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惜文
對話丨鄒蔚 吳欣曉
最近,深圳殺出一隻未來獨角獸:硬之城,年初完成1.5億元融資。
硬之城成立於2016年,業務之一是:元器件一站式服務平臺。
通俗地說,它為客戶提供一條龍服務:幫你設計,給你供貨,全程參與生產。在國產晶片代理上,硬之城的市場份額位列全國第一。
硬之城的增長,離不開全球電子產業的雙重機遇。
一邊是ChatGPT等大模型催生“智慧終端革命”,99%的硬體亟待植入AI能力;另一邊,中國晶片從“備胎”逆襲為歐美客戶主動採購的選擇,三年內或主導非尖端市場。
在這雙重機遇下,科技企業的增長會在哪?鉛筆道近期訪談硬之城創始人李六七,揭示智慧硬體產業正在發生的正規化轉移與商業機會。

–01 –

鉛筆道:硬之城是怎樣服務客戶的?比如,怎樣幫他完成供尋找供應鏈,對接產能。
李六七:我們的業務邏輯其實很簡單,就三件事:
第一,設計選型方案——比如告訴你“選這個晶片更合適”;
第二,供應鏈服務——你確定方案後,我直接供貨,並幫你最佳化整個BOM成本;
第三,製造方案——最後全程參與生產。
說白了就是:幫你設計、給你供貨、參與生產,一條龍服務。你今天也許給我做了幾千塊錢、幾萬塊錢的生意,但我篤定你在未來的兩到三年會給我幾百萬、幾千萬的生意,所以我願意在這個時候給你投入。
鉛筆道:年初公司獲得了一輪新融資?
李六七:對,這一輪融資融了1.5 億。我在春節以後明顯地感覺到,有一個聲音越來越清晰:硬體 AI 化和 AI 硬體化。這是代表了未來一個時代的機會。
鉛筆道: 能不能展開講講AI 硬體化和硬體 AI 化?
李六七:首先,未來的硬體,它不是簡單的智慧化,應該是硬體AI化,現在市面上99.9%的產品是沒有 AI 能力的,未來 99%的硬體會具備 AI 的能力,這個過程叫硬體 AI 化。
另外一個判斷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Deepseek、Kimi、豆包等等這些,它是AI軟體。它很明顯需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它要需要硬體作為入口;第二它需要透過硬體來變現。它要變現這個過程,我們把它叫做 AI 硬體化。
春節後我們就開始搞硬體AI化的探索和實踐了。所謂硬體AI化,就是讓硬體本身具備AI能力。第一個落地場景肯定是互動——自從大語言模型出現後,人機互動體驗直接提升了一個檔次,互動內容更豐富、更有深度了。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種自然語言互動能力直接做到硬體裡。
那AI硬體化難在哪?普通硬體公司根本玩不轉AI,就算有大模型也不會用。我們專門組建了團隊,重點攻克兩個問題:一是怎麼把大語言模型應用到硬體場景,二是怎麼把軟體真正“塞”進硬體。最終目標是透過這個載體,把控流量入口和未來的付費通道。

–02 –

重大趨勢:中國晶片全球化
鉛筆道: 除此之外,你還發現了哪些時代機遇?
李六七:關於晶片國產化這個事,我得好好說道說道。中國晶片這十幾年經歷了三個關鍵轉折點,現在可以說是徹底翻身了。
第一個階段是2018年中美貿易戰之前,那時候國產晶片是真不受待見啊。特別是中高階客戶,一聽國產晶片就搖頭,覺得質量不行、效能不穩,寧願多花錢買進口的。
第二個階段是特朗普上臺搞貿易戰那會兒,情況開始變了。客戶是被逼著用國產晶片——不用不行啊,進口晶片要麼買不到,要麼價格翻幾倍。那時候我們算是"被動替代"。
現在到了第三個階段,這個變化可就大了!歐美客戶主動找上門要中國晶片,為什麼?我分析有三個原因:
1)歐美本土成本漲得太離譜;
2)他們對美國晶片的信任度下降;
3)國產晶片的質量確實上來了。
所以我們現在內部都不叫“國產替代”了,改叫“中國晶片全球化”。這個轉變可不是改個名字那麼簡單,是實打實的市場地位提升。
鉛筆道:是不是主要還是和價格優勢有關?
李六七:不是。以前我們叫“國產替代”,說白了就是當備胎——人家主供應商斷供了,才輪到我們上場,對吧?就像個小三似的,正房不在才能露個臉。
但現在不一樣了,“國產晶片全球化”意味著我們成了主角!在品質、價格、交付這些硬指標上全面領先。當然我說的不是那些最高精尖的晶片(那些還得再追追),但越來越多的品類我們已經實現反超。
這個轉變就像當年家電行業的故事:最早國內電視都是松下、索尼的天下,後來國產電視不僅把外資品牌擠出中國市場,現在全球賣的電視基本都是中國造了。晶片行業正在經歷同樣的蛻變。
鉛筆道:等於說整個晶片產業天平轉到中國這邊了。
李六七:是的,中國晶片的主導地位已經開始顯現了。完全轉變過程大概還需要三年左右的時間。等到五年之後,除了那些最高精尖的晶片領域,其他大部分市場都會是中國晶片的天下。
至於中國晶片產業還需要補哪些短板,這個就是另一個話題,就不展開聊了,已經涉及到先進製造領域。
–03 –

鉛筆道:硬之城所在賽道的過去10年,比如全球硬體產業,幾個比較顯著的變化是什麼?
李六七:傳統制造業變化不大,做法很直接——中國人工貴了就搬東南亞,東南亞不行再搬回來。這麼搬來搬去,本質上沒啥大變化。當然大廠是另一回事,比如小米搞智慧製造,他們也在追求數字化、智慧化,但那是大公司服務大客戶的邏輯,跟我們完全不一樣。說實話,我們這種模式的難度其實更大,變化更大。
我們做製造有幾個基本原則:
第一是“三化”——標準化、數字化、智慧化。第二是強調全鏈條,不是單個環節,而是從設計到供應鏈再到製造的全流程標準化和智慧化。說實話,這麼做的公司投入非常大,我們融了這麼多錢,大部分都砸在這裡面。
現在能做全鏈條的公司沒幾家,像家電龍頭在做,新能源頭部也在做。
鉛筆道:硬之城的供應鏈和智慧製造,營收的分佈大概是怎麼樣?
李六七:今年應該是供應鏈和製造是一半,之前還是供應鏈是多一點。
鉛筆道:硬之城作為電子元器件平臺,為何要深度參與AI產業變革?
李六七:大家對硬之城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七八年前。實際上,我們已經完成了戰略規劃三步走中的前兩步。
第一步是元器件供應鏈。我們2016年上線平臺,2021年開始重點佈局智慧製造,同年建立了自己的工廠。現在已經實現了柔性供應鏈與數字化智慧製造的打通,正在推進第二步——將數字化智慧製造規模化。至於第三步,暫時不便透露,主要涉及資料、演算法和軟體能力。但透過前兩步,我們已經從單純的元器件平臺,升級為"柔性供應鏈+柔性製造"的綜合服務商。
為什麼要做這麼深?因為我們離客戶需求和場景最近。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出最好的晶片設計?如何構建最優供應鏈?如何高效生產?
我們原本就具備硬體能力和一定軟體基礎,只是缺少AI能力。現在我們把這塊補上後,就能幫助客戶加速硬體AI化轉型。
鉛筆道:是出於什麼原因決定走出舒適區?
李六七:我們喜歡服務有成長潛力的公司。具體的戰略戰術問題基本上是圍繞著客戶的需求痛點來去延展的。我們的定位是新硬體,什麼叫新硬體呢?是那些中小型的新行業、新技術代表等。
在中早期的時候,大家不知道大疆和蘋果,但實際上在全球是有大量的不知名的小大疆和小蘋果存在,這一型別的公司有幾個特徵,很強的創新能力,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它有高成長性。我就願意服務這樣的公司,因為它能夠佔有未來的市場,它有高成長性,我有對應的收益。
鉛筆道:能不能分享一下幾個具體的案例?怎麼去發現這些早期非常有潛力,代表未來科技趨勢的公司?
李六七:我舉幾個例子,一個是雲鯨智慧,是家庭機器比較知名的品牌。16 年創業,那時候只有十幾個人, 當時沒有人給他服務。但是 17 年我們就有專門的團隊服務於雲鯨,一直陪伴到今天。我們現在服務了 2000 家類似的新經濟公司,只不過雲鯨發展得比較快,透過五年之間變成了過百億估值的公司。
鉛筆道:硬之城很早就服務海外使用者。現在海外使用者的情況怎麼樣?
李六七:出海的競品裡,我們做得最好。去年我們海外收入已經佔比了38%,今年應該在 42% 到 45% 之間。
我們目前評估,手上覆蓋的新硬體客戶大概在 30% ,預計未來三年我們可以覆蓋到全球70%的新硬體客戶,歐美我們可能能覆蓋90%——原因是我們這幾年在歐洲佈局非常深,去年覆蓋在 25% 至30%,但今年有可能幹到 75% 左右。另外,我們今年開始已經佈局美國。
鉛筆道:中國企業出海需求很大,硬之城可否分享下自己的經驗?
李六七:我們做了很多本土化的工作。什麼叫本土化?就是用當地人打當地市場。歐洲市場有個特點,他們特別認自己的圈子。我們的不同之處在於:把運營、渠道這些關鍵環節都交給本土團隊,用當地人的思維方式和商業文化去做服務。這套打法,未來會讓我們和競爭對手的差距越拉越大。
鉛筆道:本土化是不是挺難?
李六七:確實很難。首先,團隊必須要有懂行的人——至少一個合夥人,最好兩三個,對海外本土文化和市場要有深刻理解。我們負責海外市場的兩位合夥人,都有將近20年的實戰經驗。他們在海外紮根多年,積累了豐富的渠道資源,運營方式完全本地化。
所以第一關就是團隊——你得找到真正懂行的人,這本身就很難,對吧?第二關是文化差異,這個更難。不是說做了20年生意就自然懂當地文化,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都不一樣。要真正建立這種文化理解,需要下大功夫。第三關相對好點,就是必須要有過硬的專業能力。最後是供應鏈,考驗綜合的專業能力。

– 04 –

鉛筆道:2016年創業到現在,你經歷的最大的1-2次波折是啥?
李六七:2023年是最關鍵的一個轉折點。那一年晶片行情就像坐過山車——從極端高峰跌到極端低谷。2021年晶片供需嚴重失衡,價格亂得離譜,10塊錢的晶片能炒到100塊。表面看公司業績一片繁榮,其實是虛假增長,背後是整個市場的嚴重扭曲。
這個行業經歷了過山車式的波動——從2021年晶片荒的極端高峰,直接跌到2023年需求冰點的極端低谷。這種幾十年一遇的劇烈波動,讓很多公司都措手不及。
我算是經歷過幾次週期的人,2008年、2015年都熬過來了。但很多年輕同事是第一次碰到,他們原本以為生意就該一直這麼好做。等到行情急轉直下時,整個團隊都很難適應。再加上當時資本市場遇冷,內外交困,那段時間確實很煎熬。
我們不得不壓縮成本、最佳化團隊。但現在回頭看,這場危機反而讓公司在客戶結構、業務模式和人效方面都實現了升級。
鉛筆道:當時怎麼熬過來的?
李六七:關鍵就三點:第一是保持堅定信心,第二是堅持做正確的事,第三是團隊上下一心。
說到“做對的事情”,這不是臨時起意。從創業第一天起,我們就沒打算做簡單的晶片貿易平臺。2020年董事會決定轉型一站式供應鏈,2021年果斷切入製造領域,提供完整PCBA服務。這個決定救了公司一命!如果當時還守著貿易平臺,以我們的體量根本活不下來。
關於團隊上下一心,我舉幾個實在例子:
第一,最讓我感動的是創始團隊。從創業到現在,核心班子一個都沒走。在最困難的時候:我們裁掉了20%-25%的員工,所有高管主動提出降薪一半(本來工資就不高,減半後真的只夠基本生活費),沒有一個人抱怨,反而都說“公司有困難,我們願意分擔”。
第二,我們推出了“135計劃”,集中火力服務核心的新硬體客戶,非核心業務堅決砍掉,
全員配合提升毛利率這些決定很痛苦,但正是靠著團隊上下一心,我們才挺過來了。
透過這些調整,我們很幸運地實現了幾個關鍵突破:雖然團隊規模縮減了20%-25%,但我們的毛利總額不降反增,人效更是提升了30%-40%。業
務結構、客戶結構和人效比都得到了明顯最佳化。更讓我們欣慰的是,這些實實在在的改善也贏得了投資人的信任,成功拿到了新一輪融資,為公司後續發展提供了更多資源。

鉛筆道:相當於公司完成一次整體的升級,然後拿到這輪融資。
李六七:這個事其實有先後順序的。我們很幸運,早在2021年就佈局了製造領域——要是等到2023年才動手就徹底來不及了。雖然23-24年行業遇冷,但我們這塊業務反而逆勢增長。說白了就是在對的時間做了對的事:當時我們叫“業務最佳化”,現在看就是戰略轉型。最困難的時候,我們的PCBA業務硬是實現了翻倍增長。
鉛筆道:你現在就是最關心的幾個問題是什麼?
李六七:我現在最關心兩件事。
第一是業務規模化增長。在當前環境下,我們預計今年增速60%-80%,明年80%-100%,後年可能達到100%的持續增長。這個目標很有挑戰性,但基於現有客戶基礎和業務能力,我們有信心實現。
第二是抓住“硬體AI化”和“AI硬體化”的時代機遇。關鍵是要在最早的時間視窗,用最正確的方式、投入最大精力來做這件事。這不僅是業務增長點,更是決定未來競爭力的戰略方向。
本文僅為口述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鉛筆道立場,亦不構成投資建議。
鉛筆道近期推出了一款爆炸產品——媒體VIP會員,核心亮點是:以一頓午餐的價錢,聘鉛筆道為你的年度媒體顧問,1年6次專屬顧問時間,做你媒體圈的貼身朋友。詳情可以檢視連結



歡|迎|聯|系
想獲得調研,請聯絡:pencil-news
想商務合作,請聯絡:renguozhou2019
想加入創業社群,請聯絡:Pencil-news
想進行市場合作,請聯絡:Pencil-news
文章轉載,請聯絡:Pencil-news

推|薦|閱|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