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突然失聰,原來是耳朵裡卡了一隻蜱蟲

圖片來源:Mcvoorhis/wikipedia
撰文|潘多拉·德萬(Pandora Dewan)
翻譯|馬良驥
審校|王昱
一名女子突發耳痛、失聰和眩暈,經檢查才發現是因為耳道內的蜱蟲感染。
這名21歲的女子來自尼泊爾的達藍(Dharan)。今年1月7日,她的醫生在《醫學病例報告雜誌》(Journal of Medical Case Reports)上發表的病例報告指出,她一週前突然出現右耳刺痛、進行性聽力下降、眩暈、噁心和耳鳴等症狀。
在達蘭的畢·普·柯伊拉臘(B.P. Koirala)健康科學研究所進行檢查時,醫生髮現患者的右耳道充血且發炎,同時出現了“重度到極重度”的失聰,表明負責探測聲音的神經可能無法正常工作。
進一步檢查發現,女子內耳皮膚上嵌入了一個異物,原來是一隻已死亡的蜱蟲。
研究作者寫道:“該病例凸顯了對於耳部蜱蟲寄生病例進行及時臨床評估和治療的重要性”,並補充說,此類寄生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包括永久性失聰和麵癱,因為蜱蟲唾液可能含有損傷神經的毒素。
該團隊表示,患者所經歷的疼痛很可能並非由蜱蟲本身引起,而是蜱蟲唾液中的一種酶引發炎症所致。據《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報道,這種炎症可能會導致一種名為急性迷路炎(acute labyrinthitis)的疾病——這是一種內耳感染,可能影響平衡並引發噁心和耳鳴。
該團隊使用抽吸工具和鑷子,小心翼翼地將已死亡的蜱蟲從女子耳中取出,並開具了抗炎藥物。手術一個月後,女子的症狀全部消退。
儘管耳部的蜱蟲寄生頗為罕見,但其後果可能極為嚴重。
醫生寫道:“蜱蟲釋放神經毒素,抑制乙醯膽鹼”。乙醯膽鹼是一種參與肌肉控制的化學信使,受到干擾時可能會引發呼吸困難或癱瘓。
一般來說,蜱蟲可傳播多種疾病,包括萊姆病(Lyme disease)和可能致命的波瓦桑病毒(Powassan virus)。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採取以下預防措施,以保護自己在蜱蟲出沒的區域免受叮咬:
  • 避免前往樹木繁茂、灌叢茂密且有落葉的地區,尤其是當皮膚暴露時。
  • 用殺蟲劑處理衣物和裝備,如氯菊酯(permethrin)和美國環保署(EPA)註冊的驅蟲劑,如避蚊胺(DEET)。
  • 當在可能有蜱蟲的地區行走時,穿著淺色衣物遮蓋皮膚,並將褲腳塞進襪子裡。 
CDC還補充道,在有蜱蟲出沒的區域進行任何戶外活動後,還應檢查自己和寵物身上是否有蜱蟲,考慮將衣物放入烘乾機中高溫烘乾後再洗滌,並在進屋後儘快淋浴。
一旦進入人體,蜱蟲通常會尋找溫暖的地方,如腹股溝、腋窩或頭部的毛髮處。儘管在耳部周圍發現蜱蟲較為罕見,但並非沒有先例。2019年,康涅狄格州一名9歲男孩的耳膜上卡住了蜱蟲,導致其耳內出現嗡嗡聲,相關病例報告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原文連結:
https://www.livescience.com/health/viruses-infections-disease/womans-sudden-hearing-loss-turned-out-to-be-a-tick-lodged-in-her-ear-canal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如需轉載,請在“環球科學”後臺回覆“轉載”,還可透過公眾號選單、傳送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與我們取得聯絡。相關內容禁止用於營銷宣傳。
-電商廣告-
《環球科學》2025年4月新刊

正在熱賣


戳圖片閱讀原文
立即購買
《環球科學》2025年度徵訂現已開啟
戳圖片即可訂閱!
點選【在看】,及時接收我們的內容更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