的捆綁式助推器。這些發動機憑藉大推力、高可靠性等特點,為商業航天發射提供了強大動力支援,展現了我國在固體火箭發動機領域的技術突破和創新能力。
根據我們瞭解到的情況,有大批傳統航天企業決定放下身段,不再追求抓總,盡一切可能參與商業航天市場的活動。固體發動機產品的推出或許就是一個標誌。這將對現有的民營航天企業形成相當強大的競爭壓力。但是對商業航天的大局來說,這肯定是一件好事。畢竟,我們在很多年以前就提出要用商業航天倒逼國家隊走向商業化。
新聞連結:
啥時候能買“火箭票”去太空旅行?“長十二”總設計師這樣說
長征十二號火箭創新助力太空旅行
2024年11月30日,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其多項創新引發關注。該火箭是我國首個“4米級”直徑火箭,直徑3.8米的設計既滿足運載需求,又適配鐵路運輸,便於運往全國發射場。同時,長征十二號首次採用煤基航天煤油作為燃料。這種燃料效能穩定、安全性高,且適合我國“富煤少油”的國情。
此外,長征十二號的研發貫穿商業思維,透過簡化結構、降低成本,使其更具市場競爭力。例如,部分管路被放置在外部以減輕重量、提高性價比。這些創新不僅為載人登月和火星探測奠定基礎,也體現了航天技術的商業化趨勢。
長征十二號總設計師毛承元表示,火箭應成為商品,未來有望像乘坐飛機一樣普及太空旅行。他透露,未來火箭燃料可能更加“科幻”,如核動力等。長征十二號的成功,不僅展示了我國航天技術的進步,也為普通人實現太空旅行的夢想帶來希望。
從國外的情況看,民間人士能不能買票上天,重要的並不在於票價多貴,而在於服務商能不能夠提供一種完全基於商業市場的太空旅遊產品,完全脫離現有的載人航天基礎設施和管理體制。至少要把太空遊客的適應性訓練以及發射和回收場地,搬到商業設施當中來。如果有關航天企業真的打算開展這方面業務,配套工作將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當然也意味著廣闊的市場機會。
新聞連結:
著陸並沒有完全成功
又一家商業公司成功著陸月球!
全球第二家實現月面軟著陸的商業公司

2025年3月2日,美國螢火蟲航天公司的藍色幽靈號著陸器成功在月球正面危海地區軟著陸,成為全球第二家實現月面軟著陸的商業公司。此次任務是NASA商業月球載荷服務計劃(CLPS)的一部分,旨在為未來的阿爾忒彌斯載人登月任務提供支援。藍色幽靈號攜帶了10套NASA科學儀器,包括雷射反射器、風化層分析儀等,NASA為此支付了約1.015億美元。它於1月15日由SpaceX獵鷹9號火箭發射升空,經過25天繞地飛行、4天地月轉移飛行和16天月球軌道飛行後抵達月球。藍色幽靈號預計在月面工作14天,計劃拍攝月球視野下的日全食和月球日落。此次成功標誌著商業航天在深空探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為未來載人登月和月球資源開發奠定了基礎。
————————-
美國商業航天公司藍幽靈月球著陸器成功登月,著陸危海地區!
全球首個完全成功實現月球軟著陸的商業航天公司
美國螢火蟲公司(Firefly Aerospace)的“藍幽靈”號月球著陸器於2025年3月2日成功著陸月球危海的Mons Latreille火山地區,成為全球首個完全成功實現月球軟著陸的商業航天公司。該著陸器於1月15日搭乘SpaceX獵鷹9號火箭發射,計劃在月球表面執行14天,期間將完成10臺科學儀器的任務,包括風化層樣本收集、導航衛星系統能力測試、耐輻射計算和月球塵埃減緩等實驗。此外,“藍幽靈”號還將在3月14日拍攝月球日全食的高畫質影像,並於3月16日記錄月球地平線輝光。
新聞連結:
根據後續訊息,這次著陸並沒有完全成功。著陸器在月球上摔倒了這已經是第3次發生,類似情況了這一方面說明商業月球開發,有那麼一些細微卻關鍵的技術需要突破;另外一方面也說明,商業月球資源開發是一件值得人們前赴後繼的事情。否則就不會有這麼多著陸器不顧風險飛往月球了
>End
>>>
本文系“太空與網路”編輯及獨家點評,轉載及引用部分觀點請在文首註明出處、公眾號ID及作者。感謝支援有態度的媒體!
未按照規範轉載及引用者,我們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衛星與網路》編輯委員會
高階顧問:王國玉、劉程、童旭東、相振華、王志義、楊烈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雜誌訂閱,請加微信:
wangxiaoyu9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