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氣溫上升,在美國和加拿大的部分地區,蜱蟲(Tick)的活動也似乎越來越頻繁,傳播疾病的風險也在增加。
真的不誇張,我鄰居家的草坪打理得非常漂亮,上週五娃去鄰居家玩,就在草坪上小玩了一會兒,回來一看,頭上一個Tick……
現在,蜱蟲不僅可以在更廣闊的地方生存繁殖,而且它們在早春或早秋就出現了,並且生存時間也更長了,尤其是在那些溫暖的州或省份,更是變本加厲。
萊姆病的症狀是什麼?
萊姆病(Lyme),是一種由蜱蟲叮咬傳播的疾病,其典型症狀是被叮咬部位出現的靶心環狀樣的紅斑。
但請注意,有20%-30%的人可能並不會出現這種紅斑。紅斑常常被忽視,因為蜱蟲喜歡在身體的隱蔽部位下口,如腹股溝、腋窩、耳後或頭皮。
此外,有些人還會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如頭痛、發熱、寒戰、疲勞和關節疼痛。一旦發現這些症狀,請儘快就醫,及時進行抗生素治療可以很有效的消除細菌感染。
若被叮咬後未及時發現並治療,細菌可能會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引發關節、心臟和神經系統的損害。
但是接受治療的人仍可能出現“萊姆病後綜合徵”(post-Lyme disease syndrome),其症狀包括疲勞、腦霧(brain fog)和抑鬱等。

如何避免感染萊姆病
預防永遠勝於治療,避免蜱蟲叮咬是預防萊姆病和其他蜱傳疾病的關鍵。特別是黑腿蜱(Blacklegged ticks),也稱為鹿蜱(deer ticks),它們可能攜帶導致萊姆病的細菌。
如果我們生活在萊姆病高發地區,遵守以下建議可以幫助預防:
1. 瞭解蜱蟲的藏匿之處
蜱蟲通常隱藏在草地、樹林等地方的葉子或草葉上,等待機會爬到人類或動物身上。因此,在經過這些區域時,我們需要格外小心,儘量走在清理過的路徑上,避免與蜱蟲直接接觸。
2. 穿著防護衣物
穿著防護衣物也是有效的預防措施。在戶外活動時,我們應選擇長袖長褲,並將褲腳塞進襪子裡,以防止蜱蟲從褲腿處爬上身體。同時,選擇淺色衣物可以更容易發現附著在上面的蜱蟲。
3. 使用驅蟲劑
購買經過殺蟲劑氯菊酯(insecticide permethrin)預處理的衣物,或者自行噴灑在衣物和鞋子上(請嚴格遵循衣物的使用說明)。
在裸露的皮膚上,使用含有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檸檬桉樹油(OLE)、IR3535、對薄荷二醇(PMD)或2-十一烷酮(2-undecanone)的產品。
在使用這些驅中劑時,注意活性成分的濃度,如DEET濃度應在20%至50%之間,派卡瑞丁在5%至20%之間,檸檬桉樹油在10%至30%之間。
4. 進行蜱蟲檢查
在戶外活動後,要及時更換衣物,並檢查身上、衣物、寵物體表是否有蜱附著。回家後及時洗澡,檢查腋窩、腹股溝、頭皮、頸部、腰部及腳踝下方等皮膚褶皺、薄弱部位有無蜱附著。
請讓家人或同伴互相幫忙檢查身體上看不太清楚的地方是否有蜱蟲。
常見的叮咬部位包括膝蓋後面、腹股溝、腋下、女性乳房下方、耳朵後面和脖子後面。
5. 寵物定期除蟲
如果家裡養有寵物,也要為寵物準備驅蟲產品,如寵物驅蟲項圈、驅蟲噴霧等。定期為寵物進行體檢和清潔,以降低寵物成為蜱蟲宿主的風險。

蜱蟲叮咬的及時處理
蜱蟲叮咬大多無痛,但可能引發皮膚顏色變化、腫脹或小瘡。如果在身上發現了蜱蟲,我們可以遵循以下方法自己及時做出處理。
處理蜱蟲叮咬的方法:
1. 使用尖頭鑷子,儘可能靠近皮膚抓住蜱蟲。
2. 用穩定、均勻的力量向上拔出,切記不要旋轉或猛拉。
3. 固定並拍照如果事後仍有不適,照片可以幫助醫生和我們判斷蜱蟲種類及傳播疾病風險。
4. 將蜱蟲衝入馬桶丟棄。如想交給醫療人員識別,請將其放入酒精中或密封袋或容器中,或用膠帶固定。
5. 拔出後,用酒精、肥皂和溫水,或碘清潔叮咬部位和雙手。
提示:切忌使用凡士林、指甲油或熱火柴等方法驅趕蜱蟲。處理完蜱蟲後請不要掉以輕心,仔細檢查一下,很可能還有其他的蜱蟲!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通常不推薦在蜱蟲叮咬後服用抗生素來預防蜱傳疾病。但特定情況下,叮咬後單次服用多西環素(doxycycline)可降低患萊姆病的風險。
如果我們住在萊姆病高發區,可以考慮跟醫生諮詢一下需不需要服藥。
另外,我們自己在處理蜱蟲的時候,如果出現以下情況,請聯絡醫療專業人員:
1. 無法完全移除蜱蟲
蜱蟲附著在皮膚上的時間越長,感染疾病的風險就越大。此外,皮膚也可能會受到刺激。
2. 皮疹變大
蜱蟲叮咬部位可能會出現小腫塊,這很正常。但如果發展成更大的皮疹,或者在身體其他部位出現皮疹,特別是呈現“靶心”圖案,可能是萊姆病的徵兆。這種皮疹通常在3~14天內出現。

什麼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部分蜱蟲會傳播細菌,並不是一旦被蜱蟲附著就會出現紅疹,蜱蟲需要附著在皮膚上24~36小時才能傳播足夠的細菌傳播萊姆病。而其他感染則可能在幾個小時甚至幾分鐘內傳播。
若出現以下嚴重症狀,請立即撥打急救電話:
1. 劇烈頭痛
2. 呼吸困難
3. 出現癱瘓
4. 心悸不已
即使皮疹消失,也應諮詢醫生,因為我們仍然可能有患病的風險。被蜱蟲叮咬後患病的風險取決於我們的居住地或旅行地、在草木叢生的戶外活動時間以及自我保護措施的效果。

參考資料:
https://www.cdc.gov/ticks/pdfs/FS_TickBite-508.pdf
https://www.cdc.gov/ticks/pdfs/FS_TickBite-508.pdf
https://www.mayoclinic.org/first-aid/first-aid-tick-bites/basics/art-20056671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blog/tick-season-is-expanding-protect-yourself-against-lyme-disease-202108052564
(圖片來自網路,尊重原創,若侵權請聯絡刪除)



推薦閱讀



分享母嬰知識 關注寶寶成長
微信公眾號:usmama_com
新浪微博:@美國媽媽網
求分享

求點贊

求在看
