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熟悉影馳產品線的朋友們或許注意到Boomstar星曜系列缺席了GeForce RTX 50系列的首發.而這一作為主打時下在國內擁有高人氣的“二次元”風格的品牌系列並未退場,而是在重新設計並打磨細節之後,以RTX 50系列中的旗艦RTX 5090 D作為系列新生後的首秀.本次評測的也是該系列中首先上市發售,以白色為主色調的RTX 5090星曜LUNA OC.

產品規格
這款影馳RTX 5090 D星曜LUNA OC在效能標定上相對保守,體現在其功耗限制被鎖定在了標準的575W,而非更普遍的600W.但作為OC版本,標稱的Boost頻率還是拉高到了2452MHz.

GPU-Z資訊圖:

GPU-Z BIOS資訊圖:

樣卡在基礎效能測試中最高GPU頻率達到2962MHz.

產品解析
星曜系列的品牌形象代表“星曜娘”也迎來了全新的形象.對應於“星曜LUNA”的是劍士裝扮的樣貌.並被用作包裝封面展示.

附件包含一套白色的支撐架.

組合後的全貌.

一條白色的16-pin轉4*8-pin電源轉接線和一條用於將顯示卡接入主機板RGB燈控的燈光同步線.

以星曜娘為封面的說明書.和一張可選用於貼於顯示卡背板用於裝飾的貼紙.

顯示卡正面.傳統的三風扇開放式散熱設計.


顯示卡背面.背板本身已配有星曜的Logo塗裝作為裝飾.


靠近擋板側以大尺寸的半邊星曜的圖案Logo為底搭配GeForce RTX標識.

靠近金手指側同樣是以略超出邊緣的排版風格展示文字版Logo.

無遮擋的尾部通風區.

輸出介面為標準的三個DP2.1b和一個HDMI 2.1b的組合.

顯示卡頂部.

面板一側以圓弧造型與中框的過渡形成包圍式造型.並在兩側以額外的線條式小開孔為裝飾.

中框尾部的包圍加固面展示GeForce標識.

中心區域以反向的圓弧搭配鏡面式裝飾板

鏡面飾板上配有星曜Logo和星星圖案的點綴.

Logo和圖案都帶有RGB燈效.結合鏡面形成反射疊影視效.

12V-2×6電源介面,反置擺放使卡扣在拆裝時更容易按壓和確認安裝是否到位.
燈光同步介面則位於電源介面左側.

顯示卡底部.

正面面板做了與頂部相同的圓弧造型和裝飾挖孔.


顯示卡尾部.

封閉式外殼設計.中框一側配有星曜文字版Logo.而正面面板上則配合銀色的飾面,將星曜的圖形Logo以轉角包邊的形態作為展示.

令人驚喜的是此處的Logo也帶有RGB燈光效果.本身線條式的設計亦不顯得雜亂.

正面面板整體也是以圓潤的造型處理結合配套的中框包裹了整卡.


邊角和邊緣均為大角度圓弧處理.


正面上下中心區域再以反向的圓弧搭配.


橫向的中心區域搭配延展到頭尾兩側的銀色包裹飾片.


中間風扇兩側的過渡裝飾圖案顯然也有借鑑影馳自家名人堂HOF Logo的成分


線條內亦藏有RGB燈效.

整卡的燈光動效.


風扇配置為三把相同的七葉風扇.

軸心以星曜圖案Logo搭配寶石反射風格的底圖為裝飾.

連框式扇葉.

三段式彎折的特殊扇面造型.

風扇直徑尺寸規格為100mm.

顯示卡長度(不含擋板)約336mm.

高度(含擋板)約155mm.

厚度約61mm.

整卡分解.

分解風扇面板和散熱片模組.

正面面板內側.

風扇固定架與緩衝填充.

框架內整合風扇和燈板的接線座和提供磁吸固定的磁鐵.

風扇與燈條接線最終集中到觸點式的介面上.

主散熱片模組正面.緊湊的兩段式散熱片排列.散熱片和熱管為美觀均做了白色噴塗.

正面覆蓋框架.並在八個不同點位配備磁鐵以配合磁吸式面板的固定.

觸點式的風扇與RGB接線座同樣固定在正面框架內.並引出連線到顯示卡上的接線與介面.

主散熱片模組和中框支架底部.兩者已一體鎖固.

GPU核心由VC均熱板底座搭配相變矽脂覆蓋.

視訊記憶體則由額外墊高的框架或主體中框搭配導熱墊覆蓋.


供電MOSFET均由中框搭配導熱墊覆蓋.電感位置同樣填充導熱墊.


配備7條8mm和2條6mm熱管.

兩條6mm熱管和兩條8mm熱管從前部回穿入散熱片靠兩邊和正面的位置.

僅8mm的熱管穿入後半段的散熱片內

七條熱管以波浪狀排布.

散熱片邊緣均採用齊整的造型和排列.



散熱片排列近看.

完整的俯視和側視角度可以更清晰觀察散熱器整體結構.




背板內側.僅絕緣貼覆蓋.

板卡正面.緊湊型板型設計.

板卡背面.

對應於GeForce RTX 5090 D的GB202-250 GPU.

視訊記憶體由16片Samsung 16Gb 28Gbps GDDR7顆粒組成32GB 512bit 28Gbps的配置.單面佈局.

22相GPU供電和7相視訊記憶體供電.



GPU供電主控MPS MP29816

每相均搭配一顆MPS MP87993 DrMOS(50A)MOSFET.


GM012提供燈光控制.

測試平臺
顯示卡:
GALAX 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
CPU:Intel Core Ultra 9 285K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Z890 Hero
記憶體: Acer Predator Pallas II DDR5 8200MHz C36 32G(16Gx2)
硬碟:Samsung 980 Pro SSD 500GB
電源:Seasonic Vertex GX-1000 1000W
機箱:Corsair 5000D Airflow
散熱:DeepCool LT720 (360mm AIO Water Cooling)+ NF-A12x25 PWM chromax.black x3(CPU,機箱頂部)
Noctua NF-A12x25 PWM chromax.black PWM x3(機箱前置)
Noctua NF-A12x25 PWM chromax.black x1(機箱後置)
(機箱與CPU散熱器風扇均定速在約1000RPM)
驅動:
NVIDIA 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576.02
系統:Windows 11 Version 24H2
軟體:GPU-Z 2.65
3DMark 2.31
Furmark 1.39.0
測試環境照:


效能測試
效能測試基於本站以往顯示卡評測的專案與流程方式:在封箱環境下進行3DMark效能,待機與Furmark壓力測試下的溫度,功耗,噪聲測試.為節省測試時間以及突出有效資訊,3DMark效能部分僅測試Fire Strike Ultra及更高的專案的顯示卡分數,結果以列表成績彙總.

效能方面,3DMark跑分符合預期.與出廠標稱600W的版本差距較小.
Furmark 10分鐘烤機測試中風扇轉速達到接近2300rpm,機箱尾部近顯示卡測量位置約54.3dbA,仍屬於風冷RTX 5090 D常見水平範圍.此時73℃和78℃的GPU和視訊記憶體溫度依舊合適可控.
Furmark壓力測試10分鐘測試圖:

附加測試:不同擺放朝向對散熱效能影響的測試.
在開放式平臺下,對比三種擺放姿態下Furmark壓力測試時的GPU溫度表現.測試在另行搭建的平臺下進行.
標準橫置方向:
GPU約70℃.視訊記憶體約76℃,風扇轉速約2080RPM,平均頻率2142MHz.

吊裝(I/O口朝上)方向:
GPU約76℃,視訊記憶體約80℃,風扇轉速約3250RPM,平均頻率2127MHz.
風扇轉速和溫度相比橫置安裝均顯著上升,但尚未失控.

吊裝(I/O口朝下)方向:
GPU約72℃,視訊記憶體約76℃,風扇轉速約2200RPM,平均頻率2137MHz.
風扇轉速和溫度相比橫置安裝均顯著上升,但幅度小於向上吊裝.

總結
影馳RTX 5090 D星曜LUNA OC作為一款採用風冷散熱設計的款式,其散熱規模卻依舊較為剋制.三槽厚度和三風扇的配置以及整體的份量水平,在競品普遍繼續加碼的環境中宛如清流.但從效果上來說,它依舊以風冷RTX 5090 D普遍的風扇轉速和噪聲水準,結合575W的標準功耗限制將溫度控制在合適的水平.而在外觀設計上,細霧處理的純白圓弧包裹式外殼的造型,結合頂部鏡面反射式和尾部轉角式的燈標.整體觀感較為清爽.而對於“星曜”品牌系列主打的“二次元”風格,則採用背板貼紙的形式提供裝飾,這樣也兼可顧了對於“二次元紙片人”不感冒的使用者群.此外在功能創新方面則提供了磁吸式風扇面板設計.更易於使用者清灰打理.
GALAX 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LUNA OC 官網連結:
https://www.szgalaxy.com/goods/detail?id=6944862009830973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