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億票房的《哪吒2》,餃子導演收入10億?

內容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君智商業學堂
推薦人 | Nico佳一
《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突破120億,背後大片方光線傳媒的市值,一度7天漲停4次,比茅臺還要上頭。這背後的原因,有人說這是資本豪賭,有人說這是IP玄學,但真相遠比你想象的刺激。

《哪吒2》背後的光線傳媒究竟是何方神聖?它又如何能夠逆天改命?本篇文章,我們將深入覆盤這家中國最會賺錢的影視公司——光線傳媒的逆襲之路。
光線這波賺得有多大?導演餃子又能賺多少錢?反正絕對不像網傳的那樣,餃子只能賺一個億的小目標。
先來看看《哪吒2》的票房是怎麼分的。根據票房分賬的江湖規矩,就按《哪吒2》總票房百億來算,首先8.3億要上交(5%電影專項基金,3.3%營業稅),剩下91.7億是可分賬票房,然後才輪到院線和片方。
這裡面院線薅走52.27%,大概48億,再扣掉8.41%的宣發製作費,7.7億,剩下差不多4成(39.32%)歸片方,也就是36.04億。
而《哪吒2》背後有5家出品方,也叫片方,其中三家光線系,兩家是導演餃子實控的。
按照光線披露的資料,光線和餃子兩邊的分成大概是6比4。最後算下來,《哪吒2》票房百億,光線大概能分到20個億。20個億是什麼概念呢?2024年前三季度,光線傳媒的營收也才14.42億,現在一部《哪吒 2》直接過大年了。
而導演餃子個人呢,不僅能拿到導演費,一般都在5%-10%,也就是1.35-2.7億,而且因為他還是兩家片方的實際控股人,所以也能拿到一份屬於片方的分成,再加上後續各種長尾收入,比如海外發行、廣告收入、衍生品等等,估計餃子也能拿到十個億。
那這個光線傳媒到底是什麼來頭?怎麼就有眼光投了餃子,又怎麼押中了哪吒這個IP呢?
要知道光線的電影路,過去其實走的並不順利。
2006年,創始人王長田從電視業改道衝進電影業,但苦幹6年,直到2012年,才出了一部《人再囧途之泰囧》,隨後《致青春》《中國合夥人》雖然小火了一把,但再之後,光線就沒出什麼爆款了。
2013年成了光線的至暗時刻,當時它的電視劇業務被華策吊打,電影票房被華誼、博納碾壓,股價腰斬,高管離職……
王長田翻著財報,發現了一個驚人的數字:公司的演員片酬就佔了6成的製作成本,這相當於每拍一部電影,就有半部在給明星打工,這聽上去也太不值了。
王長田開始琢磨動畫電影,又算了一筆賬:動畫電影的毛利率竟然能比真人片高30%,而且電影系列化後,成本還能再砍40%。
而且動畫電影一沒明星塌房危機,二沒天價明星片酬,不僅製作成本可控,動畫IP還能無限續命。比如迪士尼光靠米老鼠,就吃了90年紅利,米老鼠依然還是是那麼年輕。
這些都讓王長田眼前一亮,與其在紅海里內卷,不如讓光線另闢賽道。就這樣,在華誼忙著捧名導,博納沉迷主旋律,萬達瘋狂蓋電影院的時候,光線默默進軍了動畫賽道。
但剛開始並不是一帆風順。
2013到2014年,光線接連投了3部動畫電影,分別是《賽爾號大電影2》《賽爾號大電影3》和《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結果票房全都撲了街。
光線嘴上雖然沒說放棄,但投資動作卻謹慎了起來,然後就遇到了《大聖歸來》。是不是有點意思?光線竟然是《大聖歸來》最開始的片方之一。
但當時,光線雖然官宣了和《大聖歸來》的合作,但內心還是有點猶豫,之前投的低幼動畫片接連撲街,讓他們對於《大聖歸來》這種明顯成人向的動畫電影十分沒有把握,加上當時《大聖歸來》的製作週期比較長,導演和團隊之前也沒有獨立做長篇動畫的經驗,光線擔心這萬一不能按時交付呢?
所以思來想去,光線就撤了資。
結果《大聖歸來》上線即爆,成了2015年的現象級動畫電影。當時《大聖歸來》有多火,幾家頭部影視公司就有多羨慕。但別人是羨慕,光線是後悔,後悔自己親手放棄了這次機會。
別家是沒搭上順風車也就算了,光線是一頓算計自己下了車,眼睜睜錯過了《大聖歸來》,悔得腸子都青了。
但這次錯過也徹底打醒了光線:走動畫電影這條路,方向沒有錯。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光線的命運發生了變化。
據說《大聖歸來》剛上線四天,光線就光速挖走了團隊主創,光線出資2000萬,和導演田曉鵬共同成立了十月文化,《哪吒1》的時候,十月文化就是片方之一。
但一個動畫團隊哪兒夠呢?光線又迅速成立了子公司彩條屋,專門負責買買買。
當時業內不錯的動畫公司,光線都摸了個遍。動畫公司都普遍缺錢,當時投個兩三百萬,光線就能佔30%、40%的股,十幾家投下來,也就花了兩三千萬。
除了《大聖歸來》的團隊,後來拍《大魚海棠》的彼岸天,甚至當時還在做外包的餃子,也是這時候和光線建立了合作。
據說當時王長田在餃子的工作室裡,看到牆上貼滿的《封神演義》考據筆記,那個詳細細緻的程度,讓他非常震撼,現場就說了一句話:這不是電影劇本,而是完整的考古報告。第二天,雙方就簽了一個多億的投資協議,這可是相當於光線當年2成的淨利潤啊,業內都覺得王長田簡直瘋了。
而《哪吒1》從立項到上映,中間也經歷了很多波折。據說2018年內部試映會的時候,某個院線經理看完樣片後,吐槽哪吒的煙燻妝太醜了,現在觀眾都喜歡《熊出沒》。但是王長田非常認可《哪吒1》,馬上拍板又追加了2000萬特效預算。這個決策有多值呢?2019年炸出了《哪吒1》的50億票房,光線直接贏麻了。
更爽的是,當年大家以為《哪吒1》就是中國動畫巔峰了,結果6年後,《哪吒2》開始登頂國際影史。
這裡還有一個小插曲,2023年的時候,王長田說他預估《哪吒2》的票房能破70億,被大家說太膨脹了。結果《哪吒2》用實力證明,王長田還是謙虛了。《哪吒2》5個億的製作成本,直接給光線帶來了至少20億的收入,這ROI簡直吊打99%的A股公司。
那《哪吒1》到《哪吒2》之間的6年,光線又做了怎樣的佈局?
光線主攻動畫賽道後,成立了彩條屋,開啟了衛星式的投資,陸續投的20多家動畫公司裡,不僅有導演工作室,還有一批技術很牛的製作公司,比如紅鯉文化、大千陽光、玄機科技、通耀科技等等。
而且光線不直接收編,而是以投資換股權的形式,讓導演保留了創作的自主權。到了2022年,光線又內部孵化了光線動畫,開始對內培養嫡系部隊來確保產能。
如果說《哪吒1》還是動畫團隊用“小米加步槍”的條件獲得的成功,那到了《哪吒2》的時候,光線直接放了大招,採用彩條屋和光線動畫雙廠牌並行的方式,一招“內外雙修”,直接把內部人才庫擴容到兩千多人。
這還只是前端的人才矩陣,中端進行模組化生產。光線把動畫製作的各個環節都拆成了標準化模組,從劇本、分鏡,到建模、特效全都是協作網路,形成了一條“動畫富士康”模式。
比如說《哪吒2》被拆成了1600個任務包,成都團隊做角色設計,杭州團隊就搞場景渲染,北京團隊管特效合成,相當於自建了一套協作平臺。
因此《哪吒1》的製作花了五年,結果到了《哪吒2》,製作週期直接對半砍,而且《哪吒2》的特效鏡頭還多了40%,角色數量翻了三倍。
這個效率怎麼來的?
同行還在手工建模,光線反手建了個3萬分鐘的中國神話宇宙資料庫,還用上了AI,直接能生成雷震子的雷電音效。靠這招,B站的動畫還在虧損,光線又直接把製作成本打下了30%。
如果2015年的時候,光線只是隨便投幾部動畫電影就草草結束,那估計如今也不會有《哪吒1》《哪吒2》的輝煌。
而且,光線選擇搭建一條動畫電影的工業流水線,讓國內普通的對手很難趕超。要想抄出一個《哪吒1》可能還有機會,但是要想複製光線的整套神話生產線?那實在是太難了。
而這條動畫生產線裡,除了前中端,後端也同樣重要。光線的後端是誰呢?可能很多人都沒有發現,貓眼和光線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2016年,光線控股貓眼票務,當時很多人覺得光線只是在佈局票務領域,沒想到今天再看,光線已經把內容生產、資料監控、票務操控全部連線在一起了。
2025年的春節檔,傳統影視公司還在跪求院線排片,光線靠著貓眼的即時票房監測,《哪吒2》預售破億,排片率從18%暴漲到35%。
而且靠貓眼的使用者畫像大資料,連抖音熱搜都在演算法射程之內。一條“天津話哪吒”的短影片,單條播放就破了5億,但宣發成本還成本不到對手的1/3。
更絕的是,《哪吒2》還在後期製作時,貓眼就從彈幕中挖出了“敖丙美強慘”的人設標籤,直接反向指導了衍生品設計。現在敖丙的手辦賣到斷貨,這不是意外,背後的邏輯是資料驅動的衍生品操盤。
所以說,如今光線傳媒最大的亮點,其實並不是能出《哪吒2》這一部電影,而是他們對動畫電影的認知水平,已經超出了國內的很多競爭對手。
他們佈局十年,搭建起的這條從生產到宣發,從劇本到特效的整個系統,為他們奠定了初步的競爭優勢,但現在只是開了一個好頭,前方依然道阻且長。
近十年,光線出了二十多部動畫電影,但是隻有《哪吒1》《哪吒2》成了現象級。
剛開始的三年,光線上了10部動畫電影,其中7部票房都沒過億。到了2018年,光線直接虧了2.85億元。
近兩年,像是《姜子牙》雖然拿了16億的票房,但並沒有復刻《哪吒1》的輝煌,又因為口碑撲街,導致光線單日蒸發百億市值;《深海》因為製作週期太長,差點拖垮資金鍊。
也因此,一些業內人士常說投資動畫電影是一門玄學。
2015年,中國動畫公司還在搞人肉流水線,分鏡外包給日本,建模丟給越南,渲染甩給印度,因此光線的出現,無疑是對這種散裝工業化的降維打擊。
《哪吒1》爆火前,動畫賽道那幾乎是光線的天下,甚至可以說光線是靠撿漏了動畫這個冷門賽道才走得順。
但《哪吒2》之後呢?如果去進行國際對標,會發現現實依舊十分殘酷。
儘管光線也用上了AI中間幀生成技術,特效也越來越驚豔,但很多地方依舊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說《哪吒2》的3D渲染還是靠200人的團隊爆肝三年才完成,給申公豹做毛髮渲染的特效師,直接因為做不下去離職了,但美國動畫大廠皮克斯用AI渲染分鏡,效率提升5倍。
要想和國際大佬掰手腕,光線的工業化流水線似乎還差點意思。
然後是人才。當初光線開始投資動畫電影,看上去投的是公司,其實投的是人才。光線參股但不控股,給團隊留足了創作空間。
這樣的方式,看上去是雙贏,但人才也就成了光線最大的資產,同時也是最危險的軟肋。
《哪吒1》《哪吒2》能走到現在,離不開導演餃子這個人本身,他怎麼理解動畫這份事業,又如何創造封神這個宇宙的世界觀,改編這一系列神話人物,也就直接影響到了哪吒的呈現。
光線綁定了餃子,但中國只有一個餃子,離開了明星導演,光線還能繼續複製這種強大的IP開發能力嗎?
像餃子這波核心還有股權繫結,但其他人才呢?據說某平臺開出三倍薪資加股權套餐,直接就挖走了彩條屋15個員工。
反觀像迪士尼,早就建立了“創意中臺+標準化流程”,即使皮克斯大佬出走,IP生產線依舊穩如泰山。
隨著《哪吒2》的爆火,競爭對手必然覺醒。大家從過去不太關注光線,接下來一定會把光線當靶子瞄準。
如果未來巨頭紛紛佈局下場,從模仿複製、到挖人搶資源,都意味著光線接下來要面對的競爭格局,註定比之前充滿更多的血腥和硝煙。
結語:
《哪吒2》國際版的海報裡有一句話:“我偏要踏出一條自己的路。”
當所有人都覺得中國做不出百億動畫,光線用最笨的辦法給出了答案:中國動畫的奇蹟,從來不是賭出來的,而是熬出來的。
光線用十年押注,在這個被好萊塢統治了半個世紀的戰場,亮起了東方工業化的烽火。
但當《哪吒2》登頂世界,光線也將面對更殘酷的現實:如何讓IP宇宙持續運轉?或許神話宇宙才搭好腳手架,動畫電影真正的戰爭才拉開序幕,光線的下一個十年會怎樣?讓我們拭目以待。
注:本文圖片來自原文、網路等。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
— END —
首席訪談
近期熱門影片推薦
 cheif interview 
對影片名片感興趣
識別二維碼
專業顧問為您量身定製
首席
往期文章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