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levi
來源:漫談經濟(ID:mantanjingji01)
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聯邦德國,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日本製造業全面崛起,大量的紡織品、鋼鐵、家電、汽車等商品出口到美國。

與此同時,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
美國希望透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狀況。
1980年日本修訂了《外匯法》,將資本專案由“原則上禁止”改為“原則上自由”,這是取消資本專案限制的重要一步。
日本開始允許居民持有外匯,並放寬了對外投資的限制。
1984年進一步取消遠期外匯交易限制,開設東京離岸市場,推動日元國際化
1985年9月,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鉅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
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故該協議又被稱為“廣場協議”(Plaza Accord)。
廣場協議簽訂後,上述五國開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在國際外匯市場大量拋售美元,繼而形成市場投資者的拋售狂潮,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
美元兌日元從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協議簽訂後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迅速下跌到1美元兌200日元左右,跌幅20%。
在這之後不到三年的時間裡,美元對日元貶值了50%。
美元兌日元從高點260到1989年的低點122。

也就是說,短短幾年時間,日元對美元升值了一倍多。
廣場協議後,受日元升值影響,日本出口競爭力備受打擊。
日本政府為了應對日元升值壓力,推出“黑字還流”計劃,透過海外貸款輸出日元,促進國際化。
當時日本調整政策,實行利息補貼和低投資風險等措施來促使資本轉流到發展中國家去。
透過發展"黑字還流"貸款,日本國際收支順差得到有效利用,並以此推動日元國際化。
同一時期,日本建立東京離岸市場,允許非居民發行歐洲日元債券等。
日本的外匯放松管制的成果:
1989年東京外匯市場交易規模一度與紐約持平,日元佔全球外匯交易量的13.5%。
但是,負面影響也很顯著。由於日本加速資本賬戶開放,允許資金自由跨境流動,導致短期資本大量湧入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催生資產價格泡沫。
日本試圖透過日元國際化提升貨幣影響力,但國內金融改革滯後(如利率市場化遲緩、銀行監管不足),導致日元匯率波動難以控制。
例如,日本央行想透過加息抑制通脹,卻因國際資本回流加劇日元升值壓力,進一步打擊出口導向型經濟
日本股價、經濟和地價分別在1989年底、1990年底和1991年底達到峰值後開始下跌。
這標誌著日本經濟泡沫的破滅,從那時到現在的這段時間被稱為“失落的三十年”。

縱觀日本經濟幾十年的發展,廣場協議是一個轉折點。日本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陷入了長達三十年的經濟停滯。
從高速增長到長期停滯,日本的發展經歷為那些雄心勃勃致力於經濟起飛的新興國家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
當然有分析指出,當時日本經濟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廣場協議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